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兵
一、 近三年高考理科綜合之化學卷試題分析
(一) 命題趨勢
通過分析2009—2011年高考理科綜合之化學卷試題考查的知識點分布情況及2011年五大板塊知識考查的詳細內(nèi)容所在章節(jié)與賦分情況,我們可以看出,近三年高考化學科總的命題趨勢:
1. 遵循“兩綱”,但在應用上不拘泥于“兩綱”。遵循“兩綱”表現(xiàn)在:所有試題所考查的知識不超出“兩綱”所要求的范圍,試卷中的主要題型(主觀題)跟題型示例保持一致。
2.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緊扣課本表現(xiàn)在:試題構成中涉及的物質以教材中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代表物為主,無論是有機命題還是無機命題,所涉及的反應類型一般情況下大多以中學所學過的類型為主,如有機的取代、加成、聚合等。
3. 重視基礎,突出能力?;A性表現(xiàn)在:無偏題、怪題、特難的題,所有試題涉及的知識都是中學學過的(理論、元素化合物、有機化學知識等),命題所用的化學物質絕大多數(shù)為中學教材中的原型。突出對主干知識、重點知識和典型代表物的考查,突出對思維能力、應用能力、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考查。
4. 穩(wěn)中有變,變中求新。“穩(wěn)”表現(xiàn)在試卷結構、題型的相對穩(wěn)定上。化學試題部分在理綜試卷中的編排順序及有效試題數(shù)量仍為8+4道題,有機、實驗基礎題能力命題的思路及模式基本上沒有大的變化,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離子方程式正誤判斷、同分異構體、原電池問題、有機反應類型判斷問題、元素推斷命題等傳統(tǒng)題仍然出現(xiàn)?!白兓北憩F(xiàn)在:以圖形、圖表、多組數(shù)據(jù)方式給出信息(隱形的或有內(nèi)在規(guī)律的),旨在考查考生有效獲取信息、找到內(nèi)在規(guī)律的能力。
5. 力求彰顯時代性、開放性、地方性與創(chuàng)新性。
(二) 試題主要特點
1. 基礎穩(wěn)定是宗旨,靈活求變是方向。突出考查化學學科的主干知識,對基本概念和理論知識的考查重視程度超過對元素化合物知識的考查。
2. 突出化學學科思想和學習方法。強化了對化學原理和實驗現(xiàn)象的規(guī)范表達,用文字表達的試題增多。
3. 淡化“熱點”,不求知識覆蓋面,強化能力考查。重視自學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歸納概括能力、簡單計算能力的考查。
4. 不回避舊題、陳題的變形使用。舊題重組或教材習題改編成為全國卷的重要特色,如離子濃度大小比較、離子共存題、NA試題重現(xiàn)等。
5. 重視考查考生對圖像和表格中的信息、數(shù)據(jù)的讀取和處理能力。
6. 化學實驗逐步回歸教材。實驗試題不斷向中學教學實際靠近,素材以教材實驗原型為主,不考脫離實際的“紙上實驗”。
7. 加大有機化學的考查力度,信息題的內(nèi)容逐步增加。
8. 逐步滲透新課程理念,逐步出現(xiàn)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的試題。
二、 2012年高考化學科的備考復習策略
(一) 認真研讀“大綱”,吃透“考綱”,分析考點,明確考什么
“考試大綱”是為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它對考試的性質、內(nèi)容、要求、形式等都有十分具體的規(guī)定,而考試內(nèi)容涉及的范圍和“教學大綱”是一致的,即學什么,考什么。所以“考試大綱”是考試命題的依據(jù),也是高考復習備考的依據(jù)。高考主要以能力測試為主,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強調(diào)了考查學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學信息的能力以及化學實驗與探究的能力。因此在復習備考中,要正確把握這一復習方向,認真研究這些能力要求的含義,并結合實例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不搞“偏、難、怪”試題:對“考綱”不要求的內(nèi)容可以不復習,對“考綱”降低要求的內(nèi)容不搞拓展,對“考綱”要求的內(nèi)容要下大力氣進行復習。要在充分研究剖析“考綱”的基礎上,將圍繞“考什么、教什么”的被動狀態(tài)真正變成“教什么,學什么,考什么”的主動狀態(tài)。
分析考點,就是研究高考命題的方向。近三年“理綜”化學卷常考的考點主要有:物質的量、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氧化還原反應、離子共存、離子方程式正誤判斷、 pH值、溶液酸堿性、溶液中微粒濃度關系、熱化學方程式、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物質結構與分類、強弱電解質、化學反應速率、化學平衡、原電池、電解池、物質的制備和收集、物質的鑒別和檢驗、物質的分離和除雜、單質及化合物性質、有機合成路線等。
(二) 認真研究考題,以“高考原題”為素材,變形訓練,體會怎么考
