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瓊
當今社會要求我們具有團體精神與合作能力,然而學前期是幼兒合作學習的關鍵期。奧爾夫音樂教學是一項具有綜合性、靈活性、開放性的幼兒音樂教育,在教學活動中,幼兒可以沒有壓力,無拘無束地敲打各種樂器,進行歌唱、游戲,在享受音樂的同時培養(yǎng)初步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
一、幼兒合作能力現(xiàn)狀
合作是一種社會互動和學習的主要形式與途徑,是否具備良好的合作意識及能力將決定兒童能否順利融入團體和社會。因此,在幼兒園采取適當?shù)姆椒◣椭變号囵B(yǎng)合作意識,形成合作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F(xiàn)在家庭獨生子女較多,孩子不愿意與他人合作的現(xiàn)象越來越突出。同時也發(fā)現(xiàn)幼兒特別喜歡聽音樂,并愿意跟著音樂律動,音樂教學將會是幼兒教育的一個突破口。
二、奧爾夫音樂教學的內容
奧爾夫音樂教學是由德國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提出的。他認為,音樂教學不只是單純的唱、跳或打擊樂器這種單獨的音樂教學,而是一種融音樂、動作、舞蹈、語言、游戲、創(chuàng)作及其他為一體的綜合性教學體系,強調幼兒在音樂學習中綜合發(fā)展。尤其是對于幼兒合作能力的發(fā)展有比其他音樂更顯著的優(yōu)勢。奧爾夫強調人的“原本性”,即人是在大自然環(huán)境中構成自己的最原始狀態(tài),自然狀態(tài)的本性。在奧爾夫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中,極其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及參與性,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奧爾夫音樂教學的內容
1.朗誦訓練:可以從字詞、姓名開始進行節(jié)奏朗誦教學,例:|?筮?筮|(張玲)、|?筢?筮|(蔣圓圓)、|?筢?筢|(歐陽華燕)。在這方面,我國有大量的成語、格言、歇后語可做素材進行教學。幼兒還可以進行嗓音的聲響游戲,用嗓音模仿聲音,用嗓音講故事,扮演不同的角色,這樣能提高孩子的交流合作能力。
2.結合動作:結合動作的音樂教學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包括聲勢,身體各部位的動作,再加上身體的造型活動,配合游戲,形體表演,乃至與即興的民族民間集體舞結合起來等,將這些內容交叉、柔和就可形成新的內容與教學。幼兒可以通過拍手、跺腳、拍腿、捻指等動作與音樂配合。
3.器樂教學:樂器教學對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對參與社會生活時的自我把握能力,發(fā)展與他人合作能力,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培養(yǎng)情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這是音樂教學功能的重要體現(xiàn)和組成,也是器樂教學社會功能的體現(xiàn)。在樂器演奏時,幼兒必須注意指揮,學會管理自己,同時要兼顧與別人的合作,該響的時候要敢于“出來”,不該突出時要努力使自己的聲音與別人融合得當,音樂的傳遞要不露痕跡。
4.聽力訓練:奧爾夫的音樂教育中的聽力訓練,以開放式的觀念,在聽力訓練內容上,更強調從對音樂諸要素到音樂的結構、風格、主體內容、音樂思想這樣一個大結構系統(tǒng)中組織。
5.節(jié)奏訓練:奧爾夫音樂在其音樂教育實踐中提出的“原本的音樂”,在教育行為上是將語言、動作、音樂融為一體,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親自參與,甚至自行設計,即興表演。這種表現(xiàn)產生自純粹的內心需要,即是一種本能,而能夠把語言、動作、音樂融在一起的最核心、最基本的要素就是節(jié)奏。節(jié)奏訓練是教學的入門先導,也是教學內容和方式的基礎。
(二)奧爾夫音樂教學的特點
1.奧爾夫音樂教學是綜合性的教學,教學里面綜合了音樂、舞蹈、戲劇、文學、圖畫等。如《安提戈涅》就是集歌詞、說白、舞蹈和舞臺藝術為一體,其中大部分是節(jié)奏性朗誦,有時加入一些短小的樂隊伴奏,樂隊固定低音的冗長伴奏為快速重復音符的朗誦提供了節(jié)奏性背景。
2.奧爾夫音樂教學是漸進性的教學,音樂教學是通過經驗、探索、創(chuàng)造才通往認知的。幼兒在掌握音樂節(jié)奏時,先從自己的經歷開始,自己的名字,好朋友的名字,慢慢地過渡到兒歌、童謠,再到較復雜的歌曲。
3.奧爾夫音樂教學是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創(chuàng)造力是孩子與生俱來最豐富的潛能,它將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遞減,甚至驟減。所以要能夠把握孩子最有創(chuàng)造力的年齡來設計教學,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故事的開頭是“一天早晨”,幼兒把這句說成“一個陽光燦爛的早晨”、“一個下雨的早晨”都十分具有創(chuàng)造性。
4.奧爾夫音樂教學是團體性的教學,在教學活動當中,老師是一個活動的引導者,他設計活動讓孩子能夠即興創(chuàng)作,并且能夠通過音樂活化自己,與他人和諧相處,進而一起合奏。在演奏樂器時,幼兒在注意指揮的同時學會管理自己,要兼顧與別人的合作,該響的時候要響,不該突出時要努力使自己的聲音與別人融合得當。
