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友
從紅外線到微光的轉變
本文上篇提到,在二戰(zhàn)中成功應用紅外夜視瞄準鏡的只有美國和德國兩個國家。二戰(zhàn)結束后,由于德國戰(zhàn)敗,根據(jù)凡爾賽條約的規(guī)定,德國不能再繼續(xù)相關武器的研發(fā)工作,因此對紅外夜視瞄準鏡的研究也隨即停止。從二戰(zhàn)結束到1950年代,在紅外夜視瞄準鏡的研究和使用領域,美國一家獨大。
進入1950年代,蘇聯(lián)從前東德引進大批技術人員、武器技術以及機械設備,在蘇聯(lián)進行武器及相關設備的開發(fā),而紅外夜視瞄準鏡正是蘇聯(lián)急于攻克的課題。在德國技術人員的協(xié)助下,蘇聯(lián)很快研制出紅外夜視瞄準鏡,不但供蘇聯(lián)軍隊使用,原華沙條約各盟國的軍隊也都有配發(fā),美軍在夜視領域中一家獨大的局面便不復存在了。
紅外夜視瞄準鏡被各國大量使用,在提高夜戰(zhàn)能力的同時,也帶來了新問題。雖然紅外夜視瞄準鏡的紅外照射燈所發(fā)射的紅外線不能被肉眼識別,但卻很容易被同樣使用紅外夜視瞄準鏡的敵軍所探知,大大降低了士兵的夜戰(zhàn)隱蔽能力。加之,紅外照射燈及鉛酸蓄電池的使用,使紅外夜視瞄準鏡無論體積還是質量都顯得過大。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美軍開始著手開發(fā)不使用紅外照射燈的新型夜視系統(tǒng)。
美軍開發(fā)出的新型夜視瞄準鏡是通過捕捉物體反射的月光或星光等微弱光線,再通過像增強管進行增強,并最終形成肉眼可以識別的影像。由于其僅利用微弱光線就可成像,因此一般被稱為微光夜視瞄準鏡。
蘇軍NPS—2紅外夜視瞄準鏡
蘇聯(lián)軍隊裝備最早的紅外夜視瞄準鏡是1954年研制的NPS—2瞄準鏡。該瞄準鏡研制成功以后,不僅供蘇聯(lián)軍隊使用,還在東德、波蘭等國特許生產,配發(fā)原華沙條約各盟國軍隊使用,其生產一直持續(xù)到1967年。
NPS—2瞄準鏡采用的夜視系統(tǒng)為1950年代主流的主動式紅外系統(tǒng),基本結構與美軍的紅外夜視瞄準鏡相比變化不大,但設計更緊湊集中,體積更小、質量更輕,而且瞄準距離也有所增加。其連同電池在內的總質量7.4kg,電池質量僅0.7kg,最大瞄準距離為200m。
NPS—2瞄準鏡包含紅外照射燈外殼在內全部采用合金制作,耐用性較高。其表面覆有1950~1960年代電器產品上流行的泡泡紗涂裝。瞄準鏡紅外照射燈的燈徑為80mm,比美軍和德軍使用的同類產品小得多。紅外照射燈上帶有一個合金保護蓋,既可以保護燈頭不受到損壞,也可以防止不使用時因反射光線而被敵方察覺。保護蓋的底端與照射燈底端相連,保護蓋頂部設有一個圓形突凸起,使用照射燈時,用手指抓住凸起并將保護蓋向外拉,即可打開保護蓋。紅外照射燈通過支架連接在瞄準鏡上方,與德國和美國的同類產品相比,NPS—2瞄準鏡紅外照射燈的支架更大、更長。紅外照射燈支架左側中間的位置帶有一個推桿式開關,即是紅外照射燈的開關。
