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燕
一、掌握好兩條線
掌握好兩條線,就是掌握好語文教學中的一條死線,一條活線。
1.死線
死線指課文中死教死記的那部分內(nèi)容。
譬如:
(1)文章的作者,作者的姓名、字、號、封號、謚號,作品集子的名稱,作者所處的時代、生卒年月、代表作品,等等。
(2)課文中的生字,包括異讀字,多音字,同音同形字,古漢語中的古今字,通假字,等等。
(3)詞語,包括單音詞,雙音詞,成語,格言,等等。這些詞語,有的要加點解釋,有的要填空。加點解釋的像:“膾炙人口”的膾怎么講,“趨之若鶩”的鶩怎么講,“好高騖遠”的騖怎么講等。至于填空的成語就更多,要正確填空,就要死記成語。
(4)語文知識中的部分死記內(nèi)容。如記敘文的要素,議論文的要素,說明文的要素,語法修辭上的定義,邏輯中的概念、判斷、推理的方式,等等。
死教死記的內(nèi)容還有很多(這部分內(nèi)容不排斥用活的方式教死的內(nèi)容),不一一舉例。
對于這部分死教死記的內(nèi)容,教學時,可讓學生在自己的課本中作一次性“槍斃”。
什么叫一次性“槍斃”呢?
就是用紅筆把這些重點字圈死,在重點詞、重點常識下面畫上紅杠。學生復習這部分內(nèi)容時,紅筆“槍斃”過的地方,就是復習的重點。這樣做,在復習時,學生知道復習什么,記住什么,而且節(jié)省教師出復習提綱,領著學生復習的時間。
對于這一條死線,教學時不僅要掌握好質(zhì)的準確性,而且要掌握好量。
質(zhì)的準確性是說,所傳授的知識一定要正確、無差錯。
量的多少,職決于課文中涉及的內(nèi)容,無則不講,少則少講,多則多講。不論多少,都一定要全部發(fā)掘出來,特別是重點的內(nèi)容,不能有遺漏。
以上講的是一條死線。死線的內(nèi)容既可以死教,又可以用生動活潑的方式教,此處不加贅述。
2.活線
活線就是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課文中體現(xiàn)的道理和情感,也就是課文中豐富的想象,深邃的思想,啟迪心靈的哲理,喜、怒、哀、樂、愛、憎的情感,等等。
這部分活的內(nèi)容,教師要教活,學生要學活,活掌握,活運用。
這部分內(nèi)容,教學時,具有質(zhì)的高要求,沒有量的任何限制。在課堂上可以盡情地發(fā)掘,盡情地發(fā)揮,充分地闡述道理,充分地抒發(fā)情感?;虼笙玻虼蟊?,或深愛,或深恨,或透徹地論理,或犀利地針砭;或用如泣如訴的情感,喚起學生的激情,讓情感的原始的一潭死水泛起大浪:或用強大的邏輯力量,把學生混沌的思想劈開,使思維變得清澈,變得有條理,大腦變得活躍,會思考,善于分析各種問題。
這樣做的結果,是開墾學生思想的處女地,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能力,提高讀、想、說、寫的能力,從而達到語文教學的一般要求。
在這兩條線的教學中,死線容易掌握。不論教學水平高的教師,還是教學水平低的教師,只要認真?zhèn)湔n,就能很好地教好死教死記的那部分內(nèi)容。但教好活線就不那么容易,它不僅取決于備課的認真程度,而且取決于教師的學識水平。工匠型的教師可能會突出地完成死線教學的任務,但很難很好地承擔起活線教學的任務。只有學者型的教師才能很好地擔當起兩條線教學的內(nèi)容。所以,為了在教學中掌握好死活兩條線,工匠型的教師必須向學者型轉變,不僅要教課本,而且要做學問。如果說詩的功夫在詩外的話,那么語文教學的工夫也可以說在課本外,在浩如煙海的學問中。
活線教學并不是東拉西扯,胡談亂說,而是要圍繞課文的中心引申發(fā)揮,培養(yǎng)學生的散發(fā)式思維能力、歸納式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和論辯能力等。
活線教學重點是闡述課文中的“道”,而不是機械地劃分段落。
活線教學也不只是口頭上的高談闊論,還要有重點地做一些死的板書設計。
有人說:某老師教書很死,只會字詞教學,或說字詞教學很突出。
有人說:某老師教書很活,沒有教給學生具體的有用的知識,考試成績上不去。
太死是一個極端,太活也是一個極端?;顑?nèi)容教活,死內(nèi)容教死?;顑?nèi)容重點的要做死筆記,死內(nèi)容要活講解、活理解、活運用。既讓學生掌握具體的、考試時用得著的有用的知識,又用活方式做長遠投資,充分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未來社會生活中終身受益,這是掌握好兩條線教學的關鍵。
二、畫好一個圖
畫好一個圖,是說要畫好文章的結構圖。這樣便于理清文章的脈絡,標出文章的眉目。把文章的條理精練到最低程度,達到使學生一目了然的目的,了解文章設計構思的妙處和作者的思路,進而達到學習掌握這種巧妙構思的目的。
例如,職業(yè)高中課本第一冊中的《歸帆》一文,
可以畫好一幅結構圖。
畫好圖的實質(zhì),是濃縮文章。
畫好圖的作用,相當于一些老師常用的分析文章的方法,課文分幾部分,第一部分講了什么,第二部分講了什么,等等。
但畫好圖與這種分析文章的方法有質(zhì)的區(qū)別:
一是分段等于把一篇完整的文章分割得支離破碎。學生接受這種分析時,顧前失后,顧此失彼,不能從整體上駕馭文章的結構,從而達到從整體上駕馭全篇的目的。
二是分段千篇一律,每節(jié)課都是第一大部分,第一大部分的第一小部分等的分析,缺乏整體美、線條美和圖畫美。學生聽這種分析,也感覺枯燥乏味,昏昏欲睡,教學質(zhì)量顯然不佳。
三是畫好圖,可以避免以上兩個方面的弊端,把文章宏大復雜的結構縮小,用完整美的方式交給學生,讓學生一眼即可以從微觀透視宏觀,從簡單透視復雜,從線條、圖畫中透視全篇,起到較好地劃分段落的作用。
四是畫好一個圖,學生了解了文章的結構,教師就可以不受分段的限制,結構的束縛,以圖為綱,放開手腳去析文、講道、授業(yè)、解惑、質(zhì)疑、品評、針砭,從整體上觸及文章的靈魂,避免講課中顧此失彼,掛一漏萬,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喊亂彈”現(xiàn)象,可以使文章中的文、道、結構、韻味、美感等各走各的路,達到講課中條理清楚,也達到一節(jié)課側重解決一個寫作手法的教學側重面的目的;還可以花樣翻新,使學生常聽,耳目常新。
畫好一個圖,也區(qū)別于一般的板書設計。一般的板書設計側重于課文的內(nèi)容,畫圖則側重于課文的結構所展示的文章的文與道,文與道所展示的文章的靈魂。畫圖屬于兩條線中活線教學的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