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昊琎
摘要: 《經濟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四個必修模塊中的第一個模塊,其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的程度、質量,直接影響到整個學科課程資源體系的建立與完善,以及學科自身的發(fā)展。教學實踐也證明,高中學生對經濟生活的學習興趣較濃,有效地開發(fā)與利用《經濟生活》課程資源,能夠產生積極的“首因效應”。本文對《經濟生活》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主要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具體的對策。
課程資源對于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所以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校長和教師開始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問題。[1]所謂課程資源,也稱為教學資源,通俗地解釋就是教學信息的來源。它既是知識、信息和經驗的載體,又是課程實施的媒介。按照課程資源對于人的關系來看,可以把課程資源的載體劃分為生命載體和非生命載體兩種形式。[2]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加之這些年“課程資源意識”逐步被喚醒,思想政治課課程資源在這個非常時期,也自然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豐富內涵。作為高中政治新課程主體模塊的第一個組成部分,《經濟生活》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漸漸開始成為高中政治教育教學工作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從現(xiàn)狀看,對于《經濟生活》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卻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xiàn)在不管是學校還是學生甚至是政治教師對于本學科都存在輕視,因而對其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的積極性不高。有些雖然有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的意識,但由于對于課程資源的認識不夠準確,對其開發(fā)和利用的方法有欠科學,繼而導致預期效果與實際效果之間存在巨大偏差。
一、主要問題
(一)重視程度不夠
雖然思政政治課程屬于高中階段的九門主科之一,但是由于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長期以來處于邊緣位置,不受重視。尤其是文理分科后,輕視程度更加明顯。毋庸諱言,大部分學校將升學率視為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根本,重理輕文是不合理但實實在在存在的現(xiàn)象。因此,無論是課程安排,還是任課老師激勵機制,思政政治課程均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很多學生視思想政治課為可有可無的科目,課堂上開小差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大部分學生只是有在考試之前才把思想政治教材拿出來翻翻,“臨時抱佛腳”。有些學生認為自己反正是讀理科的,更是不把思想政治課放在眼里,臨考前連“佛腳”都懶得抱。學校忽視,學生輕視,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勢必會導致任課老師教研熱情、教學激情衰退,懷疑者、抱怨者、籌劃換崗轉行者均有之。作為課程資源的主要開發(fā)者和利用者,教師的消極態(tài)度帶來了嚴重負面效應甚至惡性循環(huán)。
(二)認識不到位
課程資源的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資源指有利于實現(xiàn)課程和教學目標的各種因素;狹義的課程資源僅指形成課程與教學的直接因素來源。很多《經濟生活》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者,在開發(fā)利用課程資源之前,沒能真正理解課程資源的范疇,所以在開發(fā)與利用上自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導致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的廣度和深度都存在問題。不管是學校還是教師,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普遍地存在這樣一種錯誤的意識,即認為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和教學工作是兩碼事,聯(lián)系不大,教學工作顯得更為重要。正是受到這種錯誤認識的影響,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和教學工作被人為地割裂開來,甚至還有人把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視作“不務正業(yè)”,認為它會影響正常的教學工作。這些認識的偏差,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經濟生活》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意識的淡薄,進而表現(xiàn)出效果的不盡如人意。
(三)方法欠科學