目鏡護筒為橡膠制作,有一定彈性,并且其長度根據(jù)武器質量和后坐力等進行了精密計算,在保護士兵眼睛不被磕碰的同時,將長度縮至最短。物鏡前方設有一個合金制保護蓋,該保護蓋不僅具有保護物鏡的功能,而且可以作為遮光罩使用。其中心位置帶有一個小孔,小孔上方帶有一個滑蓋。平時將滑蓋蓋在小孔上,當將物鏡保護蓋作為遮光罩使用時,將小孔上的滑蓋滑開,露出小孔,通過小孔瞄準目標即可。
瞄準鏡右側中間設有一個方向調整刻度盤,用于調節(jié)十字分劃的方向。方向調整刻度盤的上方設有高低調整刻度盤,用于調節(jié)十字分劃的高低。方向調整刻度盤的后方設有一個圓形的干燥劑儲藏室,其內儲藏有干燥劑,可防止瞄準鏡內由于濕氣侵入而發(fā)生霧化。
NPS—2瞄準鏡既可以安裝在AK系列步槍上使用,也可以安裝在RPG系列火箭筒上使用。其安裝座設計非常簡單,僅用一根固定桿即可固定。支架左側用螺釘安裝有一個大型銘牌,其上印有紅外照射燈使用時的注意事項以及安裝在某款武器上時的瞄準距離調節(jié)數(shù)值。
NPS—2瞄準鏡使用的電源由4塊1.2V鉛酸蓄電池組成,電池的尺寸比德國和美國使用的小得多,因此也減小了電池的體積和質量。4塊鉛酸蓄電池安裝在一個合金制的電池盒中,結實耐用。電池盒一面用螺釘平行固定有兩根帆布制腰帶環(huán),可以直接將其掛在士兵的腰帶上攜帶。電池盒一側安裝有一個電線接口,用于連接與瞄準鏡相連的電線。電池設有獨立的開關,位于電池盒電線接口的一側。電池除了可以直接掛在士兵腰帶上攜帶外,還配有專用攜行包。攜行包底部較窄、上部較寬,正好符合電池盒的尺寸,富余的空間可裝備用電池。攜行包蓋用兩根平行的皮掛帶扣合,攜行包兩側帶有一根長掛帶,用于士兵背負。
NPS—2瞄準鏡的收納箱采用鋼材制作,雖結實耐用但質量較大。箱內除了可以收納瞄準鏡、電池、電池攜行包等外,還可以攜帶一個用于放置備用零件和工具的小型金屬盒。該金屬盒內收納的備用零件和工具包括紅外濾光鏡、紅外照射燈燈鏡、干燥劑盒、電容器、扳手和改錐等。
美軍兩款紅外夜視眼鏡
紅外夜視裝置有紅外夜視瞄準鏡和紅外夜視眼鏡兩種,后者主要是套在頭上使用,且出現(xiàn)的時間比紅外夜視瞄準鏡稍晚。
美軍于1960年代研制出了最早的紅外夜視眼鏡,但是其不能安裝在士兵的頭盔上使用,且眼鏡和電池采用分離式設計,使用非常不便,故急需開發(fā)出更緊湊的夜視眼鏡——AN/PAS—5紅外夜視眼鏡誕生了。
AN/PAS—5夜視眼鏡由頭座和鏡體組成,且頭座和鏡體采用分離式設計。頭座的設計與普通眼鏡的鏡框相似,采用橡膠材質,其上帶有尼龍掛帶,用于套在使用者的頭部。尼龍掛帶上設有一個卡扣,可以調節(jié)長短,以適合不同頭圍的人使用。鏡體的設計與雙筒望遠鏡相似,左右各帶有一個鏡筒,每個物鏡可進行±3.5°的視度調整。由于該夜視眼鏡采用紅外線照射原理,因此其上設有紅外照射燈,設置在兩個鏡筒的中間。但是以當時的技術而言,其紅外照射燈的強度并不太高,因此AN/PAS—5夜視眼鏡不適合單獨使用,最好配合搭載在戰(zhàn)車上的搜尋燈使用。出于上述原因,AN/PAS—5夜視眼鏡的配發(fā)也很有限,一般都是配發(fā)給戰(zhàn)車上的人員使用。
