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蘇 楊景霞
摘要: 本文從高校傳媒校園化生存的特征出發(fā),分析了高校傳媒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信息化環(huán)境中高校傳媒面臨功能發(fā)揮受阻、傳媒創(chuàng)新不足的發(fā)展困境。
關鍵詞: 高校傳媒校園文化生存特征發(fā)展困境
高校傳媒與校園文化的關系猶如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密不可分。誠如英國學者尼克·斯蒂文森指出的那樣,媒介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傳播屬于文化范疇,傳播是文化的內在屬性和基本特征。高校傳媒的校園化生存的獨特方式決定了高校傳媒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高校傳媒的校園化生存特征
從廣義上來看高校傳媒是指出現在大學校園內的各種傳媒,包括網絡、廣播站、海報、廣告牌、樓宇電視、移動媒體、雜志、報刊、書籍、宣傳單、宣傳欄、展板、院系辦的信息園地等。從狹義的角度來看,高校傳媒主要是指在高校黨政的指導和支持下出現的廣播站、校內網站、校內電視、宣傳單、宣傳欄、條幅、展板、校報、學報等媒介。本文研究的是狹義的高校傳媒,即高校內自辦的傳播媒介。
今天,走進任何一所大學,撲面而來的招牌,迎風飄揚的條幅,千奇百怪的校園廣告,激情洋溢的社團聲明,往往讓我們慨嘆不已,如果沒有這些承載校園文化的媒介的涌動,也許大學校園的生機與活力就無從感知。以大學校園為生存背景的高校傳媒隨著高校的發(fā)展已經形成獨特的生存方式,并凸顯出與眾不同的特點。
(一)傳播圈的可控性。
高校傳媒基于校園這一特定區(qū)域、特定群體展開的信息傳播活動,從形式上形成了一個特定的傳播圈,構成了以高校社區(qū)為主的信息集散地和公共輿論場所。其顯著特點就是信息傳播模式的可控性和輿論形成的可導性。囿于一隅,高校傳媒的信息傳播的范圍主要是大學校園,反映的大多是大學校園中師生的學習、工作和思想。范圍的有限性與主體對象的明確性,決定了高校傳媒基于校園形成的傳播圈符合大學生正確思想形成發(fā)展規(guī)律的要求,具有規(guī)范和導向性。
(二)傳播內容的貼近性。
高校傳媒立足大學校園傳播圈內,集中反映的是大學校園內的師生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是師生這一特殊群體的需要。在傳播與師生緊密相連的信息上,高校傳媒往往占有傳播的先導地位。比如,2011年曾經在網上引起熱議的復旦大學空調事件,復旦學子以詼諧幽默的語調,通過網上論壇營造出一種輕松愉快的輿論氛圍,經過不懈努力,最終有效地推動了復旦大學學生宿舍空調問題的解決,此類事件在讓人忍俊不禁的同時不得不慨嘆校園媒體能擔負的貼心服務。立足大學校園的高校傳媒無論是在傳播方式還是在內容方面都有用自己的人說自己的話,讓自己的人關心自己的事的地緣貼近優(yōu)勢。
(三)傳播對象的小眾化。
在校園這個小社會里,存在許多由共同興趣和愛好組成的群體,而各種正式和非正式的群體都有自己的信息傳播方式,有社團的網絡群與招貼板,有班級的QQ群和公布欄,有院系的貼吧和條幅,有新潮的社交網站,等等,舉不勝舉。很顯然,高校傳媒面對的是小眾,他們或張揚、或低調,或尖銳、或平和,表現出一定的個性特征。社區(qū)公共傳媒既有為個性的小眾提供特色服務的職責,又要承擔建設健康的公共文化領域任務。
高校傳媒立足校園傳播圈,一方面,借助傳統和現代的傳播手段,高校傳媒往往搶占時效和地緣上的優(yōu)勢,較好地深入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圈”,尤其隨著網絡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和深入,高校傳媒靈活運用網絡空間,逐漸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空間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另一方面,高校傳媒不但承載了現實生活的具體內容,而且能生動而具體地體現出大學生文化生活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推動大學生不斷創(chuàng)新生活方式,為大學生構建日常學習、生活的新空間提供范式。