從現(xiàn)狀來看,《經濟生活》課程資源開發(fā)和利用大多是一個單線流程,沒能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其原因有三。一是沒能有效把握時機。部分教師具有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的意識,卻鮮有實際行動,究其原因,主要是錯過了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的時機。譬如,備課過程是《經濟生活》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的過程。遺憾的是,據(jù)調查,75%的思想政治課程教師沒有想到或沒有去做——在課本、在課堂活動等教學設計中去開發(fā)與利用課程資源。二是開發(fā)與利用各行其是。實際教學中“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與“日常教學實踐”被人為割裂:《經濟生活》課程資源雖然被開發(fā)出來了,但沒有運用到教學實踐活動中,沒了用武之地,造成了資源的浪費。為應付教育主管部門的各種檢查,教師撰寫的《經濟生活》教學研究論文、總結舉目皆是,但是若是去考察研究者的教學實踐,就會尷尬地發(fā)現(xiàn),不少人所寫與所教幾乎沒有什么聯(lián)系,甚至出現(xiàn)背道而馳的情況。三是教學評價機制缺位。不能對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情況進行及時的評估和反饋,就不能真正了解到該課程資源的好壞。因此,建立完善的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評價體系是當務之急。
二、對策
(一)教科書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
新課程改革提倡將過去的“教教材”變?yōu)椤坝媒滩慕獭薄i_發(fā)與利用教科書課程資源,首先是通讀教材,熟悉內容,把握教材內部邏輯結構?!督洕睢返摹渡钆c消費》、《生產、勞動與經營》、《收入與分配》、《面對市場經濟》四個單元的內容,是以馬克思經濟學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邏輯線索向學生講解經濟生活常識,即從經濟現(xiàn)象講起,從學生常見的商品到貨幣、價格和價值、消費和消費觀,然后從消費追溯到生產,引出經濟制度,講到勞動和經營、勞動者和企業(yè),再講收入和分配,包括個人收入和分配、國家收入的分配,再到稅收和依法納稅,最后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經濟全球化和我國的對外開放。
在整體對各個單元內容進行分析,把握主要邏輯框架和內在聯(lián)系的基礎上,我們應該反復地閱讀和仔細地分析,整理出每一單元的邏輯框架、主要內容及其相互聯(lián)系(具體到每一課、每一框題甚至是每一目),了解它的邏輯脈絡、重難點,以及在全書當中的地位?!渡钆c消費》作為全書的第一單元,從消費切入經濟生活和經濟領域,主要回答了“生產什么、怎樣生產、為誰生產”的問題,其邏輯脈絡是:消費的兩個基本條件→影響消費水平與結構的因素→支配消費行為的心理→正確的消費觀→正確的金錢觀?!渡a、勞動與經營》主要回答了“如何生產”這一核心問題?!妒杖肱c分配》重在解決“為誰生產”的問題。《面對市場經濟》主要闡述的是“生產什么、怎樣生產、為誰生產”這些經濟活動的背景和舞臺。接下來就是要對教材的具體內容進行研究,深入挖掘教材內部的課程資源,并對其進行開發(fā)與利用。除此之外,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上的背景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和圖片資料等。
(二)電子媒介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
教材的重組與整合使之為己所用,是每一位優(yōu)秀教師的基本功。我們在重視教材教的同時,應該跳出教材,充分開發(fā)與利用好其他課程資源。信息時代,電子媒介課程資源突破了傳統(tǒng)課程資源的狹隘性,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傳統(tǒng)課程資源時空的局限。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多媒體技術迅速興起、蓬勃發(fā)展,其應用已遍及國民經濟與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在教學領域,多媒體技術也產生積極的效應,為教學工作提供了一個新的理想的環(huán)境和手段。其強大的模擬功能,更是為我們提供了實踐或實驗的模擬情境和操作平臺。借助圖、文、聲并茂的多媒體課程資源,能夠充分有效地利用好課堂內有限的時間,擴充教學容量。并且,可以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情緒,激發(fā)學習興趣,一些相對抽象的內容理解起來也會更加輕松和簡單。網絡于教師而言,是個搜集教學素材的寶庫,也是交流的平臺。教師可以在網絡上分享一些心得體會、意見建議。對于學生來說,它可以使學生以獨特的方式進行學習,自主地選擇時間、地點獲得相關學習資料。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電子媒介課程資源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它的開發(fā)與利用一定要有的放矢,不能“喧賓奪主”。
(三)特色素材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
不同地方、不同學校、不同學生,具有不同的特點。基于此,我們不妨試著開發(fā)和利用一些獨具特色的課程資源,將之運用到教學實踐。例如,在講述價格變動對生產的影響這個知識點的時候,除了運用教材上面的素材,還可以利用一些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本地素材。我在這個內容的教學中,選用湖南湘鄉(xiāng)的一個本土案例——湘鄉(xiāng)蜂窩煤市場的價格和生產規(guī)模的變動情況。擺出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讓學生去分析蜂窩煤價格與生產規(guī)模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這樣不僅增加了學科的吸引力,而且實實在在地輔助了學生的理解和掌握,達到了預期效果。再如,在講消費心理的時候,可以讓同學們分析本地所流行的主導消費心理。以湘鄉(xiāng)為例,只要稍稍留意,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湘鄉(xiāng)作為一個縣級市,其經濟發(fā)展水平并不是很高,但與經濟發(fā)展水平不相適應的是它的高消費水平。我引導學生思考、分析、評價這一消費行為背后的消費心理,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特色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需要平時細心地觀察和有意識地積累。當然,平時的所見所聞只是未經加工的原始素材,要想將其準確、有效地運用到教學實踐,需要教師進一步地開發(fā)和加工。
