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先生在《我的老師們》一文中敘述了關于自己師從德國教授瓦爾德施米特學習梵文的經(jīng)歷。老先生借用了德國十九世紀偉大東方語言學家埃瓦爾德(Ewald)說過一句話:“教語言比如教游泳,把學生帶到游泳池旁,把他往水里一推,不是學會游泳,就是淹死,后者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季先生說,瓦爾德施米特教授采用的就是這種教學法,而且“這個方法是十分成功的”。這個鮮活的例子,生動地說明了學習語言的一個重要能力:“自我領悟”能力。
一
梁曉聲認為,“寫作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懷”。情懷是什么?情懷就是對生活、對人生思考后留于心底的那一點積淀,也就是對生活和人生的領悟。
作文是一種有意識的思維活動,廣泛的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通過閱讀而有所感悟,再有所創(chuàng)造,如此即能達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境界。
有學生在自己的“寫后感”中這樣描述自己的寫作狀態(tài):“好的想法往往沒有好的筆來寫,可用來選擇的詞總是那么幾個。我知道寫好作文要善于聯(lián)想善于借鑒,可是我的腦海中一片空白。我就如掉了尾巴的壁虎自己也不知道尾巴在哪里般地冥思苦想……”
學生的敘述生動地表達了自己的寫作困境,這個“壁虎的尾巴”是什么?即“自我領悟”能力。我們常說“博觀”才能“約取”,“厚積”才能“薄發(fā)”,但是很多時候,并不是我們的積累少,而是我們的“領悟力”不夠。
中學生雖說只有十七八歲,但也是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經(jīng)歷的。在這一過程中,有多少令人感動的故事,有多少引發(fā)我們思考的事件,有多少經(jīng)歷對我們產(chǎn)生了影響,又有多少在我們的人生旅程中起了作用,或者引發(fā)了我們長期的思考?
讀文章、看事情都是一樣的。讀完后,你對文章、對事情會有自己的體驗,但這只是基礎,你思考過嗎?有困惑嗎?有沒有自己的認識,自己的觀點,自己的收獲或啟示,這才是最重要的!學習是成長中的一部分,知識的積累有一個由外而內(nèi)的過程,很多感覺必須經(jīng)過理性的整理歸納,才會真正的內(nèi)化,從而深深地融入自己的心靈,成為你個性的一部分,人格的一部分。
這讓我想起嚴文井先生《談讀書》中的一段話:“當我明白自己讀書非常少的時候,我就產(chǎn)生了求學的強烈愿望。當我知道了世界上書籍數(shù)目如何龐大的時候,我又產(chǎn)生了分辨好壞、選擇好書的愿望?!?/p>
嚴文井先生的話無形中正好把閱讀分成了兩個階段:積累與領悟。豐富的積累是基礎,“分辨好壞”就看個人的悟性了,如此才有可能由“量”的積累轉(zhuǎn)化為“質(zhì)”的提升。當然,老先生的這句話還給了我們另外的啟示,那就是在閱讀的初始階段是不應該在“質(zhì)”的問題上糾結的,應該給閱讀者足夠的自由,讓他們放松地去“閱”,自由地去“讀”,快樂地去體驗。但能否有“質(zhì)的提升”,還要看我們的悟性。否則,“量的積累”達到了,認識力、理解力仍然難以提升。
當然,我們必須提醒學生語言的學習和運用絕不可一蹴而就,功利化的閱讀和積累注定是一無所獲的。因為語言注重的是體味、是領悟,是春風化雨般的熏陶,只有通過不間斷的閱讀和感悟,才能讓心靈變得豐富起來,才能進行思想的磨礪和情感的熏陶。
二
“知識的累積是必要的,但知識的累積不是簡單的疊加或知識的量變,而是對原有知識的深化、突破、超越或質(zhì)變?!睆倪@一角度來講,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應是在潤物細無聲般的過程中逐步實現(xiàn)“漸悟—內(nèi)化—外化”。積累只是其初始階段,至關重要的是“悟”。