總之,高校傳媒居于大學校園,以大學師生為對象,反映校園風尚,捕捉校園變化,表達校園觀點,貼近師生、貼近教學、貼近科研,有著社區(qū)媒體的獨特優(yōu)勢。
二、高校傳媒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一般認為,校園文化是指學校在長期的辦學和教育管理活動中積累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稱。它主要凝聚在學校所擁有的理念、制度、管理、行為、校風、教風、學風等深厚底蘊之中,具有前瞻性和先進性,能夠形成一種良好的教育氛圍和綜合力量。[1]高校傳媒一方面通過反映學校的校風和教風,制度和管理,強化校園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以吸引和感召師生主動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實現教育與受教育者之間的有效溝通。另一方面在傳播校園文化的同時形成了自有的傳媒文化,活躍在校內的各類校園媒體本身就是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的一部分。
(一)呈現“擬態(tài)”,表征文化。
高校校園是大學生精神的休憩家園,理想的放飛地,夢想的奮斗地和情緒的宣泄地。高校傳媒通過對校園內動態(tài)變化的信息符號的適時捕捉和呈現為校園師生打造出一個特色鮮明的“擬態(tài)”校園生活圖景。學界把這種通過媒介反映現實的方式稱為“新聞鏡像”。正是借助這種鏡子般映射對象的方式高校傳媒形象地表征校園文化的內涵和特色。通過具體的描述和議論,既呈現出校園內師生的思想行為、興趣愛好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又傳承校園的文化精神,弘揚校風校紀,勾畫出一所大學的校園文化的精神氣質,體現出校園文化的形象表征。
(二)深入師生,建構認同。
大學校園是師生工作、學習和開展文化生活的主要平臺,又是他們人際交往活動的重要場所。在這樣一個特定的信息交流空間中,活動主體既要從其所屬的環(huán)境中獲取認同感與滿足感,又有強烈的改變和塑造環(huán)境的愿望。這使得活躍在校園內師生的思想和行為發(fā)展會受到校園內物化環(huán)境與精神環(huán)境的影響。
高校傳媒通過“新聞鏡像”既滿足了校園內師生的認知需求,又吸引了社會公眾的關注,更重要的是通過傳媒的描述性報道在校園內形成一種“我們的”感覺,并向校園外釋放出高校自有的文化氣息。一方面,高校傳媒在校園中把信息的傳播、價值觀的塑造、規(guī)范的傳達作為其傳播的使命,讓校園中的小我通過媒介的影響,自覺認同自我的校園身份,形成共同的精神歸屬感,消解個人對環(huán)境的疏離感,增強“校園小社會”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任何一所高校在全校師生長期教育和管理中都會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行為狀態(tài)和思想作風,高校傳媒通過匯集道德情操、理想信念、學習態(tài)度、工作精神充分發(fā)揮校園精神的總和效應,在學校師生中建構一種文化認同,使校園師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2]
校園文化的認同最終指向文明的演進,對于經歷了靈魂洗禮和文化熏陶的大學生來說,高校是他們進一步學習文化,走向文明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集體建設做得好,才能發(fā)揮團隊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高校傳媒深入師生,建構認同感,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扮演重要的教育者和引導者,能有效地協助高校師生,借助良好的校園風尚,凝心聚力實現團隊建設的過程中,收獲一種文明和進步。
(三)設置議程,引導輿論。
