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歲被暨南大學作為特需人才引進,并以副教授職稱獲得了博士生導師資格,兩年后被破格晉升為教授——30歲的“最年輕博導”陳填烽的學術(shù)之路可謂異常暢順。然而,他卻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外界對我的學術(shù)積累、教學水平等有很多質(zhì)疑,我只能把質(zhì)疑變?yōu)閴毫?,必須要用成績來證明自己并非浪得虛名?!?/p>
事實上,改革導師遴選制度,暨南大學從公平角度公正出發(fā),破除論資排輩的評選,讓陳填烽有了機會。其實,機會總是眷顧有準備的人,如果陳填烽沒有提前做好準備,機會來了也會稍縱即逝。國家的希望在人才,人才的希望在教育。愿陳填烽這樣的年輕博導越來越多,愿陳填烽為國家培養(yǎng)出更多更有用的人才!相信陳填烽能做得很好,夠格做這個“博導”!
【點擊運用】
年輕是資本,是財富,但年輕也是短板,這或許是陳填烽受到質(zhì)疑的主要原因。好在陳填烽很清醒,只是用埋頭苦干來回應質(zhì)疑。而他對機會的把握,對自我的清醒認知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適用話題:珍惜青春,機遇,準備,證明自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