美軍于1960年代末在越南戰(zhàn)爭時期采用了AN/PAS—5夜視眼鏡的改進型——AN/PAS—6袖珍型紅外夜視眼鏡,其是為了在夜戰(zhàn)中供己方士兵照射地圖和羅盤儀而制作的,因此外形非常小巧,甚至比M16步槍使用的30發(fā)彈匣還要短得多。該夜視眼鏡由紅外照射燈和鏡身兩部分組成,可以拆卸和組裝,紅外照射燈和鏡身上分別設有開關,可單獨控制。紅外照射燈設置在兩個鏡簡的中間上方,有兩種型號,一種采用樹脂材質,另一種則采用合金材質。鏡身采用合金材質,使用專用電池供電。鏡身左側貼有銘牌,其上印有夜視眼鏡的制式名稱,其中紅外照射燈的制式名稱為“MX—7987、PAS—6”,鏡身的制式名稱為“SU—43/U紅外夜視眼鏡”,兩者組合成一套的制式名稱為“AN/PAS—6紅外夜視眼鏡”。
美軍AN/PVS—2微光夜視瞄準鏡
相對采用紅外照射燈的紅外夜視瞄準鏡,采用像增強管的微光夜視瞄準鏡屬第二代夜視瞄準鏡,其技術得到長足進步。
美軍最早使用的微光夜視瞄準鏡是1964年研制成功的AN/PVS—1夜視瞄準鏡,該瞄準鏡內設有十字分劃調節(jié)和物鏡焦距調節(jié)功能。很快,美軍對AN/PVS—1夜視瞄準鏡進行改進,并于1967年成功研制出AN/PVS—2微光夜視瞄準鏡。AN/PVS—2瞄準鏡研制成功后即投入越南戰(zhàn)場使用,一直持續(xù)生產到1975年。
AN/PVS—2瞄準鏡的原理是利用月光和星光等微弱光線,通過像增強管將其圖像增強4萬倍,并最終形成肉眼可識別的影像。這種利用微光的原理,可使夜視瞄準鏡不再安裝紅外照射燈就可單獨使用,電池也由鉛酸蓄電池改為干電池,因此微光夜視瞄準鏡相比紅外夜視瞄準鏡設計更緊湊、小型化。但是早期微光瞄準鏡也有一個致命缺陷——內電路沒有設計電源自動切斷回路(現(xiàn)代微光夜視瞄準鏡已設有電源自動切斷回路),如果照射的光超過一定量,就會損壞像增強管,造成瞄準鏡損壞。
AN/PVS—2瞄準鏡全長444mm,由于瞄準鏡內設有像增強管,因此瞄準鏡的直徑相比于紅外夜視瞄準鏡粗一些。電池倉設置在瞄準鏡上方,其內設置1節(jié)6.7V干電池為瞄準鏡供電,在常溫下可持續(xù)使用20小時。電池倉左側設有一個開關按鈕,按鈕上有“ON”和“OFF”字樣。電池倉右側貼有醒目的黃色銘牌,銘牌上印有注意事項,警告使用者不能在高亮度情況下打開電源、使用瞄準鏡,以免燒斷像增強管。
為了獲得較多的光線,AN/PVS—2瞄準鏡物鏡設計較大,直徑達95mm。目鏡護筒為橡膠材質,其設計可以貼緊射手臉部,防止漏光。目鏡護筒上的眼孔處設有一個蓋,當射手眼部與目鏡護筒貼緊時,此蓋可自動打開,射手可實施觀察瞄準;而當射手眼部離開目鏡護筒時,此蓋即自動關閉。目鏡護筒前方設有一個調整刻度盤,可對目鏡進行5~4°的視度調整。瞄準鏡下方帶有瞄準鏡安裝座,瞄準鏡安裝座的左側及下方分別設有一個調整刻度盤,可調節(jié)十字分劃的高低和方向。
AN/PVS—2瞄準鏡使用的收納箱有兩種,其中1960年代制作的為鋁合金材質,而到1970年代以后則改為樹脂材質。(全文完)
編輯/鄭雙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