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瑾
摘要 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具有抒情性強、韻味豐富、唱腔優(yōu)美動聽、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等特點。闡述了學唱黃梅戲的技巧之一:在于準確把握為數不多的安慶方言的發(fā)音方法。繼而羅列了一部分在黃梅戲演唱中常用字詞的安慶方言發(fā)音方法。
關鍵詞 黃梅戲 安慶 方言 韻味
中圖分類號:J825文獻標識碼:A
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舊稱“黃梅調”、“采茶調”,是十八世紀后期在皖、鄂、贛三省比鄰地區(qū)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后扎根于安慶地區(qū)并逐步成長壯大,變成家喻戶曉、風靡全國的著名劇種,與京劇、越劇、評劇 、豫劇并稱中國五大劇種,在世界舞臺上常常一展風姿。黃梅戲角色行當的體制是在“二小戲”、“三小戲”的基礎上逐漸發(fā)展成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奶生、花臉等七行。黃梅戲唱腔屬板式變化體,有花腔、彩腔、主調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戲為主,彩腔在花腔小戲中曾廣泛使用,而主調則是黃梅戲傳統正本大戲里常用的唱腔。在音樂伴奏上,黃梅戲最初只有打擊樂器,即所謂“三打七唱”。到建國初期才逐漸確定用高胡作為主要伴奏樂器,并漸漸建立起以民族樂器為主、西洋樂器為輔的混合樂隊,適合于表現多種題材的劇目。黃梅戲語言以安慶地方方言為基礎,唱念方法均用接近普通話的官話唱念。在劇目方面,素來就有“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一說。其中有許多為人熟知的優(yōu)秀劇目,而以大戲《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以及小戲《打豬草》、《夫妻觀燈》、《王小六打豆腐》等最具代表性。黃梅戲《天仙配》、《羅帕記》等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打豬草》、《夫妻觀燈》等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斷。在黃梅戲的發(fā)展進程中,涌現出嚴鳳英、王少舫、馬蘭、韓再芬、吳瓊、黃新德等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德藝雙馨,為世人所矚目。
黃梅戲以唱腔見長,其唱腔抒情性強,韻味豐富、唱腔優(yōu)美動聽,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細膩動人,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黃梅戲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眾的歡迎。另外,黃梅戲演唱一般以真聲為主,即所謂“大本嗓子唱法”,無需受過專門聲樂訓練的人就能學唱、唱好。加上唱念方法均用接近普通話的官話唱念,學唱起來比較容易,因此很多人喜歡學唱。這對于黃梅戲的傳播、普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黃梅戲有很多自身特色,其中較為主要的是黃梅戲音樂特色和使用安慶方言。學唱黃梅戲的關鍵除在于對黃梅戲旋律的把握外,最重要的就是對安慶地方方言的準確地恰當應用。很多人旋律哼得挺到位,但演唱起來卻沒有黃梅戲的韻味,問題何在?問題就出在對安慶地方方言的把握上:一種情況是把所有的唱詞都用普通話來演唱,結果偏離黃梅戲太遠,完全失去了黃梅戲的韻味、鄉(xiāng)土氣息;一種情況是對有些字詞的安慶唱音的孤立的刻意模仿,不是字頭出錯、就是字尾跑偏,結果常常是宛如東施效顰。下面是幾段經典的黃梅戲唱段,通過分析比較我們就可以看出安慶方言與普通話發(fā)音的區(qū)別所在,就會發(fā)現準確使用安慶方言對于學唱黃梅戲的意義所在。
