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偉
[摘 要]優(yōu)秀文學作品具備一種或多種文學張力給閱讀者以多樣化的美的享受。文學張力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幾種途徑與方式,即由語言與意象、意象與意義、意境等單獨或相互作用所形成。
[關鍵詞]文學張力 形成 美感
文學張力理論由艾倫·退特最先提出以后,隨即運用于英美新批評文論并一直受到西方文藝理論界的重視;我國學者袁可嘉在20世紀40年代引入文學張力這一范疇。艾倫.退特將文學張力描述為,詩的意義就是指詩自身的張力,包括在詩中所能夠發(fā)現(xiàn)的全部外延與內涵的統(tǒng)一整體。筆者側重于對優(yōu)秀文學作品文學張力的形成進行論述。
一、語言與意象的所形成的文學張力
眾所周知,文學本身是一種關于語言的現(xiàn)象,所有文學作品均以語言作為材料并且需要通過語言進行表現(xiàn)與表達。一般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往往高超地運用語言給讀者以美的享受。文學作品如果在創(chuàng)作中運用反諷、含混與悖論等語言形式,從而使得在作品中存在明顯的張力,語言本身對文學張力具有影響。語言本身具備的文學張力。所有文學作品均由語言文字所組成,而且語言文字可以按照迥異的組合方式來形成特有的韻律與節(jié)奏等,從而產生了不同的審美效果與審美感受。
文學語言與意象之間構成的文學張力。一部優(yōu)秀作品的語言與意象之間往往被一種力量緊密連接在一起,從而使語言與意象可互相支撐形成美的骨架,這種特殊的力量就是文學張力。如黃庭堅的“云黃覺日瘦,木落知風饕”,其意象是日常生活中的云、木與風,但精到地運用了“瘦”和“饕”的語言文字來形容,幾個平常的意象就組成了全新的文學張力,產生震撼人心的大美。
二、意象與意義所形成的文學張力
所有的文學作品均是一個有機的統(tǒng)一整體,文學語言表現(xiàn)意象,而意象是文學意義的體現(xiàn),文學張力自然存在于二者之間。文學張力的存在促使這幾個部分能夠更好進行結合,因此促使整體存在聯(lián)合的張力。文學意象一般是作者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形象進行藝術加工得以形成。文學意象具有很多個層次,它們可憑借物態(tài)形象而單獨存在,也可與文學歷史淵源相契合形成豐富意義的意象,不同讀者在欣賞和閱讀這樣的作品時自然會在對意象不同理解上存在文學張力。在屈原的作品中,創(chuàng)造出眾多的典型意象很好的表現(xiàn)了文學意象的這種文學張力;屈原在創(chuàng)造意象方面諸如香草美人, 鸞鳳虬龍,日月星辰, 百畝蘭椒,虹霓云霞等均為典型的文學意象。
眾多文學作品的作者通過意象來表達特定的感情或象征某種具體現(xiàn)象與某種具體人格等,然而由于讀者自身的閱讀經驗、接受動機、期待視野與接受心境各不相同,哪怕對同一作品中的同一種意象,各個不同的讀者自然會產生不同的意義,這當然也是文學張力的具體表現(xiàn)之一。文學意象的更多意義通常是由其所具備的特征所造成,其中意象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其具備的象征性。所謂象征通常將一種廣泛而普遍的意義暗示于具備感性的外在事物之上,不同的讀者可通過有限的意象特征去理解無限的意義。與此同時,同一個意象具有多種意義,作者或作家故意隱藏自身寫作的立意,從而達到含蓄的創(chuàng)作目的;作者或作家選擇的象征物是自身為表達創(chuàng)作思想而選擇的存在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具體物品,閱讀者欣賞過程并不能完全理解創(chuàng)造者的本意;另外,同一意象具有不確定的意象意義,比如中國古代詩人對著丁香作為引愁之物而傷春,現(xiàn)當代作家卻通常把丁香看成美麗、高潔、愁怨、柔弱之類事物的象征。不同文學意義會形成文學張力。
三、意境所形成的文學張力
文學的意境實質是中國傳統(tǒng)文論中比較重要的理論范疇,它主要指的是文學作品中真實存在的虛實相生與情景交融的形象創(chuàng)作體系以及它們所拓展的審美想象造就的空間。文學創(chuàng)作者在進行創(chuàng)造創(chuàng)作過程,高超地運用語言來對形象進行適宜的藝術描寫,從而形成獨特的充滿藝術氣息的文學意象,不同的讀者可以因為針對文學作品中的意象接受情況的差異而形成不同的獨特意境。不同讀者具體閱讀張力因同一種意境中的言、象、意三者之間的關系不同而得以產生。而不同意境的張力往往表現(xiàn)在情與景或虛與實的文學關系架構之中。
文學作品的情與景是互相交融和互為支撐的作用與互動的關系,情與景之間存在一種相互作用的力,促使形成獨特的文學意境,相應的這種力就產生了文學張力。緣情言志應該是詩歌的主體表現(xiàn),詩人通常運用具體可感的景物促使抽象的情感進一步可觸可感,不同的讀者在情感的具體化過程進行自己獨特的理解產生共鳴。意境形成張力的情景關系一種為景中蘊情,而另一種為情景交融。意境所形成張力的另一主要途徑是文學作品的虛與實的關系。作者通過以實為虛,或者化實為虛,從而具有無窮的意味和幽遠的境界。作品的實境是真實的景物與情節(jié),虛境是由實境所誘發(fā)與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作品的虛與實進行辯證結合統(tǒng)一,就會不經意中形成一種意境的力量,通過這種力量直接給讀者帶來不同的審美享受,從而體現(xiàn)出文學張力的具體作用。
總之,文學張力的產生或者形成途徑主要包括語言與意象形成張力、意象與意義形成張力和意境形成張力三個維度,三者之間相互獨立,然而又密不可分。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所具有的一種張力或多種張力,能夠給讀者在進行閱讀過程帶來審美享受。
參考文獻:
[1]祖保泉.文心雕龍選析[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147.
[2]孫書文.文學張力:非常情境的營建[J].內蒙古大學學報,2002.(2):113.
[3]姜超.作為獨特美感形態(tài)的“張力美感”[D].東北師范大學,20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