從試題的難度看,近三年的“理綜”化學卷試題基本是穩(wěn)定延續(xù)的。個別年份難度略有起伏,但總體趨勢是逐漸下降。從化學試題的數(shù)量和分值看,題量趨于穩(wěn)定,都是12題,分值為108分。其中選擇題8道,48分;非選擇題4道,60分。非選擇題一般為1道無機推斷題,1道化學實驗題,1道有機推斷題,1道計算型推斷題或物質結構推斷題或其他推斷題。第I卷選擇題注重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學生必須拿分的題;第II卷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教師要研究高考試題和題型示例,并做到以下幾點:
1. 對“往屆高考題”進行改編。2011年高考“理綜”化學卷試題(第Ⅰ卷)再現(xiàn)了一些“往屆高考試題”,如第7、8、11、28題,都是非常典型的“往屆高考題”的改編題。在復習備考中要認真對待“往屆高考題”,要選擇其中的精華部分進行重組、變形和創(chuàng)新改編。但改編典型高考題必須注意:一是根據(jù)當年“考試大綱”的要求,適當降低知識難度,提高能力要求;二是刪去教材和考試說明中已不作要求的知識點或材料,適當在原高考題的基礎上補充新材料,重新整合試題;三是降低純數(shù)據(jù)運算要求,在改變試題時對數(shù)據(jù)進行簡化。
2. 對教材中課后習題進行改編、重組和整合。教材中的課后習題可以說是高考題的母題,高一、高二上新課時一定要把課后習題融會貫通,因為它們絕大多數(shù)既是基礎試題,也是經(jīng)典試題,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3. 自編原創(chuàng)試題。
(三) 回歸課本,抓主干、核心知識,學會怎么教
主干知識,是學科知識樹的樹干部分,由核心概念、基本技能、主要規(guī)律和原理組成,是支持學科的脈絡,約有25條:原子結構;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化學鍵和晶體結構;物質的量及其他物理量;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電解質溶液;氧化還原反應;鹵族元素;氧族元素;氮族元素;碳族元素;堿金屬;鎂、鋁、鐵及其化合物;同分異構體和同系物;烴及烴的衍生物;糖類、蛋白質;合成材料;涉及物質的量的基本計算;有關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化學方程式的計算;溶液濃度計算;化學基本儀器和基本操作;常見氣體的制備;物質的分離、提純和鑒別;化學實驗方案的設計。
核心知識,指的是“考試大綱”中對測試內(nèi)容要求為理解(掌握)層次的知識?!翱荚嚧缶V”里列出的化學核心知識占39.8%,其中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占21.2%,常見元素的單質及其重要化合物占6.8%,有機化學基礎占3.4%,化學實驗占2.5%,化學計算占5.9%?;瘜W計算自2005年起沒有單獨成為大題,而是融入無機、有機、實驗三塊之中。
從近三年高考“理綜(全國卷)”化學卷的試題來看,高考無論怎樣改,“雙基”都是非常重要的。加強“雙基”教學是我們每年在高考之后都要強調(diào)的話題,而且是如何強調(diào)也不過分的。從2011年高考“理綜(全國卷)”化學卷的試題來看,造成絕大多數(shù)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不是試題的難度,而是學科“雙基”的缺失。由此給我們的啟示:高考復習備考一定要降低重心,強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復習,不盲目追求考試熱點。故在備考第一輪復習時,要注重學生知識的基礎性和全面性,把落實“雙基”放在首位。首先,要認真引導學生閱讀課本,依照考試說明的要求,對每一個知識點逐一落實,不留盲點,全方位復習;注意每年考試說明中的“變化點”,這些“變化點”在高考中一般都有所體現(xiàn)。其次,當學生把課本知識弄懂后,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注意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將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元素化合物、有機物、化學實驗等知識分別通過點、線、面連成知識網(wǎng)絡,把零散的知識系統(tǒng)化、條理化、網(wǎng)絡化。但要注意:知識的歸納不應局限于某一章節(jié),而應將整個中學階段的相關知識融入其中。教師要教會學生自我構建知識網(wǎng)絡,在頭腦里形成“知識地圖”。道理很簡單,如果學生筆記上留下的只是老師梳理知識的痕跡,學生不能獨立展開復習,或復習時記憶不清,就談不上應用。就如同自己手中有一份買來的本市地圖,需要時翻查可以,沒它時寸步難行。但是,如果在自己的頭腦中由于“親身行走過”而建構了一份無形的地圖,那就隨時隨地可以為自己提供服務,想去哪兒去哪兒,并能找到最近的路線。
(四) 制訂切實可行的備考計劃,抓好三輪復習,夯實基礎知識,提高綜合應用能力
各校應根據(jù)自己的生源情況,制訂周密可行的總復習備考計劃和階段性備考計劃。計劃要落實到人、落實到哪一周甚至哪一天,以避免復習的盲目性、隨意性;反對不顧學情一味地照搬照抄他人的所謂經(jīng)驗。如某一個知識點(或專題)怎么講,講到什么程度,重點、難點、考點、熱點、弱點,各校在集體備課時都應認真研究,可采取每一個章節(jié)(或專題)由一名教師主發(fā)言、主命題,其他教師補充,最后討論定稿的方式。這樣既可以避免重復勞動,減輕教師的備課壓力,又可以迫使發(fā)言教師對所討論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對所命題目反復斟酌,以提高備課的針對性、有效性,進而提升教師自身的研究能力。
