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西婚俗禮儀具有從內(nèi)容到本質(zhì)的差異,兩者的婚禮程序、婚姻地位、審美情趣以及婚姻關系中夫妻雙方的地位都有鮮明的差異。這種差異既體現(xiàn)了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同時也暗含了人類文化的共性。
關鍵詞:中國婚禮;西方婚禮;文化差異;文化共性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自古以來,婚姻就是每個人生命中的頭等大事,觀《昏義》曰:夫禮始于“冠”,本于“昏”,在古代,婚姻被視為禮的本源,也是社會倫理道德的基礎。
歷來,幾乎在每一種文化中,都有自己獨特的婚嫁習俗。我國婚俗受幾千年歷史文化的浸染,具有獨特的東方魅力,而在西方,由于地理、民族、宗教、歷史等諸多方面的原因,西式婚俗與中式婚俗具有從形式到本質(zhì)的差異,這些差異背后,潛藏著人類社會發(fā)展中以社會契約論為基礎的普遍邏輯。
一、中國傳統(tǒng)婚俗禮儀
“婚姻”本寫作“昏因”,因為在我國古代的婚禮中,男方通常在黃昏時到女家迎親,而女方隨著男方出門,也即“男以昏時迎女,女因男而來”。我國幅員遼闊,傳統(tǒng)婚俗禮儀因地域的不同具有各自的特點,但普遍遵循《禮記·禮儀》中規(guī)定的結婚程序,即“六禮”,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納采:男家托媒人帶著禮品到女家提親,若“女氏許之,乃后使人納其采擇”,今稱“提親”;問名:男方探問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時辰,以卜吉兆,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合八字”;納吉:問名若屬吉兆,遣媒人致贈薄禮,今稱“過文定”或“小定”;納征:奉送禮金、禮餅、禮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禮,《禮記·曲禮》說“非受幣不交親”,接受聘禮是正式許婚的標志,民間聘禮講究“三金”,即“金釧、金鐲、金羆帔”;請期:男方擇定成婚日期后派媒人通知女方,今稱“擇日”;親迎:新郎親自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它是六禮中最為繁瑣、關鍵的一步,大致包括昏時成禮、敬告先靈、奠雁、下婿、催妝、蔽膝、障車、轉(zhuǎn)席、青廬、弄新婦、拜堂、撒帳、同牢與合香、去花卻扇、看花燭、拜舅姑等十多種儀式。簡單來說,婚禮當日,女子于五更時分起床梳妝,由三位家族中子女雙全的女性長輩為女子梳理妝容,俗稱“開臉”、“上頭”,男方于早晨十點左右到女方家迎娶新娘,黃昏在男方家舉行婚禮。
二、西方傳統(tǒng)婚俗禮儀
宗教的產(chǎn)生是西方婚俗禮儀進化以及確定的關鍵,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在《社會分工論》中指出:“從此以后,婚姻就不能隨意締結了,它只能以一種公共權力機構,即教會為中介?!?/p>
由此,宗教的產(chǎn)生把西方婚俗禮儀推向了文明化進程,教會不僅僅是公證人,同時也是婚姻關系的確定者。與中國傳統(tǒng)婚俗相比,西方婚俗禮儀要更加簡單、浪漫,當男女雙方互生情愫,相許終生后,他們會告知父母,雙方家庭約見,邀請親朋好友參加訂婚聚會。訂婚儀式通常在女方家舉行,由女方安排宴會,訂婚后,雙方開始籌辦婚禮,在信仰基督教的西方世界,婚禮一般在教堂舉行?;槎Y前,必須在教區(qū)內(nèi)連續(xù)三個星期天發(fā)布公告,如無異議,才獲許結婚。
在婚禮上,新郎身著禮服,站在圣壇前等候新娘,新娘身穿白色婚紗,挽著父親的右臂,在《結婚進行曲》的伴奏下,緩緩走向圣壇,接下來,牧師把新娘的手放在新郎手里,雙方吟誦結婚誓言,新郎口誦“以圣父、圣子、圣靈的名義”,將結婚戒指戴在新娘左手無名指,結婚儀式結束。來賓參加喜宴,也叫招待酒會,婚宴結束后,新郎新娘遠行度蜜月,“蜜月”一詞源于古歐洲的習俗,新婚夫婦在婚后的三十天之內(nèi),每天都要喝蜂蜜發(fā)酵制成的飲料,以促進夫妻生活的和諧。