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有較強的思維能力的人,他腦海中的知識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一棵“知識樹”。這棵樹是一幅極嚴密、極有序的知識網(wǎng)絡圖,領悟能力強的人能在原有的知識體系中迅速找到相應的“同化點”,迅速地整理自己的思維,讓它自成體系,形成新的知識結構。使得這棵新的知識樹,同時發(fā)生了質(zhì)變和量變,而且更為嚴密、有序。換而言之,“一門學科的一個個具體的知識如同一片片樹葉,學科的思維方式如同樹枝,學科的思想如同樹根和主干,我們可能是從樹葉開始認識一棵樹,但是不能僅僅限于收集樹葉,應該通過樹根、樹干、樹枝將一片片樹葉連接起來,并且自由地生長”。
教學中,學生比較普遍的困惑是:“老師我很喜歡讀書,自認為讀了不少書,可為什么寫文章還是那么單調(diào)乏味?我的寫作水平、語文能力還是遠遠不如別人?”這就是個人領悟能力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缺乏的典型反應。讀書,不能只關注到“言語本身的物質(zhì)存在”,而應該在讀書的過程中,理解、領悟語言文字的表現(xiàn)力與魅力,如此才能怡情養(yǎng)性,增長見識。
知識的積累有一個由外而內(nèi)的過程,“物質(zhì)的存在”必須通過理性的感悟和思考才會真正內(nèi)化,從而深深地融入自己的心靈,成為思想的一部分,個性的一部分,人格的一部分。而對于寫作而言,領悟能力強了,思維能力便也提升了,固有的知識與思想才能自由鏈接,記憶才會如流水般源源不斷地輸出,思想才能夠流暢地表達。而這種能力是無人能替代的,它與指導者是否高明毫無關系。
三
古語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本妥魑亩裕安W”談的是積累,“審問、慎思、明辨”強調(diào)的是思考,是領悟,“篤行”談的是踐行?!昂V行”是為學的最后階段,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
魯迅先生曾說過:“文章怎樣做,我說不出,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和方法的?!贝苏Z中的“多看和練習”強調(diào)的即是“積累和篤行”,而這其中的核心仍是“悟”,看得多,練得多,方能有所悟,有所得。
在實際的學習或教學中,有時候我們特別關注老師的“精心指導”,殊不知其實際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不在于老師精到的提示指點,也不在于老師精心細致的批改和講評。事實證明,所有的提示指點,都只是教師自己的思維呈現(xiàn),是教師的個人展示,而精心周到的批改和講評更多只在于呈現(xiàn)問題、告知結論。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只是一種知識或技巧的“告知”,對于學生的思維所起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語文課堂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種尷尬,布置作文題以后,學生問老師怎么寫,老師辛辛苦苦講了半天寫作的技巧:怎樣提取觀點、怎樣舉例、怎樣論述、怎樣開頭、怎樣結尾……講完了,學生拿起筆來還是不會寫。這就充分的說明,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一切技巧的指導都是無效的。而所謂的技巧,只有在反反復復的練習中,靠自己去領悟。
這何嘗不就是季羨林先生的“游泳理論”?就寫作而言,首先得自己融入知識的海洋;其次,在水中如何擺布身體的各個部分,得靠自己去領悟,自己去反反復復地練習揣摩,教練也許能適時地點撥一下,但是永遠無法替代。關于此,從季老描述的自己的學習經(jīng)歷中可以得到印證,他說:“……第一二兩堂,念一念字母。從第三堂起,就讀練習,語法要自己去鉆。我最初非常不習慣,準備一堂課,往往要用一天的時間。但是,一個學期四十多堂課,就讀完了德國梵文學家施騰茨勒(Stenzler)的教科書,學習了全部異常復雜的梵文文法,還念了大量的從梵文原典中選出來的練習??梢娺@個方法是十分成功的?!?/p>
借寧鴻彬先生的話來總結一下,“自我領悟”就是“文章要自己讀懂,疑問要自己提,問題要由自己分析解決,知識要自己發(fā)現(xiàn)獲取,規(guī)律要自己去概括”。
(張燕,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江寧分校,2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