1. 第一輪復習:夯實基礎,系統(tǒng)構建化學知識結構。以章節(jié)為單位,將那些零碎的、散亂的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并將它們系統(tǒng)化、網(wǎng)絡化、綜合化,側重點在知識的縱向聯(lián)系與橫向聯(lián)系相結合以及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融會貫通。同時勤于動腦、動手,做一些各種類型的練習題。
具體措施:回歸教材,以學定教,分類整理,突出知識“全、聯(lián)、活”,同時查、講、練、考、評環(huán)環(huán)推進。
2. 第二輪復習:專題講座,查漏補缺,形成能力。以專題復習為線,以高考考點復習為面,以知識的整合、能力的形成為目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聯(lián)系熱點,滲透考點。通過專題講解,使學生理解并掌握本學科的思想與方法,提高學科素養(yǎng)與綜合能力,養(yǎng)成獨立思維的品質和創(chuàng)新意識。
具體措施:分塊歸納,專題講座,強化訓練。瞄準高考題進行強化訓練,以中低檔難度習題為主,重點放在掌握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上。
3. 第三輪復習:綜合訓練,提高化學綜合素質和實戰(zhàn)能力。重點是對知識中所蘊含的規(guī)律加以提煉、方法加以歸納,使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從知識、能力、心理上全面做好考前準備,重視解題思路與解題策略的歸納與反思,提高對高考的適應性和應試能力。
具體措施:精心研究、分析、比較、篩選,把一些典型的、具有較強代表性和針對性的優(yōu)秀試題推薦給學生,有計劃地進行單科和“理綜”訓練,力求“讓學生上岸,教師下?!?,既不浪費學生的時間和精力,又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五) 突出學科特點,加強實驗教學,重視實驗設計能力的培養(yǎng)
化學實驗設計能力就是學生運用已具備的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構思解決問題方案的本領,它是實驗的最高層次,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創(chuàng)造性。備考時,應先易后難,先常規(guī)后創(chuàng)新。如可先將學生熟悉的實驗“改頭換面”,后做陌生實驗的設計,先設計能力要求較低的簡單實驗,后設計能力要求較高的綜合實驗。教師在講評實驗時,應著重突出實驗設計的思路,鼓勵大膽假設,自主創(chuàng)造,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的愿望;要組織學生對提出的方案進行分析評價,啟發(fā)學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問題,以尋求多種可行性方案,提高學生對實驗方案的評價和創(chuàng)造能力。
縱觀近三年的“理綜”化學實驗題,選材大都來自對教材實驗的改進或衍變,體現(xiàn)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命題指導思想。考生雖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但又發(fā)現(xiàn)與教材實驗或平時的訓練題不完全一樣,有不同程度的裝置創(chuàng)新、條件創(chuàng)新或方法創(chuàng)新。這樣的實驗題,既能考查學生的實驗能力,又能考查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這是今后實驗考查的方向,教師們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六) 科學備考,增強備考復習的有效性,培養(yǎng)學生的應試方法和技巧
1. 開展有效的備考教研,加強集體備課。各校備課組長要在學科備考中發(fā)揮核心作用,想方設法調(diào)動備課組教師的備考積極性,讓大家齊心協(xié)力做好各項常規(guī)工作,上好研究課、觀摩課、示范課,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整體優(yōu)化,共同提高。 每一名教師都應依據(jù)本學科的學年計劃,遵循“大綱”,緊扣教材,把準方向,因材施教;要狠抓細節(jié),多下工夫,努力實現(xiàn)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2. 追求課堂有效的備考教學,狠抓“雙基”落實。建議采取“問題驅動、自主學習→重點難點、合作探究→知識梳理、深化提高→變式鞏固、拓展完善”的課堂教學模式,注重把握復習課的深度和廣度,確保復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實現(xiàn)“懂→會→熟→巧”的飛躍。
3. 進行針對性的能力訓練,確保訓練有效。例如,在平時的練習中,要指導學生有針對性地做些書面表達試題,訓練其文字表述的準確性、明確性和簡約性,強化語言規(guī)范訓練。
4. 改善應考策略,提高應考能力。加強考試心理輔導→進行抗挫訓練→強化規(guī)范答題→改善答卷技藝。
5. 給予考生備考關懷,為考生減負(精選試題、精講例題),幫助考生建立問題檔案,關注希望生,推中、輔差、拔尖 ,步步到位。
6. 加強校際間的學習交流,真正做到資源信息共享,提高備考效率??刹扇 白叱鋈?,請進來”的方式,學習借鑒外校、外地先進的備考經(jīng)驗,結合本校的校情學情,優(yōu)化備考復習的內(nèi)容和方法。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