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60余年的發(fā)展,我國校外教育資源更為豐富,服務對象逐漸擴大,教育功能日趨完善。同時,許多亟待解釋和解決的問題浮出水面:諸如校外教育的歸屬及定位、校外教育的功能及職能、校外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等。這既是理論問題,也是實踐問題,更是影響教育制度建設、教育政策調整和促進青少年健康發(fā)展的核心問題。
回眸校外教育歷時半個世紀的發(fā)展軌跡,我們看到了校內外合作發(fā)展所經歷的三次重要變遷。從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延伸,到八十年代的并舉以及二十一世紀的銜接,校內外教育一同走過了一條教育變革之路。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校外教育機構的初創(chuàng)階段,由于規(guī)模較小,影響范圍有限,受益群體只是少數城市少年兒童,校外教育僅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1957年,《關于少年宮和少年之家工作的幾項規(guī)定》指出:“少年宮和少年之家是少年兒童的校外教育機關,它的基本任務就是配合學校對少年兒童進行共產主義教育,培養(yǎng)他們具有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一方面,這說明了校內外教育的依存關系,界定了校外教育功能,奠定了未來校內外教育發(fā)展的基本格局,校外教育在發(fā)展初期所形成的受制于學校教育的局面一直延續(xù)至今。
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確立了“學校教育和學校外、學校后的教育并舉”的方針,它肯定了校外教育獨立存在的價值,強調共同發(fā)展,這為校外教育擺脫對學校教育的依賴提供了一個政策參考。這一政策為中國現(xiàn)代國民教育體系建設的跨越式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在二十一世紀初期,中國校外教育迎來一個跨越式發(fā)展階段,校外教育普及、推廣工作得以深入開展。2006年,《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校外活動場所建設和管理工作的意見》對校內外銜接提出了具體而翔實的要求,教育行政部門要會同校外教育機構的主管單位“結合學校的課程設置,統(tǒng)籌安排校外活動,要把校外活動列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逐步做到學生平均每周有半天時間參加校外活動,實現(xiàn)校外活動的經?;椭贫然?。校內外銜接的制度化建設首次被列入日程,這是校外教育體制建設的一個突破。同時,也出現(xiàn)另外一個問題:銜接的內容、時間安排和活動方式基本上由學校課程設置要求而定,很少考慮到學生個體需求,給所有學生提供的是沒有差異的銜接服務。這種銜接方式如果落實到實踐中去,校內外教育之間可能又會出現(xiàn)另外一種延伸和互補的關系,即“校內課程校外上;知識類課程校內上,實踐類課程校外上”,如果這種銜接被形式化的內容所迷惑,則會造成周一至周五校外教育機構爆滿,上演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秀”。關于校內外互補也存在著類似的問題,現(xiàn)有政策文本對互補的規(guī)定更多地局限于資源、活動方式層面,對于兩種教育機構的功能和滿足教育需求方面存在的互補性還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所有這些問題都指向了對校內外教育合作的理解。
從組織的角度看,合作使組織的資源交給兩個或多個實體聯(lián)合的新實體,并基于他們各自都不能單獨完成使命的認識而行動[1]。校內外教育合作的基礎在于二者在促進少年兒童發(fā)展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而且具有不可替代性。學校教育更多關注的是人的發(fā)展的一般性和一致性;校外教育則重點考慮的是人的發(fā)展的差異性和豐富性。二者之間的銜接與互補應該是建立在促進人的發(fā)展,解決人的成長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的合作,至于資源互補、課程銜接、活動方式銜接,只是途徑和手段,而不是目的。
在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合作是建立在促進青少年發(fā)展基礎之上的互補性合作。按照羅爾斯的公平原則,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首先必須遵循平等原則,即保證適齡兒童接受教育的自由權利;其次要考慮到差異原則,讓不同的教育資源可以按照個性差別的需求照顧到每個人;再次是補償原則,給予那些處境不利的、有特殊需要的人以補償[2]。這三個原則都涉及到了教育機會和教育過程的機會均等。平等的原則可以保證在接受教育起點上的機會均等,但是很難保證過程和結果的機會均等。差異性原則和補償性原則很難通過學校教育來實現(xiàn)。在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起點上,就同一個地區(qū)、同一所學校內部而言,要保持在微觀教育領域的差異性和補償性原則,實現(xiàn)教育過程的均衡發(fā)展,僅僅依靠學校教育自身可能無法實現(xiàn),而校外教育則有了用武之地。美國的校外教育活動項目“二十一世紀社區(qū)學習中心計劃”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成功的范例,該計劃將社區(qū)教育與課外教育相結合,將社區(qū)、學校和家庭相結合,通過這種方式提高學生的成績,讓學生擁有更為豐富、健康的課余生活。
對互補性資源的需求是推動組織間合作的關鍵[3]。校內外教育是在滿足人的發(fā)展需求的差異性上,在對各自所擁有的互補性教育資源的需求上開展的一種平等性合作。對于校外教育而言,尋找新的發(fā)展路徑就是要擺脫學校教育模式的束縛,建立自己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與學校教育攜手推進素質教育改革的深化,維護教育公平公正,實現(xiàn)基礎教育的均衡發(fā)展,促成人的發(fā)展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的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 Barbara Gray.Conditions Facilitating 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J].Human Relations,1985(10):911-936.
[2] 劉新成,蘇尚鋒.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三重意蘊及其超越性[J].教育研究,2010(5):28-33.
[3] 汪錦軍.公共服務中的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合作:三種模式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09(10):77-80.
【康麗穎,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 / 苗 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