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獻
肝功能是很多人都知道也很關心的體檢指標之一。很多人去醫(yī)院體檢時會說,醫(yī)生,我要查一下肝功能。
聽起來好像很專業(yè),其實,他們可能并不知道這肝功具體都要查哪些內容。肝功能檢查包含的內容較多,但不是每位患者都需要全部查完,一來沒必要,二來花費也太多,所以肝功檢查做了靈活的調整,“肝功7項”、“肝功8項”等多種縮水版的肝功檢查應運而生。那么,對體檢者來說應該怎么選擇呢?
肝功8項是基礎
在多種肝功檢查中,肝功8項可能是應用最廣泛的檢查之一,即使沒有肝病的患者,也可以選擇它來排除肝病。它包括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總膽紅素、結合膽紅素、非結合膽紅素、白蛋白、球蛋白及白/球蛋白比值。
其中,轉氨酶水平一般可反映肝細胞損傷程度;膽紅素水平與肝細胞壞死程度有關(但需與肝內外膽汁淤積所引起的膽紅素升高鑒別),重型肝炎出現(xiàn)肝衰竭患者血清膽紅素常較高,且呈進行性升高,也可出現(xiàn)膽紅素與轉氨酶分離現(xiàn)象;血清白蛋白則反映肝臟合成功能,慢性乙肝、肝硬化和肝衰竭患者的血清白蛋白下降或球蛋白升高,表現(xiàn)為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比值降低。
肝功標準不一,跨度很大,少則2項,多則近20項,不能籠統(tǒng)地直呼“查肝功”。對有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病史且在門診復查的患者,除上述基本項目外,最好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加上血清酶等多種項目。如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患者,可加上堿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轉肽酶、膽堿酯酶、單胺氧化酶等項目。
在各種血清酶中,反映肝細胞變性或壞死的酶,有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乳酸脫氫酶等;反映肝臟膽汁淤積的酶,有堿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轉肽酶等;反映肝細胞合成功能的酶,有膽堿酯酶;反映肝臟纖維化變化(有助診斷肝硬化)的酶,有單胺氧化酶、脯氨酸羥化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轉移酶等。檢查肝功時,可以在基本項的基礎上根據(jù)病情需要適當增加這些酶的檢查。
此外還有凝血酶原時間和血清蛋白電泳分析檢查,但多用于住院病情較重的患者,且多由醫(yī)生根據(jù)病情來選擇,一般沒有用于常規(guī)體檢。
肝功正常≠肝臟正常
肝功檢查僅是肝臟檢查的“冰山一角”,而且肝細胞代償能力極強,損傷要達70%~80%時才出現(xiàn)肝功能異常,所以不能過于相信肝功結果,還必須結合臨床癥狀、體征及其他檢驗資料進行全面分析,有時還需要反復多次檢測以保證準確率。
要全面了解肝臟情況,還應加上病毒學指標、肝纖譜、甲胎蛋白、肝臟彩超等檢查項目。
1. 病毒學檢查。如乙肝患者,還需檢查乙肝病毒DNA(HBV DNA)、乙肝兩對半,以了解乙肝病毒在體內的復制狀態(tài)。
2. 肝纖譜檢查。可以了解肝臟纖維化病變,慢性乙肝患者后期可發(fā)生肝硬化,而肝纖譜可早期顯現(xiàn)肝纖維化病變。肝纖譜中Ⅲ型前膠原氨基端肽(PⅢP)、透明質酸(HA)、層黏蛋白(LN)、Ⅳ型膠原(CⅣ)等檢測項目對診斷肝纖維化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高,是評價肝臟纖維化程度的較好指標。
3. 甲胎蛋白檢查。甲胎蛋白明顯升高常提示肝癌,可用于監(jiān)測肝癌發(fā)生。
4. 影像學檢查??蓪Ω闻K、膽囊、脾臟進行彩超(B超)、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檢查,主要目的是鑒別診斷和監(jiān)測慢性乙肝的病情進展及發(fā)現(xiàn)肝臟癌變。
孟云摘自《家庭醫(yī)藥》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