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
本期關鍵詞:有機化學
“十二五”規(guī)劃中指出,未來五年將是化工行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將著力調整結構,重點發(fā)展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專用化學品等新興產業(yè),因此近年來報考有機化學類專業(yè)的同學也有增無減。在大眾的眼中,它是一門略帶神秘的學科。想對此有更清晰明確的認識,不妨從有機化學相關專業(yè)的師生故事中深入了解一下吧。
2011年,我正式成為山東大學有機合成專業(yè)的研究生。有機合成是有機化學的分支之一,學習課程主要有《高等有機化學》、《有機催化導論》、《有機化合物光譜分析》、《現(xiàn)代有機合成》等。學習范圍大致分為兩類,一為有機合成,如化學工業(yè)原料;二為基本有機合成,如化學試劑。此外,我們還必須掌握兩種最基本的分析方法——正向分析法和逆向分析法,前者是從已知原料入手,找出合成所需的直接或間接的中間體,逐步推向合成的目標有機物;后者則剛好相反,將目標化合物倒退一步尋找上一步反應的中間體,而這個中間體,又可由上一步的中間體得到,以此類推,最后確定最適合的基礎原料和最終的合成路線。
愛上有機化學
一開始,我只是把這個專業(yè)當做一項任務來學,不管是專業(yè)課還是實驗,都感覺有些枯燥乏味,直到在一次有機化學課上,看上去有些古板的老師居然給我們講了一個浪漫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個孤獨的親核試劑一直暗戀著一個碳原子。他希望有一天,這個碳原子會變成碳正離子,自己能夠以SN1的機理去接近她??墒撬劝〉劝。瑓s什么也沒有發(fā)生。終于有一天,當他決定直接以SN2的機理向碳原子表白時,他卻發(fā)現(xiàn)碳原子對于已經(jīng)連在她身上面的親核基團非常眷戀,于是他退卻了。
時間一點一點地過去,這個親核試劑始終無法忘記碳原子??墒撬麑ψ约旱挠H核能力沒有信心——他既沒有替代已經(jīng)連著的基團的信心,也沒有代替基團之后,自己與碳原子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分子的信心。他忽然覺得,碳原子和那些基團在一起更合適。她已經(jīng)習慣了目前的構型了,如果發(fā)生SN2反應,碳原子的構型就必須翻轉,他覺得不該為自己的那一點執(zhí)著而讓她發(fā)生改變。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孤獨的親核試劑只是注視著碳原子。有一天,一個不可抗拒的力量——一個分液漏斗,將他們永遠地分開了。親核試劑這才發(fā)現(xiàn),原來機會只在方寸之間——逝去了的,永不再來。
萬萬沒想到,化學粒子身上還隱藏著這么浪漫的愛情故事。在我為親核試劑與碳原子的錯過而唏噓不已時,突然發(fā)現(xiàn)換一個角度看有機化學,原來很有意思。之前在我眼里那些冷冰冰的概念和實驗,似乎在一瞬間都變得有感情了起來。這節(jié)課,讓我開始愛上了有機化學。
隨機應變最重要
學習有機合成,就必須做大量有機合成實驗。有機合成實驗是一項系統(tǒng)性、邏輯性很強的實踐活動。雖然實驗本身很有趣,可以親眼見證幾種化合物變成一種全新的化學物,但實驗背后卻包括了選題、查閱資料、設計路線、實驗、檢測、得出結論一系列的過程,單純靠書本知識指導實驗往往會失敗,因為實驗遇到的情況是千變萬化的,所以分析和應變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記得在做某次實驗時,前幾個月同樣的實驗都很順利,時隔數(shù)月再做,反應三天仍有原料沒反應完。我十分納悶,明明工藝條件是完全一樣的,重復了幾次為何還是這樣呢。我把書上的實驗步驟又仔細瀏覽了一遍,確定完全是按照書上的實驗要求做的。思來想去,不得其解。在導師的提點下,我仔細回憶了前幾個月做實驗時的條件,這才發(fā)現(xiàn)雖然實驗都是在室溫條件下反應,但前幾月的溫度相對現(xiàn)在要高許多,如果把反應溫度升到當時的室溫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帶著疑惑,我嘗試了一次,問題果然得到了解決。
