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婭靜
【摘要】“生活數學”教育彌補了傳統(tǒng)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缺陷與不足,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教學模式.本文結合筆者多年從事小學數學的實踐,從幾個方面出發(fā),就如何實施“生活數學”教育,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問題展開探討.
【關鍵詞】生活數學;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教材
“生活數學”教育的提出,是針對固化的傳統(tǒng)數學教學而言的.在傳統(tǒng)的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堂形式的單一化、教學過程的程序化都嚴重束縛了小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從教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發(fā)現有這樣的現象:學生明明已經學會了數學知識,卻無法和現實生活產生聯系,更談不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比如學會了米與千米,卻不會測量自己的身高等這類問題屢見不鮮.傳統(tǒng)教學所暴露出的數學與生活、與實際的脫離,使數學成為一門“孤立”的學科,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會產生“我為什么要學數學”的迷茫,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得到抑制,數學意識和數學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更是無從談起.“生活數學”教育恰恰彌補了傳統(tǒng)教育的缺陷與不足,它重點強調了數學知識與社會生活的科學聯系,教會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為生活服務的方法,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強化與提高.
一、挖掘“生活化”數學教材
“生活數學”教育并不是簡單的對數學教學方法的修補與改進,而是對數學的教學思想、教學原則的深化與轉變.小學生是具有情感和思維的個體,他們是教育的最終歸宿,小學數學教學實施“生活數學”教育,就是要從簡單的知識傳授轉變?yōu)橐龑W生主動構建,讓小學生從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由此,教師應充分注重挖掘數學教材中具有“生活化”的知識內容,結合小學生的實際生活,對教材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整理和使用,增加數學的生活實踐功能,讓學生深切感受到數學的實用價值.如學習了“時、分、秒”之后,鼓勵小學生自己動手做小時鐘,用廢棄的硬紙板做鐘面,然后將時間格子用筆畫上去,并調出一個時間畫出時針、分針的準確位置;學習“統(tǒng)計”時,設計了“我是統(tǒng)計員”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們自己結成學習小組,根據對生活的實際觀察,開展多方面的統(tǒng)計與調查……通過對數學教材中具有生活化色彩內容的提煉,讓學生不但鞏固了數學知識,還拓寬了學生的解題思路,提高了解決數學現實問題的能力.
二、整合“生活化”數學資源
數學教材具有一定的教學功能,但它代表的僅僅是一種教學工具,可供使用的教學資源非常有限.當今小學生被現代科技所引領,接觸生活、獲取信息的機會很多,其積累的基礎知識和生活經驗也較為豐富,教師應注重對這些生活資源的捕捉,及時將生活材料融入到教材中去,將枯燥的數學內容用小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所代替,讓小學生體會到“處處留心皆數學”的學習感受.在學習除法時,為了讓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參與和交流等活動,體驗數學的樂趣,感受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我用“分鉛筆”的方法進行教學.先讓學生回顧舊知:老師有6根鉛筆,每人2根可以分給幾個人?讓小學生們通過親自動手操作計算出結果,然后我引入新知:誰能用除法解決這個問題?鼓勵小學生列出算式.通過對算式講解,讓小學生了解到“除數”“被除數”“商”的具體部分,然后再進行鞏固練習:如果有15根鉛筆,每人3根,幾個人能得到?小學生通過“分鉛筆”的過程,加強了他們對數學與生活的認識,在舉一反三的數學練習中,將掌握的學習方法進行了實踐驗證,使小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找到了解題的靈感,獲得了借助生活經驗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為他們進行深入的數學探究與創(chuàng)新積累了經驗.
三、創(chuàng)設“生活化”數學場景
課堂教學作為傳統(tǒng)教學場所,具備很多優(yōu)勢,但也有其局限性,教室的“壟斷地位”讓很多豐富的生活資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教師應該將數學教材內容有機地與生活資源進行科學融合,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數學場景,讓小學生如同置身現實生活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形成數學思維,從而培養(yǎng)其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為了強化學生對數學綜合知識的掌握,我用多媒體設計了一個“超市購物”場景:某一天,媽媽與我一起去超市,看到海報上寫著“大米九折優(yōu)惠”,我問媽媽:“九折優(yōu)惠是怎么回事?”媽媽告訴我:“九折就是原價的90%,在原價上乘0.9得出的那個價格.”然后媽媽讓我?guī)退阋凰愦蛲暾酆蟠竺椎膬r格.我很樂意幫這個小忙,立刻給媽媽算出了結果:1.7×0.9=1.53,大米的價格是1.53元.媽媽非常高興地買了很多大米和其他的日用品.結完款后,收款阿姨給了媽媽一張小票,上面寫著我們今天買的東西的總價格:125.21元,我感到很奇怪,媽媽為什么只付了125.2元?仔細想一想,可能是用了四舍五入的方法,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媽媽,媽媽稱贊我學會了思考.在這個學習場景中,分別涉及了小數、百分數、四舍五入、打折等數學問題,因為這些問題通過現實生活進行了表現,使學生們理解起來十分容易.并通過場景中“我”的思考過程,讓學生們認識到如何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現實問題,增強了小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和信心.
新時期的教育改革,就是倡導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遵循新的“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學理念,注重挖掘數學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從小學生熟悉了解的生活情境和現實事物出發(fā),為他們創(chuàng)造和提供觀察生活、使用數學的機會.通過對數學知識的“生活化”還原,讓小學生真正體會到“生活數學”的魅力,產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其社會實踐能力和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實現素質教育的的最根本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