正如科爾所說,媒介在幫助人們想什么時并不是非常成功,但在幫助人們怎么想時卻效果甚佳。高校傳媒在反映大學師生的日常生活,構建校園意識形態(tài)時也許并不見得深入人心,但在發(fā)起討論,塑造師生關于自身和他者的觀念時,卻往往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新聞媒介傾向于以各種不同的方法構設議題。構設的框架可以被定義為“新聞內容的一種核心組成思想,它能夠提供一個背景,并通過選擇、強調、排除和闡述方式來提示議題是什么”。[3]高校傳媒作為高校黨政管轄下的媒體,既是校黨委和行政的喉舌,又是高校全體師生獲取信息,了解社會的重要渠道。其校園化生存的特點賦予了高校傳媒獨特的吸引力。因而,高校傳媒不可忽視的一個功能便是通過形象的方式為師生提供共同參與討論的話題背景,并通過“選擇、強調、排除和闡述”為議題確定范圍,甚至引導人們達成一致意見,這對于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正在形成的大學生來說,無疑有積極的啟發(fā)和引導作用。
有什么樣的傳媒,就有什么樣的文化。高校傳媒和校園文化凝聚成一股無形的動力,將每一個生活其中的人都裹挾其中,把師生們日常生活的儀式和場景鏡像般地反映著,也深刻地改變著、熏染著每一個身在其中的個人。最終,通過這種方式讓每一個裹挾其中的人都帶上濃郁的大學校園色,培養(yǎng)大學生無懼、無畏的人文精神,使其融入社會發(fā)展的滾滾潮流中。
三、當前高校傳媒的發(fā)展困境
近年來,高校新聞傳媒在不斷加大軟硬件投入之后,得到了巨大的發(fā)展空間,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為推動高等教育的不斷發(fā)展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但隨著現代技術發(fā)動的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寧靜致遠”的高校校園內開始“眾聲喧嘩”,一時間,廣告紙飛揚,廣告牌高掛,移動媒體隨處可見,各類大眾媒體見縫插針。高校傳媒在大眾媒介的擠兌中開始失去一呼百應的號召力和親切貼心的說服力,逐漸褪去了往日的朝氣蓬勃,日顯深重暮氣。
(一)行政化面孔,“八股”類報道。
長期以來,一直強調高校的穩(wěn)定性,因此高校傳媒多是由校黨委統一管理,意識形態(tài)上強調紅、正、周,歌功頌德多,揭露曝光少。因而,現今的高校傳媒多充斥著關于領導活動的報道,出現在高校傳媒上頻率最高的是會議新聞、講話稿等“八股”類的報道。顯然,高校內各種媒體扮演的是只表揚不批評的喜鵲角色,在很大程度上是學校領導的傳話筒和代言人。這種緊跟“上面”,脫離“下面”的管理模式有著濃重的行政化色彩,脫離了教學科研第一線。
由于缺少來自基層群眾的內容,傳播效果便是誰寫誰看,寫誰誰看。在信息化時代,高校傳媒的這種管理模式,及其影響下的填充式的“八股”報道,無疑會嚴重影響到傳媒功能的正常發(fā)揮,堵塞校內師生的耳目,助長某些不正當的風氣和行為,造成師生對高校傳媒的陌生和疏離,影響校園媒體德育功能的正常發(fā)揮。
(二)號召力日益式微,功用逐漸淡化。
大學從中世紀的歐洲大陸崛起時,便是以“精神城堡的英姿”,而非“職業(yè)培訓所”的招牌,昭示于人類社會的。[4]而今天,隨著高校大眾化發(fā)展的走向,越來越多的學子們享有了高校教育的機會,大學校園也就成了越來越多的青年學子成長和發(fā)展的場所,見證著學生知識的增長和才干的增進。從高校功能的發(fā)揮來看,校園生活質量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影響至深。大學生活是每一個大學生生命史中特有的“靈魂發(fā)育”季節(jié),他們有權吸取“精神營養(yǎng)”,而大學也理應為他們提供“精神營養(yǎng)”。[5]今天,任何一個普通的大學生認知的、體驗的、思考的絕大多數信息都或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媒介提供的新聞鏡像,媒介在幫助大學生實現精神成人的過程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環(huán)境下對大學生實施高等教育,為他們輸送“精神營養(yǎng)”,勢必要借助大學生主動積極接觸的媒介。