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云 孫樹萍 王映峰 張曉云
[摘要] 目的 研究熱性驚厥血漿內皮素(ET)及心肌酶同工酶(CK-MB)的動態(tài)變化及臨床意義。 方法 選用熱性驚厥患兒30例,分別于驚厥24 h內和驚厥后7 d取靜脈血各2 mL和正常對照組22例取靜脈血各2 mL檢測ET和CK-MB。 結果 熱性驚厥組與正常組比較,24 h內血漿內皮素(ET)及心肌酶同工酶(CK-MB)明顯升高,結果有顯著差異。熱性驚厥組24 h內增高的血漿內皮素(ET)及心肌酶同工酶(CK-MB)于7 d后降至正常。 結論 內皮素參與了熱性驚厥的發(fā)病過程,而心肌酶在熱性驚厥時升高,故測定ET和CK-MB可判定熱性驚厥患兒有無一過性的腦功能及心功能損傷。
[關鍵詞] 熱性驚厥;內皮素;心肌酶
[中圖分類號] R720.597[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29-0034-02
熱性驚厥是兒科常見的急癥,發(fā)病率高,值得我們重視。熱性驚厥是因出現全身抽搐及呼吸暫停,漸出現紫紺、缺氧,從而出現全身短暫缺氧狀態(tài)。內皮素(endothelin,ET)是血管內皮細胞產生的一種激素,除了通過縮血管作用來調節(jié)腦血流之外,還可以作為神經肽發(fā)揮神經元調節(jié)功能,參與腦部疾病的發(fā)病過程。正常情況下心肌的糖代謝是以有氧代謝為主,這表明心肌細胞對缺氧非常敏感。在心肌缺氧時心肌細胞生物膜首先受損心肌酶逸出,導致血清心肌酶活性升高。檢測血漿ET及血清心肌酶同工酶(CK-MB)水平的動態(tài)變化,判定熱性驚厥患兒有無一過性腦功能及心功能的損傷。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熱性驚厥組30例病例均選自2008年6月~2009年12月住院患兒,其中單純性熱性驚厥27例,復雜性熱性驚厥3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6個月~1歲10例,1~3歲9例,3~6歲8例,>6歲3例。正常對照組22例均為同期正常健康體檢兒,男14例,女8例;年齡:6個月~1歲12例,1~3歲8例,3~6歲1例,>6歲1例。
1.2研究方法
熱性驚厥組于入院24 h內經靜脈采血,查血漿內皮素(ET)及血清心肌酶同工酶(CK-MB),熱性驚厥7 d后再次抽取靜脈血復查血漿內皮素(ET)及血清心肌酶同工酶(CK-MB)。
1.2.1 血漿內皮素(ET)測定取靜脈血2 mL,注入含有30 μL EDTA-Na2(10%)和40 μL抑肽酶的試管中,混勻,4℃離心(3 000 r/min)10 min,分離血漿(溶血樣品影響初定結果)。存在-20℃可保存2個月。測定前將樣品取出,置于室溫或冷水中復融,再次4℃離心(3 000 r/min)5 min,取上清液測定,正常組標本處理方法相同。
1.2.2 血清心肌酶測定取靜脈血2 mL,使用東芝7BA-120生化分析儀及利德曼心肌酶試劑盒,室溫離心(3 000 r/min)10 min,檢測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多組計量資料采用方差分析,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正常組與熱性驚厥組(24 h內)血漿內皮素(ET)及血清心肌酶同工酶(CK-MB),經SPSS 16.0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進行t檢驗,t = -6.453,P = 0.000<0.01,結果有顯著差異。見表1。
2.2 熱性驚厥組(24 h內)與熱性驚厥組(7 d后)血漿內皮素(ET)及血清心肌酶同工酶(CK-MB)比較,熱性驚厥組24 h內增高的血漿內皮素(ET)及心肌酶同工酶(CK-MB)于7 d后降至正常。經SPSS 16.0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進行t檢驗,t = 10.285,P = 0.000<0.01,結果有顯著差異。見表1。
表1 正常組與驚厥組ET、CK-MB變化(x±s)
注:正常組與熱性驚厥組(24 h內)比較,*P = 0.000<0.01;熱性驚厥組(24 h內)與熱性驚厥組(7 d后)比較,**P = 0.000<0.01
3 討論
