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世懷
摘要: 課堂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是提升教學質量實現(xiàn)優(yōu)質教育的關鍵點,因此,實施有效課堂教學是當前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是教師探索實踐的主要方向。所謂有效課堂教學,就是能夠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發(fā)展,有效地實現(xiàn)預期的教學目標的課堂教學活動。
關鍵詞: 語文課堂教學 有效性提高方法
目前,我國的初中語文教學,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教師很辛苦,學生很痛苦。最終的結果是:高耗低效。老師和學生往往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可是我們的學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fā)展。原因在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缺失,教學效率極其低下,教師在課堂上講得口干舌燥,筋疲力盡,而學生在下面卻聽得頭昏腦脹,昏昏欲睡。這樣的教學表面上看很充實,教師盡力了,但從學習效果來看卻不盡如人意。面對這樣一種情況,我們最需要的還是真正能夠付諸實踐的操作指導。以下是我結合教學實際對語文有效教學的思考。
一、激發(fā)興趣,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過分強調接受和掌握,冷落了發(fā)現(xiàn)與探究,從而使學習成了一個純粹的被動接受記憶的過程,學生體驗不到學習的樂趣,所以,我在教學的過程中特別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注重激發(fā)與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如在課堂教學結構中,我特別注重導入激趣這一環(huán)節(jié),以激活學生思維,引導學生生動感知與體驗。在導入新課時具體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聽音樂、猜謎語、讀圖畫、講故事、背古詩、說成語、引名言警句、設置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直奔課文等,每一節(jié)課都給學生一種新奇,一種學習的沖動,讓他們體驗到語文課堂的生機活力、富于激情和想象。例如蒲松齡的《狼》這一課,傳統(tǒng)教法是先讓學生把字詞解釋搞懂,句子準確譯成現(xiàn)代文,文章結構了解得清清楚楚,這樣就算完成這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了。但如要讓學生對語文學科產生興趣,就要改變這種傳統(tǒng)的授課模式。我安排學生通過表演形式把故事情節(jié)演繹出來,這樣課堂氣氛立刻活躍了起來,學生同時又能置身于一種輕松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中,在表演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學習了語文。這樣的教學方式符合初一學生的心理,更能激發(fā)學生的靈感。
二、創(chuàng)造一個有感悟的課堂。
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生感悟、體驗、領悟文本的深刻含義,為他們打造一個能有所感悟的課堂。讀課文把握內容,把作者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學生往往只能理解課文但要真正體會還需要下苦工夫,教師要多引導體會。例如《生命生命》描寫的是作者的三次對生命的感悟,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生命、希望生命有意義的情感呢?通過交流生命如何體現(xiàn)價值,而后通過資料引導學生了解一些生命的奇跡故事,如霍金、貝多芬等人的故事,孩子們帶著深深的敬佩,飽含著對自己生命的熱愛之情贊美著,思考著。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自己也深受感動。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于課文、作者、情景之中。
三、培養(yǎng)積極探究習慣,促進學生自主發(fā)展。
在語文教學中,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主動地各抒己見。在思考辯論中,教師應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升華和靈性的開發(fā)。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后,學生根據(jù)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fā)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加深認識,懂得了知識是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在教學《曹劌論戰(zhàn)》一文時,我就曾組織過一場“魯莊公真的是昏君嗎?”的討論會,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辯證地分析魯莊公的形象,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會上同學們分組進行了討論,暢所欲言,有的同學贊同教參的主張,還有的同學則說:魯莊公作為國君,在困難當頭的時候,不僅能接見曹劌,還能與之探討戰(zhàn)前的政治準備,禮賢下士,任人唯賢,這說明他是開明的,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還有的同學說:在“長勺之戰(zhàn)”中魯莊公作為國君能聽從曹劌的指揮,甘愿扮好“配角”,這說明魯莊公具有明君的胸懷……通過討論,同學們公認:魯莊公并非是傳統(tǒng)說法的平庸國君、昏君,而是一位明君,只不過是一位缺乏軍事才能的明君罷了。
四、注重全體學生相互間的合作,激發(fā)學生的主動參與興趣。
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要讓學生人人參與學習過程,人人嘗到成功的喜悅。為此,教師首先要做好后進生的思想工作,鼓勵他們積極動腦,大膽發(fā)言,勇于說出自己的意見,在合作中善于對別人的意見進行補充。在教《水調歌頭》一文時,我提出了一個問題:月亮在蘇軾的筆下代表兩種情感,失意和懷念。其實,中國有許多詠月詩詞,文人在月亮上寄托的感情也各不相同。中國文人對月亮的感情到底有哪幾種?月亮在他們筆下代表什么?(老師用投影儀出示選輯的若干首古代詠月詩詞,學生分小組討論,然后各組向全班匯報合作探究的成果。)
代表1:我們這組認為月亮在中國文人筆下代表思念故鄉(xiāng)。依據(jù)是李白在《靜夜詩》中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代表2:我們這組認為月亮在中國文人筆下代表思念親人。證據(jù)是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代表3:這組認為月亮在中國文人筆下代表思念朋友……
代表4:我們這組認為月亮在文人筆下代表愁緒。李白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中國文人對月亮的感情到底有哪幾種?月亮在他們筆下代表什么?”這一具有探索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共同探究,互相啟發(fā),取得了個人獨立學習難以取得的學習效果,并大大地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壯大了學生的膽子,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興趣。
總之,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既要從實際出發(fā),尊重教學規(guī)律,更新教學方法,又要解放思想。我們只有本著繼承與發(fā)展相統(tǒng)一的原則,嚴格遵循教學規(guī)律,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這樣才能創(chuàng)設教學佳境,豐富語文課堂,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陸志平.語文課程新探.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
[2]李福灼,陳玉秋.初中語文課程理念與實施.廣西師范大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