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娟
摘要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課程。在新形勢下探析“概論”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相應的教學改革,對于提高“概論”課的實效性、趣味性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論 教學改革 探索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論(以下簡稱“概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課程,承擔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任務,是大學生必修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之一。它肩負著培養(yǎng)大學生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信念,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任務。和其它的思政理論課相比,“概論”課不僅理論性強、學時最多,而且很多內容讓學生感覺沒有多少新意。因此,怎樣講好這門課,使學生感到有興趣、愿意聽、樂意學,并能學有所獲,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1 當前“概論”課教學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
1.1 教育對象的特點
從社會環(huán)境看,“90后”出生在一個經濟高速發(fā)展、社會問題突出的時代。經濟的發(fā)展使他們出生在一個經濟相對富足的環(huán)境中,但同時,20世紀90年代以后,也是中國社會改革的關鍵點,是社會矛盾相對集中的時期。在經濟增長的同時,中國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失業(yè)率高,同時,新聞報道貪官倒馬頻頻現(xiàn)于報端,各種社會民生問題在“90后”的腦海中多少會留下負面影響,進而影響到他們對社會問題的價值判斷和他們對實現(xiàn)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
1.2 教學內容更新、整合不夠及時,缺乏時效性和針對性
現(xiàn)行的“概論”課所選用的教材,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領導小組領導下組織編寫的,先后經過四次修訂,具有一定權威性和代表性,能較好發(fā)揮其理論指導功能。但是,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生活在這個年代中的學生獲取信息渠道更廣、速度更快?!案耪摗闭n程更偏重于理論的權威性、系統(tǒng)性,卻忽略了當今大學生對當前形勢、時事政治和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的闡釋。教材沒有更好地與時俱進,即教學“有骨無血肉”,教學內容整合不及時,缺乏感染力和說服力,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降低。
1.3 教學方法單調陳舊,教學模式過于單一
在調查研究中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認為“概論”課是高校中比較枯燥的課程。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除了教材理論性過強之外,主要原因還是與教師采用傳統(tǒng)的“灌輸”教學方法有關。這種“滿堂灌”、教師“單邊行動”的教學方法,偏重于課堂、偏重于講授,缺少實踐和雙向互動,嚴重忽視了學生主體作用。教學課堂缺乏互動、枯燥乏味,致使很多學生感覺上“概論”課純粹是挺理論,對自身思想、行為和發(fā)展幫助不大,所以學生的積極性及參與度不高。
1.4 課程考核方式不夠靈活,對促進教學實效的作用有限
考核是“概論”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F(xiàn)今“概論”課考核主要側重于考查書本理論知識,考試形式有開卷考試和閉卷考試,再結合學生上課出勤率、作業(yè)情況和課堂參與等情況進行成績評定。這種考核方式從表面上看靈活,但其實缺乏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評,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熱情。
2 新形勢下“概論”課教學改革措施
“概論”課作為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既要承擔起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又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提高大學生科學分析社會問題的能力。在這樣的課程講授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不但要有淵博的知識,更要注重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提高教學吸引力和教育實效。
2.1 以學生為主體,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概論”課教學目的在于通過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手段,使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并將“概論”知識內化后轉化為行動,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和道德品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達到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和全面素質的目的。
在“概論”課教學中,教師應首先改變“課堂灌輸”的教學方式,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人格、權益和需要,挖掘學生的興趣,增加教與學之間的互動。對于學生在思想認識上存在著的困惑,如學生在人際交往、戀愛和實習就業(yè)等關系到學生自身利益的問題,也應在教學中得到有效引導?!案耪摗闭n教學只有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才能真正體現(xiàn)它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2.2 豐富教學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
教學方法手段,是教學改革的關鍵因素。在信息接收多元化的今天,任課教師還需不斷更新觀念,放開思維,采取靈活多樣,能充分激發(fā)學生參與熱情和學習積極性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從而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
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及其在教學的運用,為“概論”課進行情境教學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多媒體可以將多種信息形式匯集起來,通過聲音、文字、音樂、圖像等大大豐富教學內容,更能引發(fā)學生共鳴。作為教師,必須加強“概論”課程課件制作的技術開發(fā),制作出實用性強、趣味性強、又能與時俱進的課件。其次,在課堂教學中,精心選取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資料,能夠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3 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法
在使用多媒體的基礎上,“概論”課教學需向學生主體地位傾斜,可以采取專題式教學、案例式教學法、座談式教學、辯論式教學和情境式教學等方法,激發(fā)參與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參與能力。
課外閱讀和社會調查是常見的“概論”實踐教學方法。教師在指導讀書的過程中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在課堂上實現(xiàn)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引導。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活動,例如校園大學生消費狀況調查、大學生誠信狀況調查、學生之間貧富差距狀況調查等鍛煉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4 創(chuàng)新考核方式,提高考核方式的開放性
“概論”課考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在于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能力的培養(yǎng),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制定考核細則,設計評分比例,把理論考試以外的因素納入考核機制。如學生校內外活動——社會實踐、社會公益、黨團活動等,均可與理論考試有機結合。扭轉學生被動“突擊”考試局面,將興趣和精力集中到提高自身素質上。
總之,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在新的社會問題不斷出現(xiàn)的今天,“概論”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它關系到大學生是否能成長成才與全面發(fā)展,因此,各高校需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加大改革力度,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共同推動“概論”課程的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韋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模式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12.
[2] 盧誠.高?!八颊毙抡n實踐性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