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中
在新世紀來臨之際,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已成為當今世界教育的主題之一。如何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人格?采用什么方法去培養(yǎng)?在諸多學科中,是否只有思想品德課才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答案是否定的。實際上,各科教學在學生人格形成過程中都起著一定的作用。比如語文教學,對人格的培養(yǎng)是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生無一不在其中受其影響。因為語文教學在人格塑造方面有著無以倫比的、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它能夠融知識教育、能力訓練、道德培養(yǎng)、情操陶冶于一體,采取理論灌輸、耐心疏導、情感感染、榜樣示范、實踐鍛煉等多種方法,使學生既獲得了知識、培養(yǎng)了能力,又受到情與理的潛移默化,從而陶冶情操、凈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教育的根本任務就在于不斷促進人的發(fā)展與完善。語文學科工具性、思想性、綜合性的特點,使語文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健康人格,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健康人格教育呢?
一、充分發(fā)揮語文教學的思想教育功能,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語言素質(zhì)、文學素質(zhì)、思想道德文化素質(zhì)。而二者對學生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乃至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樹立影響至深。這主要根源于語文教材中相當一部分課文本身具有強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無法替代、無法比擬的。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語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動性特點,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共產(chǎn)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達到提高學生人格思想素質(zhì)的目的。
二、充分發(fā)揮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功能,在審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如果說通過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曉之以理”,那么通過審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動之以情”。審美陶冶作用于除語文認識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和個性心理特征,即我們常說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審美功能的充分發(fā)揮,給語文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宜通過表情范讀或指導朗讀、生動描述或指導創(chuàng)造性復述、指導課本劇以及多媒體教學手段等方式,以富含藝術(shù)性的教學語言開啟學生形象思維,激發(fā)情感,引導學生進入美的境界,體會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樂愛恨等豐富而深刻的感情?!案腥诵恼?,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經(jīng)被越來越多的教師認同并運用于教學實踐。
三﹑結(jié)合語文學科的的點,講究方式方法
人格教育是一門科學。語文課畢竟不是一門專門的人格教育課,不能脫離語文學科的特點一味地進行人格灌輸。語文教學滲透人格教育,實際上就是一方面增長學生的知識﹑智慧和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塑造學生們好的靈魂,完成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的歷史使命。這就要求教師要講究方式方法,在滲透上下功夫,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1. 創(chuàng)造民主的﹑有感情的教學氛圍
民主化的教學氛圍是發(fā)展學生個性的沃土,失去了這個條件,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就會受到束縛,只有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景,才能使學生真正地進入角色,大膽地發(fā)言﹑自由地討論,想己之所想,說己之想說,從而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引起共鳴,達到提高人格水平的目的。這就要求教師要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觀,作為教師在課堂上要放下架子,走下講臺,到學生當中去,師生關(guān)系應是平等﹑合作的關(guān)系,是“戰(zhàn)略伙伴”關(guān)系,而不是對峙緊張的關(guān)系。師生關(guān)系緊張無疑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影響他們自由個性和健康人格的養(yǎng)成﹑發(fā)展。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觀念,創(chuàng)造和諧﹑有感情的教學氛圍,才能讓每一個學生抬起頭來走路。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把微笑帶入課堂,把快樂帶給學生,樹立“以情感人,以情服人,以情育人”的教學觀念,用情趣去感染學生,用摯愛喚醒學生人格深處的迷惘。
2.找準切入點,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
找準切入點,也就是找到語文教學與人格教育的最佳契合點,只有找到這個點,滲透才能順利實現(xiàn)。在實際教學中,這樣的切入點很多。有時是對典型人物的分析,有時是對主題思想的理解,有時是對某個問題的討論,有時又是對某個詞語的準確把握。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審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過生活實踐才能內(nèi)化為具體的信念和行為方式,進而形成穩(wěn)定的性格特征。新《大綱》也明確地將開展“主動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課外活動作為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為此,教師要恰如其分地組織課外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個積極的人格實踐的機會。以往的教師節(jié),學校都要要求學生向老師獻一點愛心,親自制作個小禮品什么的。今年,我們組織教師節(jié)演講會。學生為了寫好教師教育教學生活的文章,利用課余、假期時間進行采訪。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增進了對老師的感情和理解,磨練了意志,鍛煉了思維能力,這對弘揚尊師重教精神不能不說是一種實際的做法。課外活動要“寓教于樂”,讓學生學得輕松、有興味,使之生動活潑的性格得到發(fā)展。它可以和課堂教學適當配合,但不必處處配合。我每個學期都要帶學生游玩一兩次,“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師生從中飽覽祖國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陶冶情操,了解風土人情;鍛煉觀察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學生課外有飼養(yǎng)小動物的愛好,我也支持。因為在這過程中他必然要學習有關(guān)知識,學會觀察,提高語文能力,也有利于塑造耐心、細致、沉穩(wěn)的性格。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許多人和事都是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的素材,在學習類似作品時不妨組織學生深入生活,做實地采訪,親自去感受偉大人格的魅力,在采訪過程中,那些富有時代精神的先進人物就成了學生人格的典范,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受到一次深刻的人格教育。
3. 善于總結(jié),巧妙點化
人格教育不一定都是長篇大論的演講﹑報告,有時一句簡短的﹑精辟的話往往能令學生大受啟發(fā)﹑回味無窮。因此教師要善于總結(jié),巧妙點化。在總結(jié)中,使學生明確人格教育的內(nèi)容;在點化中,使學生的人格感悟受到啟發(fā)。值得強調(diào)的是,語文教學中重視健康人格的塑造,決不是說可以忽視常規(guī)訓練和學習習慣的作用。認真書寫、保持書面整潔、高質(zhì)量地按時完成作業(yè)等看似瑣屑的小事,同樣能塑造學生嚴謹、求實、勤奮等良好性格。
總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改革的不斷深入,當前的語文教學必須跟上中國社會迅猛發(fā)展的大趨勢,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學生現(xiàn)代健康人格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