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娜
摘要: 在農村初中信息技術課教學中,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基礎,靈活設計不同課型,確定分層教學目標,實施“任務教學”。立足農村現(xiàn)實,體現(xiàn)農村特色,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信息素養(yǎng)。
關鍵詞: 農村初中信息技術教學雙有效
如何有效教學、有效學習,構建高效課堂,提高教學有效性,是農村初中信息技術教師非常關注的問題。現(xiàn)實的情況是,很多農村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照本宣科、簡單重復,無法達到教育目標: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積極學習和探究信息技術的興趣,養(yǎng)成——鞏固良好的信息意識和健康負責的信息技術使用習慣,形成——提高信息處理能力,培養(yǎng)——強化學生使用信息技術支持各種學習和解決各類問題的意識與能力。多數(shù)信息技術課是教師講,學生聽,重點放在初三信息技術考試上,多數(shù)教師看著學生在電腦上練習考試習題。一位青年教師上信息技術課,內容是在Word中制作課程表。課是這樣上的:老師操作演示在Word中制作課程表,然后講每一個步驟,學生只是聽,然后老師讓學生自由練習,直到下課。整節(jié)課學生沒有體驗到用表格表達信息的便攜性,沒有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學生作品沒有展示。這節(jié)課很有普遍性,一些教師隨意性很大,課堂教學效率低。農村初中信息技術課到底如何才能“雙有效”?
一、教師有效地教
農村信息技術教師對課改實質把握不準,未充分考慮到學生實際和學習水平的差異性,使得信息技術課程在推進過程中存在學習方式偏差、教學方式偏差、教學組織偏差、評價偏差等背離課改目標的行為,夸大自主而導致課堂教學無序,機械性的、填鴨式的教學現(xiàn)象也仍然可見。面對這些低效的課堂教學現(xiàn)實,信息技術教師需要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實施“雙有效”教學。
1.吃透教材,弄清楚單元和每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才能在課堂中根據學生的實際表現(xiàn),及時地調控師生的作用,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使課堂教學煥發(fā)主動、自主、探索的活力。
2.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準確把握好教學目標,確定好教學的重點難點是提高農村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教師要了解全班學生對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接受能力、學習態(tài)度、知識基礎,還要掌握個別學生的興趣、理解能力、知識水平等,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目中有人,心中有數(shù)。
3.創(chuàng)新使用、拓展教材的內容。不僅熟悉教材內容,對教材的教學要求,教材的編排意圖,舊知識的遷移程度,新內容的重點、難點、疑點都要了如指掌,吃透知識在各單元、章節(jié)乃至整冊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這樣教學開展起來教師就胸有成竹,能夠融會貫通教授相關知識技能。
二、學生有效地學
1.精彩地導入。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為基點,合理選擇情境素材;要以積淀學生信息素養(yǎng)為重點,作為創(chuàng)設情境之目標。例如:在Word中制作課程表一課后我精心設計情境過程:首先利用廣播教學讓學生欣賞一些日常課程表的圖文并茂的作品,學生看后,感嘆:“真精美?!薄霸趺礃幼龀鲞@么好看的課程表呢?”我抓住時機說:“這些作品是在Word中制作出來的,只要開動你們的大腦,發(fā)揮自由的想象,你們同樣可以做到,而且還可以做得更好?!睂W生聽起課來非常專注,操作時個個都很積極。這樣的導入,創(chuàng)設了寬松的學習情境,真正調動了學生的激情。
2.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xié)作的學習。教師在學生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實踐活動。強調學生在自主和協(xié)作的環(huán)境中,在討論和交互的氛圍中,以真實情境下的“任務”為驅動,通過探究完成任務或解決問題,從而獲得知識、培養(yǎng)技能。模式: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任務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精心設計;任務設計要有層次,注意滲透方法;任務設計要注重與其他課程的整合。
三、學以致用,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要讓學生“用”,用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讓所學的知識為自己服務。因此,在課堂上要遵循“學以致用”的原則。例如:“畫筆”,學生可以利用它來設計賀卡,畫畫送給朋友;Word文字處理軟件:學生可以利用它寫作文、記日記、制課程表、寫信;PowerPoint:學生可以利用它來制作班級通訊錄;媒體播放器:學生可以利用它播放自己喜歡的樂曲……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內容都是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都是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學起來就會有興趣,樂于學。還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獨特的想法與解決問題的方案,培養(yǎng)學生相互交流的習慣,我們要努力創(chuàng)設一種充滿研究氛圍的民主的課堂。
四、充分展示,強化作品意識,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來自哪里?來自學習的成就感。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時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成功體驗,充分展示學生的作品,給予充分的鼓勵,即使是一個很簡陋的作品,只要有獨特之處,就應該予以肯定,通過學校網站做一個展示平臺,展示學生的作品。對于被展示者來說,是一種鼓勵,是一種成就,對于其他同學來說,是樹立一個目標,是一種鞭策。每一節(jié)課都應該安排一個固定的環(huán)節(jié)對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并讓學生對這個環(huán)節(jié)產生期待,找到自己學習的目標。評價一堂信息技術課的優(yōu)劣,不僅僅是看教師教得如何,更重要的是看學生學得如何,看學生能否拿出像樣的作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滲透這種“作品意識”,而充分展示學生的作品正是對這種意識的強化。
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理念。它不僅關注知識的教育,而且崇尚智慧的教育。我們要真正走進新課程,樹立為學生多方面主動發(fā)展服務的教學立足點,把教學過程看做是對話、溝通、合作共享的活動,為學生主動探索和發(fā)現(xiàn)提供空間和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信息技術,實現(xiàn)有效多向的高質量的互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