三、中西傳統(tǒng)婚俗背后的文化差異
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中國封建社會,婚姻作為整個封建社會尊卑等級制度的基礎,它的締結往往是以儒家“陰陽尊卑”學說為依據(jù),以宗法秩序為準則,并貫穿于一整套婚姻儀式中。而在植根于個人本位主義的西方,婚姻倫理觀是源于希臘文化和希伯萊基督文化的交融,在以《圣經(jīng)》為絕對權威的基督神學影響下,西方婚姻重視個人自由意志,強調(diào)人的理性選擇。
(一)婚姻的社會地位
在中國傳統(tǒng)觀念中,婚姻是天地人倫的基礎,倫常禮義、社會組織都基于婚姻?!坝刑斓厝缓笥腥f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措”。
這就把婚姻放在了 “天人合一”的哲學范疇里面,婚姻從此成為幾千年來封建“宗族禮法”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帶上了強烈的家族門第以及世俗功利觀念,《禮記·昏義》曰:“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痹谶@里,“事宗廟、繼后世”成為了婚姻的主要目的,個人的情感訴求被最大限度地忽略,婚姻以祭禮祖先,生子繼宗、家庭內(nèi)助為主要價值選擇,。男女結合講究“天作之合”、“門當戶對”、“合八字”,婚宴上必須“一拜天地,二拜高堂”。龐大的家族體系,復雜的社會關系,嚴密的封建禮制,婚姻里“愛”的成分逐漸減少,“禮”的成分逐漸增加,最終喪失了獨立自主性,淪為了保持家庭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因子,婚姻的目的也順理成章地變成了繁衍后代,壯大家族,維護和提高家族的聲望和地位。
在西方文化中,婚姻是神賜予的禮物。亞當和夏娃的故事作為婚姻的起源,使婚姻由此披上了宗教神學的神秘面紗,利用宗教話語權來彰顯其神圣性和重要性。使徒圣保羅曾說:“婚姻是為人人所尊貴的,斷不可茍且輕忽,必須誠敬端莊,節(jié)制行事?!甭男谢橐鼍褪亲裱系鄣闹家猓麄兘杌橐鲶w驗神的愛和生命的奧秘,體現(xiàn)神與人所立的盟約。盟約的制訂,非基于互惠的原則,而在于無條件的相互委身。雖然許多研究表明,婚姻的選擇傾向于在相等或相近的聲望階級之間發(fā)生,但不同階級之間的“通婚”并沒有嚴格的法律限制,當事人擁有比較大的自主性。
(二)婚姻關系中的男女地位
在中國傳統(tǒng)道德觀念中,“男尊女卑”被視為天經(jīng)地義的絕對真理,反映到婚姻關系中,男女雙方地位極不平等。女子“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君權、父權、夫權具有絕對統(tǒng)治地位。反映在“六禮”中,不論是問名、請期還是納征、親迎,女性都處于被動承受地位。在古代,“彩禮”一詞含義是“出嫁女”的價錢,聘禮有的按“以貌按歲”論價,有的按“分等按級”論價、有的按“以身論價”,這種聘婚制進一步強化了女性的受支配地位,女子出嫁時的“哭婚”暗含著對未來的恐懼,對命運的驚慌。女子出嫁后依附于整個家族,家族內(nèi)一切事物都按照尊卑、長幼、親疏嚴格區(qū)別的一套法則來處理。妻子必須服從于丈夫的意志和權威,否則丈夫就可以用“無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盜竊、妒忌、惡疾”這所謂的的“七出”之條來休妻,即單方解除婚姻關系,數(shù)千年來婦女在婚姻關系中始終處于從屬、依附地位。
相反在西方文化中,夫妻雙方在婚姻關系中是平等的,婚前,女方尤其是女方父母往往處于主動地位。求偶、訂婚、印請柬都由女方?jīng)Q定和操辦,邀請男方當事人及其親友參加。女方負責婚禮費用,男方負責蜜月費用,這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男權社會男人固有的優(yōu)越感。加之,教會通過“結婚預告”和“辦結婚證”等程序?qū)π氯说馁Y格進行審查,既防止了重婚又體現(xiàn)了對女性的尊重,從而維護了“男女平等”的理念。同時也以神的名義保證了夫妻關系的對等性,使夫妻雙方產(chǎn)生了道德的制約力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婚姻關系的質(zhì)量和恒久性。
