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香
[摘要] 目的 探討腹腔鏡下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臨床療效。 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2009年6月~2011年6月共收治的106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臨床資料。 結果 所有患者術后傷口均一期愈合,術后隨訪3~18個月,患者癥狀完全消失,傷口無明顯不適癥狀,無一例復發(fā)。 結論 腹腔鏡下微創(chuàng)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療效明確,副反應少,術后恢復快,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 子宮內膜異位癥;腹腔鏡;微創(chuàng);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711.71[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29-0125-02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一種雌激素依賴性疾病,是指子宮內膜組織出現在子宮腔黏膜以外的其他部位[1],是婦科疾病中的一種常見疾病。近年來,隨著行剖宮產手術分娩人數的不斷增加,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2]。目前,對于子宮內膜異位癥多采用手術治療。本文回顧性分析了我院2009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106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進行腹腔下微創(chuàng)治療和一般開腹治療,并對其臨床療效進行了比較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2009年6月~2011年6月收集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106例,年齡23~44歲,平均年齡為35.7歲。入院后行常規(guī)檢查,所有患者均有分娩時會陰撕裂或剖腹產史;臨床主要表現為下腹墜痛、月經不調、性交痛;主要以痛經表現最為明顯,且呈進行性加重。腹腔鏡檢查:所有患者可見盆腔腹膜有多少、大小不等的黑色、棕黑色及瘢痕狀改變。其中一側卵巢增大者34例,兩側卵巢增大者17例,后凹陷全部封閉者11例。按1985年美國生育協會修訂的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分期法[3],其中Ⅰ期患者16例,Ⅱ期患者19例,Ⅲ期患者50例,Ⅳ期患者21例。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氣管插管下行全身麻醉,待麻醉完成后,行手術治療。針對患者自身情況的差異選取不同的手術方式進行治療。①囊腫剝除法:對于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的患者給予囊腫剝除法進行治療。首先剝離子宮異位囊腫病區(qū)灶,先處理一側,然后再處理一側[4]。本研究中共有27例患者應用此法進行治療。②雙極電凝鉗[5]:對于陶氏腔消失的患者或致密粘連的患者應用此法。首先分離整個陶氏腔,再雙極電凝異位病灶。本組共有29例患者應用此法進行治療。③附件切除術:對于子宮一側的多發(fā)性巧克力囊腫患者應用此法進行治療[6]。本組有26例患者應用此法進行治療。④傳統(tǒng)開腹手術:本組有24例患者應用此法進行治療[7]。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手術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及術中出血量,并對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據輸入SPSS 13.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均數間差異采用t檢驗,多組數據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后所有患者的大小病灶都基本去除,切除的腫物經病理檢查診斷為子宮內膜異位病灶,術后均無不良反應發(fā)生。經統(tǒng)計學分析,腹腔鏡下微創(chuàng)治療手術時間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三種腹腔鏡下微創(chuàng)手術的平均住院時間比較無顯著差異,但其與開腹手術住院時間相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三種腹腔鏡下微創(chuàng)手術的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其與開腹手術術中出血量相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3 討論
隨著行剖宮產手術的產婦越來越多,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fā)病率呈明顯的上升趨勢,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子宮內膜異位癥作為育齡期婦女常見病之一,已經備受關注[8-10]。子宮內膜異位癥對藥物治療并不敏感,目前多采用手術治療。腹腔鏡技術應用于臨床以來,受到了廣大醫(yī)學工作者及患者的認可,得到了較廣泛的應用。
近年來,腹腔鏡下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本研究采用腹腔鏡下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并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的療效進行了比較分析。結果顯示,腹腔鏡下囊腫剝除法、雙極電凝鉗及附件切除術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在手術時間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腹腔鏡下囊腫剝除法、雙極電凝鉗及附件切除術微創(chuàng)手術術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時間均少于傳統(tǒng)開腹手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但所有患者術后均無不良反應發(fā)生。且行腹腔鏡下囊腫剝除法、雙極電凝鉗及附件切除術的患者術后24 h內均恢復了正常的生理活動功能,1~2周后可恢復正常工作。由此可以看出,腹腔鏡下行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具有手術創(chuàng)傷小、術中出血少、患者住院時間短等優(yōu)點。
本研究表明,腹腔鏡下行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少,患者術后恢復快,值得臨床廣泛推廣和應用。但腹腔鏡下行微創(chuàng)手術也具有相對的適應證,因而,術前醫(yī)護人員應詳細詢問患者的病史。同時,做好各項檢查,以明確患者的手術適應證和禁忌證,充分評估患者手術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好充分的術前及手術過程中行開腹手術的準備,以提高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減少手術意外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樂杰. 婦產科學[M]. 第7版.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325.
[2]郎景和. 子宮內膜異位癥[M]. 北京:中國協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3:244.
[3]祝育德,揚燕生,謝非,等. 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的比較[J]. 中華婦產科雜志,1998,33:433-434.
[4]王蘊,王長河. 子宮內膜異位癥不同治療方式及結局分析[J]. 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09,6(23):4-6.
[5]李強,王梓媛,鄧卉. 腹腔鏡術后加孕三烯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療效[J]. 寧夏醫(yī)學雜志,2009,33(11):606-607.
[6]鄒丹. 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112例臨床觀察[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0,3(15):70-71.
[7]韋妙成. 腹腔鏡手術治療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151例臨床分析[J]. 微創(chuàng)醫(yī)學,2007,2(4):349-350.
[8]鄭華容,楊洪政. 腹腔鏡下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療效觀察[J]. 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0,3(9):187-189.
[9]張愛榮,元向群,陳麗君,等. 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的臨床觀察[J]. 山東醫(yī)科大學學報,2000,38(3):307-308.
[10]楊春燕,龍愛娥. 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治療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的臨床分析[J]. 醫(yī)學臨床研究,2008,25(9):1680-1681.
(收稿日期:2012-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