但不可回避的是媒介競爭的環(huán)境中“鏡像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也屏蔽了高校師生對社會的正確認知,給高校師生健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帶來了不少負面影響。因此,高校媒體在陪伴高校學子精神成才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就高校媒體來說,傳播信息、引導輿論、提供娛樂、宣傳教育是其基本的功能。但當媒體仍然板起面孔訓導,一絲不茍的嚴肅腔調成為其傳播的慣性時,其自身只能充當學校工作反映的工具,偶爾皮笑肉不笑的娛樂,不是自娛自樂,便是校園式的“偽娛樂”,輕松不足,而嚴肅有加,反給人一種“為賦新詩強說愁”的難受。
顯然,在信息日新月異,新思想、新觀點層出不窮的今天,高校傳媒板起面孔說教的姿態(tài)已不足以吸引有著獨立思想和個性的大學生,高校傳播圈賦予它的地緣優(yōu)勢和導向優(yōu)勢已不復存在,媒體應有的號召力和影響力正日益式微,傳媒應有的功能作用正逐漸淡化,以至于許多大學生們寧愿在貼吧里面“撒野”也不愿浪費一絲注意力到校園媒體上。于是,絕大部分的大學生把社會公眾傳媒作為吸收信息的主渠道,與校園傳媒的關系猶如咫尺天涯,參與意識淡薄,“上面”和“下面”的溝通交流名不符實。
(三)“鏡像”與現實脫位,形式與內容失真。
從客觀上看,新聞是新近的事實報道,而學院教育的相對穩(wěn)定性與漸變性決定了校園內的動態(tài)變化在時間上的滯后性。加上目前高校傳媒受重視程度不夠,軟硬件條件的配備與發(fā)展的需要仍有一段距離,人手緊張,新聞專業(yè)人員多是雜而不精。于是校園廣播變成了祝福歌放送的平臺,校報刊載的多是昨日的歷史,網絡新聞成了通知與廣告的散發(fā)地,有新意、有價值的新聞信息在高校傳媒上卻鮮為少見。
另外,由于教育活動的相對穩(wěn)定,變動性小,其發(fā)展需要一個周期循環(huán)的漸進,而高校傳媒往往順應學校高層的變革要求,過度地宣傳超前性的教育決策,忽視教育硬軟件在一定時期內的滯后性,造成了“新聞鏡像”與校園現實的嚴重脫位,容易加深校內師生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刻板認識,而怠于參與。
從主觀上來看,高校新聞從業(yè)人員的報道多局限于校內日常動態(tài),忽視了校內的校外空間,也無視了校外的校內空間,往往就事論事地報道一些校內現象和事件,主題挖掘不透,其潛在的新聞價值表現不出來,內容枯燥,形式模板化,缺乏新活力和吸引力。
四、結語
立足校園,高校傳媒肩負著“上面”和“下面”、老師與學生溝通的使命,善用之,即能很好地搭建校內信息流通的橋梁;誤用之,則適得其反,會造成校內信息流通不暢。只有正確認識高校傳媒的校園化生存特征及其功用,直面高校傳媒在信息化環(huán)境下面臨的發(fā)展困境,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合理引導,才能充分發(fā)揮高校傳媒在校園文化建設、德育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徐公芳.夯實校園文化根基提升高校核心競爭力.中國建設教育,2007,(1).
[2]譚先鋒,李大健.高校傳媒功能與校園文化建設.未來與發(fā)展,2004,(5).
[3][美]Werner J.Severin/James W.Tankard,Jr.著.郭鎮(zhèn)之主譯.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240.
[4]夏中義主編.大學人文讀本:人與國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7:2.
[5]夏中義主編.大學人文讀本:人與國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7:2.
2011年度瓊州學院校級青年科學基金立項項目,批準號:QYQN201111,項目名稱《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傳媒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