(三)審美情趣
中國婚禮給人的感覺是熱鬧的,隆重而喜慶,婚禮上鑼鼓喧天、觥籌交錯、賓客滿堂,而西式婚禮則是神圣的,安靜而唯美。中式婚禮以紅色為主色調(diào)。新娘穿著紅繡鞋,身著紅嫁衣,頭蓋紅喜帕,坐著紅花轎,來到新郎家。新郎也穿著紅色的禮服,并在家中則貼上紅對聯(lián),掛上紅喜字,歡迎新娘的到來。紅色不但令人感到喜氣,而且也預示著以后的日子會紅紅火火,幸福美滿;西方國家的婚俗崇尚純潔、浪漫,婚禮以白色為主色調(diào)。新娘子身穿白色婚紗,手戴白色手套,頭頂白色紗巾,美麗而端莊。拖地婚紗原是天主教徒的典禮服,因此西式婚禮也稱為神前的婚禮。婚紗顏色本無定色,直到90年代維多利亞女王在在婚禮上以一襲白色紗裙驚艷四座后,白色婚紗便奠定了無可動搖的地位。
從聲音上講,中式婚禮偏愛洪亮有氣勢的音樂,舉行婚禮時,喇叭和嗩吶是必不可缺的表演樂器,而西式婚禮所演奏的一般是十分輕柔舒緩的曲目,這主要是為了保持與教堂這一婚禮環(huán)境相協(xié)調(diào),也是為了向神致敬。
(四)中西傳統(tǒng)婚俗的文化共性
透過以上婚禮習俗,我們可以看出,各種文化或通過神圣的宗教婚禮或經(jīng)由源遠流長的社會制度對社會群體的婚姻觀念和家庭生活產(chǎn)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雖然中西文化發(fā)展模式不同,宗教信仰內(nèi)涵迥然相異,然而無論是基督教影響下的西方婚姻還是傳統(tǒng)封建道德理念滲透下的中國婚姻,都蘊含了對美滿幸福生活的期盼,對“多子多?!钡目释?此棋漠惖幕樗妆澈?,其實蘊含著文化的共性。
西方以“神學”治天下,中國以“禮學”統(tǒng)天下,“禮”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所充當?shù)氖且粋€類似“法”的角色,所謂的“禮法”一詞,即可體現(xiàn)“禮”的法制化功能。而同時,“禮”又是道德的規(guī)約和呈現(xiàn)。當?shù)赖屡c法聯(lián)系在一起時,便會產(chǎn)生極具力量的迫力,規(guī)范、主導著人們的行為。禮法的存在本身就是為了社會組織的需要,它是統(tǒng)治者為了達到有效統(tǒng)治所采取的一種手段。在西方,宗教、法律等同樣執(zhí)行著與禮相同的功能。事實上,無論是宗教、法律還是“禮”,它們從本質(zhì)上講都是道德與法律的結合體,共同構成了社會統(tǒng)治力量的精神實體——一種社會規(guī)則,一種約定俗稱的習慣,一種社會的、文化的、道德的迫力。正如馬林諾夫斯基在《文化論》里所言:“社會組織是集團行動的標準規(guī)矩?!?guī)定了的價值及情操常能左右個人的行為,所以有人能視死如歸,能茹苦如飴,能克己節(jié)欲”。
中西婚俗所體現(xiàn)的社會認可及宗教訴求,都是由于整個社會集體在漫長的生產(chǎn)活動中所締結的一種社會規(guī)約,也是社會組織必不可少的精神統(tǒng)治力量。這種社會規(guī)約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為統(tǒng)治者所利用,加入了等級化的標志,并使其成為控制百姓的手段之一。透過中西傳統(tǒng)婚俗,我們不僅看到了不同民族對于婚姻的重視,也看到了在這背后的社會規(guī)約力量—即人類社會共有的“統(tǒng)治邏輯”。
參考文獻:
[1]柳詒徵.中國文化史[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2]何聿光.婚喪喜慶全典[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
[3]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 中華書局,1980.
[4]段塔麗.唐代婚姻習俗與婦女地位探析[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2(2).
(作者簡介:李莉麗,武漢大學文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