5.奧爾夫音樂教學是音樂開放教學,以開發(fā)學生音樂想象力,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yǎng)合作能力為導向,建立一種以合作性等為特征的培養(yǎng)能力的開放式音樂教學模式,使課堂各方面都具有開放性。例如,奧爾夫嘗試建立較大型的多聲部即興演奏,在一個幾小節(jié)的固定音型上,先是個別人拍掌,然后逐漸增多,先由一個固有的獨特節(jié)奏引導,然后又退卻、自我補充或在恰當?shù)臅r候休止,這需要幼兒具有一定的合作能力,在演奏中強化合作能力。
(三)奧爾夫音樂教學促進幼兒合作能力的提高
運用奧爾夫音樂原理就是運用它的原本性音樂教育原理,它是與動作、語言樂器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需要人們親自參與的活動,因此需充分發(fā)揮教師、幼兒、家長的主動性,形成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家長與幼兒、環(huán)境與幼兒的互動關系,提高幼兒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使幼兒對活動產生興趣,充分感受音樂的魅力。運用奧爾夫音樂原理培養(yǎng)幼兒合作能力的過程,就是培養(yǎng)幼兒合作認知、合作情感、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統(tǒng)一的過程。
1.激發(fā)幼兒興趣,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意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么,如何培養(yǎng)幼兒對音樂和合作的興趣呢?首先要讓幼兒認為這是一件有趣的事,激發(fā)幼兒嘗試的欲望。在活動中孩子們不需要懂任何樂理知識,而是從親身的體驗中感受音樂。比如在《春天》的音樂游戲中,老師讓孩子隨意走動,目的是掌握孩子走的頻率。根據孩子走的速度敲擊鼓,請孩子聽鼓聲走,在走的過程中孩子在感受四分音符的時值,歌詞“春天”“地上”“樹上”“花兒”都是四分音符。老師以提高一倍的速度敲鼓,孩子自然會跟著這個速度小跑起來,這是孩子在體驗八分音符的時值,“天氣多么好”“長出小青草”“小鳥喳喳叫”“花兒開得多么好”是八分音符。奧爾夫就是這樣從人類最常見、最普通的走跑跳開始,訓練孩子的節(jié)奏和合作能力的。通過身邊普通的事例激發(fā)幼兒興趣,培養(yǎng)合作意識,從而使幼兒喜歡與同伴合作,對與同伴合作保持一種持續(xù)的興趣,為進一步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能力奠定基礎。
2.體驗與他人合作的愉悅,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情感。
合作情感,主要是指兒童具有一定的合作認知水平和自覺的合作行為,能按一定的合作認識評定自己或別人的行為,在合作中產生高興、偷快、不安或憎惡的情緒體驗。換言之,合作情感是兒童對合作的愛憎、褒貶的態(tài)度,是合作認識的外部表現(xiàn)形式,是形成合作行為的重要因素。無論是自己打擊樂器還是在聽音樂與小伙伴們游戲,當孩子在敲、打、唱、聽、玩的過程感到開心快樂時,那么孩子就愛敲、打、唱、聽、玩,漸漸合作能力也就提高了,而且通過這樣的形式,幼兒敢于表現(xiàn)自己,增強了自信心,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3.正確選擇學習內容,為幼兒創(chuàng)造合作的機會。合作行為在兒童身上具體可表現(xiàn)為:分享、協(xié)商、謙讓、友愛、關心等。幼兒的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一直很受重視,而在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法中,這一點恰恰是非常欠缺的。奧爾夫的合作是多種多樣、靈活變化的,是需要溝通的,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如兩兩合作“拍報紙”的游戲,兩人面對面站著,一起聽節(jié)奏或唱歌,一個幼兒雙手拿報紙,并按節(jié)奏變換報紙的方位,另一個同學有節(jié)奏地“跟蹤”敲打報紙;再如兩兩玩“我有一頭小毛驢”的游戲,一名幼兒扮演“我”,另一名幼兒扮演小毛驢。我們要激發(fā)幼兒的合作興趣,為幼兒創(chuàng)造合作的機會,指導幼兒掌握合作的技巧,為幼兒良好個性的發(fā)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4.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行為。合作行為是合作能力培養(yǎng)的最終目的。奧爾夫很強調打擊樂的練習,幼兒在玩打擊樂器時就不能只顧一個人玩,而需要分兩組或多人合作,共同配合完成一首樂曲,大家配合的過程,為幼兒提供了鍛煉的機會。例如,《咳喲嗬咳(回旋曲)》中,要求幼兒通過打擊三角琴、小鈸、高音鐵琴、中音鐵琴、玻璃杯琴、高音木琴、中音木琴、定音鼓、低音提琴等進行演奏。幼兒經過這樣與他人商量、討論的鍛煉,使合作能力大大增強,了解與他人合作中會遇到種種問題。這樣幼兒的合作能力就會在反復的鍛煉中得到提高。
三、分析與結論
通過觀察法、文獻整理法、經驗總結法得出奧爾夫音樂教育活動可以使幼兒的合作意識增強,合作能力提高,當音樂響起,他們會自然而然地跟著跳起來,跟著打節(jié)奏,在社會交往中也越來越受到其他小伙伴的歡迎。所以,建議有條件的幼兒園進行奧爾夫音樂教學,或者在平常的音樂教學中吸納奧爾夫音樂教學的優(yōu)點,提高幼兒的合作能力,為未來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