還有一次,我接手另一名同學做了一個多月都沒做好的項目。他在實驗中的反應收率一直做不好(反應收率是指在化學反應或相關的化學工業(yè)生產中,投入單位數(shù)量原料獲得的實際生產的產品產量與理論計算的產品產量的比值)。文獻中所提供的溫度是溶劑沸點溫度約接近200度,雖然這個同學也嚴格控制反應溫度,但是溶液回流始終不理想。因為當時這個化合物是比較新的一種類型,文獻上的資料很有限,分析方法需自己建立,且這種化合物在各種溶劑中溶解度都不是很好,研究條件很麻煩。在導師的鼓勵下,我嘗試自己摸索實驗方法,改變反應的條件,發(fā)現(xiàn)提高攪拌轉速能增大反應收率。再經(jīng)過兩天的深入分析和實驗,我最終找到最佳攪拌速度,使反應收率提高了近十個百分點。
菜鳥挑戰(zhàn)高收率
我的第一份實習是一家知名的化工公司,協(xié)助技術研發(fā)工作。在學校的學習時,我一直很自信,而在公司里我卻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生產流程中,常常遇到壞的項目,壞的路線,常常會出現(xiàn)顧此失彼的情況,比如先要送個樣,然后回來接著做反應,這時候老員工會突然問送樣結果怎么樣了,于是又得放下手頭工作找編號,去辦公室調圖等等。一開始缺乏經(jīng)驗,我總是手忙腳亂。實習初期,讓我印象最深就是在遇到問題時要多與組長、老員工、主任溝通,這樣能讓我少走彎路,在總結錯誤經(jīng)驗時,就能明白了真正的實驗路線應該是怎樣的。
隨著項目越做越多,我接觸到了不同的反應類型,很多是學校里上沒有接觸過的。有一次,我要做一個中間體工藝放大工作。這個工作的核心內容是技術攻關,即如何將一個非常復雜的化學反應優(yōu)化放大,完成三百公斤旋光性對映體的生產。對于有機合成的研究生來說,這個工作充滿了未知,不過從另一角度看,但如果能啃下這塊硬骨頭,將是對我能力的極大提高,于是我毫不猶豫答應了與部門技術指導一起參與這個項目。
這個中間體的合成分為三個步驟,一是高溫(140攝氏度)下進行三加二環(huán)加成反應得到消旋產物的二聚物,然后再將二聚物轉化成消旋性產物,最后將消旋性產物拆分成所需的旋光性對映體。在我們接手之前,已經(jīng)通過多批次的辦法合成了40公斤的旋光性對映體,但當時的平均收率比值只有16%左右,技術人員對此很不滿意,而這距離300公斤的任務還有很大的差距,怎么辦?
按從前的工藝是肯定行不通的了。于是我花了三天時間,先仔細觀察了生產過程并分析了其中的技術原理,發(fā)現(xiàn)實驗中急需解決的主要問題有三個:確保高溫反應的高收率;解決中間體的分離難題,或者更進一步干脆省略中間體的分離步驟;建立穩(wěn)定的拆分工藝。這三個問題是相互關聯(lián)的,第一個問題的攻克是解決后面難題的基礎。在得到技術總監(jiān)的認可后,我和技術指導根據(jù)這個思路,用最先進的在線紅外波譜儀詳細研究了高溫下環(huán)加成反應機理,搞清了反應物配比、濃度、溶劑成分、溫度和升溫速率等變量對各種反應的影響。最終,我們把反應實時收率從原先的80%提高到了95%左右。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因為反應的高收率意味著能產生較低雜質,這也為省略中間體的分離(純化)步驟奠定了基礎,為建立起穩(wěn)定的拆分工藝提供了良好原料,同時實現(xiàn)了高重復性。
這一項目持續(xù)了近五個月時間,隨時都面臨著困難和挑戰(zhàn),但給我?guī)淼氖斋@是非常顯著的。它讓我明白了在技術攻關時,要站在戰(zhàn)略性的高度分析各個矛盾,先集中所有資源先解決主要矛盾,只有這樣才能高屋建瓴,事半功倍;在具體操作時,要用最合適的儀器獲得最可靠的數(shù)據(jù),這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最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