本文以《夫妻雙雙把家還》和《夫妻觀燈》為例加以說明。
例1.《夫妻雙雙把家還》,歌詞如下:
(女)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男)綠水青山帶笑顏。(女)隨手摘下花一朵,(男)我與娘子戴發(fā)間。(女)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男)夫妻雙雙把家還。(女)你耕田來我織布,(男)我挑水來你澆園。(女)寒窯雖破能避風雨,(男)夫妻恩愛苦也甜。(女男)你我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
本唱段中僅有兩個字要用安慶方言演唱,一個“綠”字要唱成“路(lu)”,一個“摘”字要唱成“則(ze)”。其他唱詞的發(fā)音與普通話基本一致。因此,《夫妻雙雙把家還》比較容易學唱,韻味也比較好把握,所以是在全國最廣為傳唱的黃梅戲唱段。
例2.《夫妻觀燈》,歌詞如下:
(男)我家住在大橋頭,起名字叫做王小六。去年看燈我先走,今年看燈又是我?guī)ь^。不覺來到自家門口,叫聲老婆開門嘍。(女)正哪月十啊五,鬧啊元宵呀呀子喲,火炮哇連天門哪前繞,喂卻喂卻依喂卻,喂卻冤哪家舍呀嗬嗨,郎啊鑼鼓兒鬧嘈嘈哇。花開花謝什么花黃。(男)蘭花黃。(女)么花香。(男)百花香。(女)蘭花蘭香,百花百香。相思調兒調相思,我自打自唱自幫腔,依嗬郎當呀嗬郎當,瓜子梅花響叮當,(合)喂卻喂卻依喂卻,喂卻冤哪家舍呀嗬嗨。郎啊九月里菊花黃啊。
本唱段中僅有幾個字要用安慶方言演唱:“住”字要唱成“煮(zhu)”;“六”字要唱成“樓(lou)”;“覺”字要唱成“(juo)”;“么”字要唱成“末(mo)”;“白”要唱成“伯(bo)”。其他唱詞的發(fā)音與普通話基本一致。在這里使用了一些襯詞,學唱時也需注意。
表1 黃梅戲演唱中普通話和安慶方言發(fā)音區(qū)別(部分)
通過上述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黃梅戲的唱詞發(fā)音大多數與普通話相同或相近,僅有為數不多的字詞(就算是關鍵詞吧)的發(fā)音使用安慶地方方言發(fā)音。我們把黃梅戲演唱中常見的需要用安慶方言來發(fā)音的字的發(fā)音與普通話發(fā)音差別列于下表1,供參考。
經過200多年的傳承、發(fā)展,黃梅戲從名不見經傳的鄉(xiāng)間小戲,演化成在中國梨園中家喻戶曉的五大名劇之一,深受全國人民喜愛,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它那醉人的音樂和委婉的安慶地方方言。認識了學唱黃梅戲的技巧在于對為數不多的安慶方言的把握后,關鍵就是多聽多唱,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
五十多年前的一曲“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清山帶笑顏”,像一股明媚和煦的春風,攜帶著皖江原野泥土的芬芳,吹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飄逸五湖四海。曾經名不見經傳的鄉(xiāng)野小調,邁步走進城市,走進了真正藝術殿堂;振翮飛上影幕,飛上了熒屏;一直傳唱到了今天,相信在人們共同關心,共同呵護下,黃梅戲將會被永遠傳唱下去,必將越唱越響,越唱越亮!
參考文獻
[1] 安徽省藝術研究所.黃梅戲通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2] 時白林.黃梅戲音樂概論.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
[3] 王長安.黃梅戲研究綱略.黃梅戲藝術,2002(1).
[4] 藏世凱.打好徽字牌繁榮黃梅戲.江淮,2005(3).
[5] 陳中元.黃梅戲外部環(huán)境與藝術教育的思考.黃梅戲藝術,2000(2).
[6] 鮑紅.黃梅戲中安慶方言嘆詞的運用.池州學院學報,2009(2).
[7] 愛樂之友.黃梅戲特色及其欣賞.音響技術,2008(11).
[8] 江龍生.黃梅戲舞臺方言及其演變.黃梅戲藝術,2001(3).
[9] 梁靚.黃梅戲唱腔藝術特點初探.科教文匯(下旬刊),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