(四)學生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
學生作為課程資源之一,在課程開發(fā)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3]在教學中,應當多讓學生自己談體會、談體驗,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例如,“正確對待金錢”這一內容,雖然沒有列入教材的正文,但是它是一個很好的探究活動的主題。教師應給學生一定的準備時間搜集資料,再利用一至兩課時,組織學生策劃、主持探究活動,使學生在討論、交流中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人生觀。在實踐中,我體會到,一是抽象、深奧的內容,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效果更為理想。有學生向我反映,他們對《收入與分配》這個單元的內容難以理解。我認為,僅僅是教師在課堂進行講解,可能難以達到預期效果,于是,我就組織學生編排了一個情景短劇——二十年后再相聚。在短劇開始之前,我設計了幾個與“收入與分配”相關的問題,然后,四位學生圍繞著各自“職業(yè)”和“收入”進行幽默風趣的表演,寓學于樂,學生的學習動機得到了進一步激發(fā),為進一步了解“收入與分配”相關知識做好了鋪墊。二是與學生日常生活距離越遠的內容,越是需要開發(fā)和利用學生這一課程資源。如在學習經濟全球化這個內容的時候,我們可以讓學生來一個互動小活動——看誰更識洋貨,即讓學生來講述他們了解的外國產品有哪些。通常情況下,學生會爭先恐后地回答。在熱烈的討論導入新課,學生會深切感受到,經濟全球化在身邊,潛移默化地影響、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在分析“經濟全球化的影響”這一問題時,可以提前分小組布置任務,讓學生先搜集資料。課堂上分小組闡述觀點,然后進行討論。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同時,政治敏銳性也會得到鍛煉和提升。
(五)教師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
教師決定課程資源的鑒別、開發(fā)和利用,是素材性課程資源的重要載體,教師的素質狀況決定了課程資源的識別范圍、開發(fā)與利用的程度及發(fā)揮效益的水平。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4]開發(fā)和利用教師這一課程資源,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一是與時俱進,樹立現(xiàn)代教育理念。由于思維定勢,目前很多一線教師,特別是一些教齡較長的教師,無論是教學理念,還是教學方法,都沒有做到將知識傳授為重點轉變?yōu)橐詫W生發(fā)展為中心,較少讓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二是發(fā)揮特長,凝聚教師集體合力。集體備課是一個很好的凝聚集體智慧的平臺。各位教師在發(fā)揮優(yōu)勢,挖掘潛能的同時,可以學習他人教學經驗,分享教學成果,取長補短,精益求精,彰顯群體合力。我校政治組通過集體備課、討論和總結,最終形成一份統(tǒng)一教案。在集體教案的指導下,教師再根據(jù)自身及學生的實際,采取獨具特色的教學方案。實踐結果表明,這種團隊合作要比單兵作戰(zhàn)的效果好得多。
三、結語
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是實施新的課程標準的支撐系統(tǒng)。課程資源開發(fā)和利用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高中《經濟生活》課程資源本身具有的多樣性、豐富性和獨特性,它決定了我們在對其進行開發(fā)和利用的時候,一定要力求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要從實際出發(fā),突出重點,并且逐步引向深入。要重視建立課程資源的良性運行機制,保證課程資源建設從學校發(fā)展規(guī)劃的宏觀層面到課堂教學的微觀層面都能夠得到很好的落實。[5]總之,積極開發(fā)和利用《經濟生活》教科書、電子媒介、特色素材、學生和教師等課程資源,既是順應當前新課程改革潮流和趨勢的體現(xiàn),又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以及完善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建設內在要求,更是提升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吳剛平.中小學課程資源開發(fā)和利用的若干問題探討[J].全球教育展望,2009,(3):19.
[2]吳廷熙.教育資源建設之思考[J].教學與管理,1999,(12):3.
[3]程仙平.學生也是不可或缺的課程資源[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8,(3):5.
[4]侯文禮.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EB/OL].http://2008.cersp.com/article/browse/3213956.jspx,2008-7-16.
[5]吳剛平.建立課程資源的良性運行機制[J].江蘇教育,2009,(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