熱性驚厥是兒科常見的急癥,發(fā)病率高,兒童期患病率為3%~4%,在我們臨床工作中經常遇到,值得我們重視。熱性驚厥是出現全身抽搐及呼吸暫停,從而出現全身短暫缺氧狀態(tài)。血漿內皮素(ET)在熱性驚厥患兒發(fā)作時參與了腦功能的調節(jié),參與了發(fā)病過程[1]。正常情況下心肌的糖代謝是以有氧代謝為主,這表明心肌細胞對缺氧非常敏感[2],在心肌缺氧時心肌細胞生物膜首先受損心肌酶逸出,導致血清心肌酶活性升高,故我們開展熱性驚厥血漿內皮素及心肌酶含量變化的臨床研究,以判斷熱性驚厥患兒腦功能損傷及心功能損傷情況。
3.1 血漿內皮素簡述及變化
1988年日本學者Yahawn等從豬主動脈發(fā)現并分離出一種小分子生物活性物質,其具有很強的收縮血管作用,被命名為內皮素[3]。ET是目前已知的最強的一種縮血管活性肽。通常ET以極低的生理濃度存在于體內。其合成和釋放受多種因素影響,而缺氧、缺血和缺血再灌注均可促使ET的大量釋放。血管內皮釋放的ET可與靶細胞表面受體結合,激活與G蛋白偶聯的磷脂酶C(PLC),從而促進細胞外鈣內流和胞內鈣的動員,使胞內鈣濃度升高,Ca2+與鈣調素結合后激活肌球蛋白輕鏈激酶,引起鈣介導的平滑肌收縮,并可激活蛋白激酶C(PKC),改善離子通道的通透性。激活電壓依賴性鈣通道,最終加強Ca2+介導的細胞收縮過程,引起血管收縮[4]。熱性驚厥患兒血漿內皮素升高的機理可能是:①由于存在明顯的缺氧,抑制了ET基因的表達,促使血管內皮細胞合成ET增多[5]。②血液中的β-腦啡肽含量增加,參與并介導了腦缺血、腦損傷等一系列繼發(fā)性神經功能損害的病理過程,并促使ET過量釋放。綜上所述,血漿內皮素(ET)在腦功能損傷時其濃度可以增高。本研究顯示:①熱性驚厥組(24 h內)患兒血漿內皮素(ET)明顯高于正常組,P = 0.000<0.01,結果有顯著差異。②熱性驚厥組(24 h內)患兒血漿內皮素(ET)明顯高于熱性驚厥組(7 d后),P = 0.000<0.01,結果有顯著差異。說明熱性驚厥患兒腦功能損傷是一過性的。
3.2 血清心肌酶的變化
熱性驚厥時因出現全身抽搐及呼吸暫停,從而出現全身短暫缺氧狀態(tài)。缺氧可引起低氧血癥和酸中毒,直接損害心肌細胞。缺氧時間越長,越易發(fā)生心肌損傷。心肌損害發(fā)生率為65.5%[6]。缺氧使心肌細胞代謝障礙,通透性增加而產生心肌酶學的異常。另外,缺氧使體內氧自由基和脂質過氧化物增加,直接損傷心肌細胞膜,導致細胞結構破壞,細胞通透性改變,酶從細胞內溢出,釋放入血,使血清心肌酶水平升高。AST、LDH、CK、CK-MB、HBDH為心肌細胞內酶,是其能量代謝的重要酶類,肌酸激酶主要存在于胞質和線粒體中,以骨骼肌、心肌含量最多,其同工酶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中,具有高度的特異性[7]。該酶在血漿中活力增高與否對判斷心肌損害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本研究顯示:①熱性驚厥組(24 h內)患兒血清心肌酶同工酶(CK-MB)明顯高于正常組,P = 0.000<0.01,結果有顯著差異。②熱性驚厥組(24 h內)患兒血清心肌酶(CK-MB)明顯高于熱性驚厥組(7 d后),P = 0.000<0.01,結果有顯著差異。說明熱性驚厥患兒存在心功能損傷,且也為一過性的。綜上所述,血清心肌酶同工酶(CK-MB)在心功能損傷時其濃度增高。
[參考文獻]
[1]董化江,徐鵬霄. 血管內皮素的研究進展[J]. 武警醫(yī)學院學報,2009,18(6):557-558.
[2]李明. 新生兒窒息心肌酶與膽紅素動態(tài)變化的臨床意義[J]. 中國綜合臨床,2005,21(6):564-565.
[3]甘金蓮,樊有賦,陳曄,等. 內皮素的特性與生理病理作用[J]. 生物學教學,2009,34(4):2-3.
[4]蘇浩彬,吳燕云,張紅珊,等. ET與新生豬缺氧缺血性腦損傷關系的探討[J]. 中山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09,30(35):122-123.
[5]張玉紅,陳傳兵,李華.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者血漿ET、SS測定的臨床意義[J]. 放射免疫學雜志,2008,21(6):541-542.
[6]陳艷霞,王家勤,許建文. 窒息新生兒心肌酶譜水平變化的意義[J]. 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7,22(7):552.
[7]陳文彬,潘祥林. 診斷學[M]. 第6版.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424.
(收稿日期:2012-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