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龍
臨近期末,學生進入了緊張的復習,那節(jié)是數(shù)學課,踏著上課的鈴聲我走進了7年級(2)班教室,學生都已是三三兩兩地組成學習小組開始討論起問題了,看著我的54名孩子,他們那么可愛,好學,單純,我很愛我的這些學生;同樣,這些學生也非常喜歡我這個數(shù)學老師。一看到我進教室便都顯得很興奮,我沖他們笑笑,然后再做一個鬼臉,孩子們便樂開了,這是每天的慣例,學生都知道,然后我說:“這節(jié)課該復習哪些內(nèi)容,用什么方法來搞懂你們不懂的問題,知道嗎?”學生齊答:“知道”,“如果有你們解決不了的問題——”“老師,這節(jié)輪到我為同學們解惑了?!边€沒等我說完,米遙同學就自告奮勇了。我笑笑說:“謝謝,你很自覺?!蓖瑢W們開心地笑了,我對學生擺擺手,示意開始復習。把我解放了,沒我這個老師的事了,我就坐在講臺上欣賞我的這些孩子學習。
無意間翻開講桌上的一本書,這是小學6年級的語文課本,可能是前幾天學生交圖書時拿來湊數(shù)的,我看到這本書的課后習題都是老師訂正的標準答案,并且是老師親自改過的,而且盯著學生背過的,上面有老師的簽名“段”,我不由地對我們老師的辛苦付出而感嘆,同時也為這位老師的敬業(yè)精神而佩服。翻著翻著,無意間翻到《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這是一篇極感人的文章,重溫它仍是那么奈人尋味,可當我看到課后一道習題時我覺得不太對頭。
題目是這樣的:“她曾經(jīng)多么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對這句話中的兩個幸福,應該怎樣理解?”學生在書上抄的答案是這樣的:第一個幸福是指她在臨死之前是在幸福的幻覺中死去的,她看到了她想要的東西,她是幸福的,第二個幸福是指小女孩死了,就離開了寒冷,饑餓,痛苦,她就幸福了。同樣,對學生的這個答案老師訂正了,盯著學生背了,也在上面簽有“段”還有“閱”字。先不說這個答案對與錯,我覺得作為語文教學不光是學字詞句之類,首先應是一種健康思想的傳播,難道就只有死了,就擺脫了這些痛苦,就幸福了嗎?這對幼稚的孩子來說,形成一種錯的處事方式。噢,有了痛苦,有了挫折,死了就幸福了,是嗎?我越想越覺得不可思議,便問我的學生:“你們都在小學學了《賣火柴的小女孩》,你們說說課文中兩個幸福是什么意思?!弊屛页泽@的是,學生的答案全部和我看到的這個答案一樣,而且背得很熟。我問“這誰說的答案,對嗎?”學生說“是老師說的,絕對正確?!睙o奈,我對孩子們說:“同學們,也許在當時那個時代中,死是小女孩不得不去走的一條路,但她絕對不是幸福的,活著才是最幸福的一件事,就現(xiàn)在來說,同學們,無論我們有什么困難,都會想辦法來解決的,能迎難而上,解決困難才是最大的幸福,我一點都不覺得小女孩幸福,你們說呢?”學生也贊同我的說法,然后我又對學生說: “對于一些問題,也許就當時的社會背景是那樣理解的,但對于現(xiàn)在應該結(jié)合我們的實際更深地去理解,老師的答案,參考書上的答案只是參考,我們應該有自己的見解。
從課堂中出來,我不能平靜,試想,現(xiàn)在我們時不時就聽到學生自殘,此類事件越來越多,孩子年齡也越來越小,這更應該讓我們這些教育者來審視我們平時一點一滴的教育,也許我們不經(jīng)心的一句話,一種不健康的思想,對孩子的整個人生觀甚至命運會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孩子最聽老師的話,最信任的是老師,在孩子眼里老師說的都是真理,所以我們在重視學生知識教育,得分高低的同時,更應該多在學生思想教育上下大工夫,如果二者不能兼得,我想老師應該對學生的人生啟蒙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