蓮光
“安全用油,杜絕復炸”、“關注健康,做良心早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些標語格外醒目地出現(xiàn)在保定市銀杏路“劉家豆腐腦”攤點的招牌下。小攤的人氣極旺,每天早上前來買油條的人絡繹不絕,窗口前常常排成長龍,所有的餐桌往往都是食客滿座。這個小攤的生意為什么會如此火爆?老板究竟采用了什么營銷高招呢?經媒體記者的發(fā)現(xiàn)和采訪,攤主披露了他的經營心路。
原來該小攤的攤主叫劉洪安,32 歲,畢業(yè)于保定市財貿學校,近年一直從事餐飲業(yè)。2008年,他因長期居住潮濕的宿舍而患上了強直性脊柱炎,每日受病痛折磨,母親也患上重病、生命垂危,他因此體會到生命的脆弱和健康的寶貴。2010年,病情有所好轉的劉洪安開始與愛人經營早餐生意:賣油條和豆腐腦。最初炸油條時,為了省油,他也曾把油底留到第二天使用,雖然知道隔夜油不好,卻并不清楚危害有多大。2010年春節(jié),他從央視十套播出的《健康之路》節(jié)目中,看到專家詳細講述了反復用油的危害以及健康安全用油的方法,他學到了將炸剩下的油中最上面一層清的油瓢出來,利用余溫炸成花椒油、辣椒油,而將黑油底扔掉的用油方法,既安全又不會造成浪費。而最終促使他做出每天換新油的經營決定的,則是推己及人的想法,正如他后來在介紹經驗時所說的心里話:“因為自己身體不好,所以特別懂得健康的重要,錢重要,健康更重要。為自己這樣想,為顧客也是這樣想。顧客花錢買的是安全、營養(yǎng)和健康,人不能昧著良心圖眼前小利;如果讓顧客吃出毛病來,那咱和圖財害命有什么區(qū)別?!憋@然,這是典型的以人為本的道德推理。
決定走誠信、健康的經營之路后,劉洪安在春節(jié)后打出了“安全用油、杜絕復炸”等標語。針對一些顧客的懷疑,他還專門在鍋里擺上了一個“驗油勺”,教顧客怎么用眼鑒別油的質量。起初他也擔心成本增加會虧本,因為每天要倒掉三四斤油,相當于20多元,每月下來就損失四五百元。但是他以誠待客,堅持明碼標價,別人一斤賣4元他就賣5元,結果出乎意料的是:雖然成本增加了,價格上漲了,但他賣的“良心油條”卻受到市民的熱捧,慕名而來的人愈來愈多。有時甚至有三四十人同時排隊,經常不到10點油條就賣光了,盈利也比原來多了1/4。為了使前來的顧客都能買到油條,他還貼出“限購令”:限每人每次兩斤。
在今年5月11日《保定晚報》介紹了劉洪安的事跡后,他在網絡上迅速走紅,網友都尊稱他為良心“油條哥”,但他自己在中國食品安全論壇上卻謙虛地說:“其實我沒有那么高尚。我炸油條沒有什么技術含量,無非就是三點:第一,從正規(guī)油料和原材料公司購買原料;第二,保證每天都用新油;第三,廢油倒進專業(yè)環(huán)保機構的回收桶里。這些誰都可以做,就看他愿不愿意做。”
無獨有偶,成都也出現(xiàn)了一位良心“油條哥”——李剛。相比劉洪安,李剛更側重于創(chuàng)新。2011年10月,李剛在電視新聞里了解到不少油條存在鋁含量超標的情況,發(fā)現(xiàn)長期食用這類油條可能導致食用者智力和記憶力下降等問題。出于關愛顧客健康的純樸的良知和責任感,李剛決心研制無鋁油條。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在一年里做了50余次試驗,先后兩次送檢都達到國家標準,第二次送檢油條鋁殘留量僅為16mg/kg。隨后他打出了“國標油條”的招牌,生意從此紅火,每天幾乎能賣250~300根油條。經當?shù)孛襟w報道后,李剛同樣受到市民的熱捧,不少網友邀請他開分店。11月7日成都一位大老板在看了報道后當即決定給予幫助,在成都最為繁華地段之一的數(shù)碼廣場贈予他日租上千的黃金口岸一年的免費使用權,大老板還對李剛說:“你是好樣的,誠信經商,讓我非常感動?!?/p>
在當今中國食品安全事件頻發(fā)的商業(yè)環(huán)境下,兩位油條哥誠信經營的紅火,證明了良心仍然是做生意成功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憑良心、誠信和責任感才能真正贏得民心、感動群眾,雖然成本增加甚至生意暫時虧損,但最后還是會盈利,并能贏得金錢買不到的發(fā)自廣大顧客內心深處的信任和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