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破除定見發(fā)掘真相

        2012-04-29 17:23:11舒允中
        華文文學 2012年5期

        舒允中

        摘要:李銳的《舊址》(1992)和《銀城故事》(2001)是當代中國以革命為題材的新歷史小說中的佼佼者。本文討論李銳如何從歷史主義立場強調歷史的具體性、獨立性和開放性。這種歷史主義立場使他在《舊址》中不僅呈現(xiàn)了歷史的多面性和流動性而且還揭示了極端革命的真相及其荒誕,暴露了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的根本差別。在《銀城故事》中這種歷史主義傾向得到進一步加強。在減輕創(chuàng)作主體對歷史闡釋的干擾的同時,李銳著眼于銀城的具體物質人文環(huán)境,揭示出在這種具體環(huán)境中發(fā)生的反清革命既沒有社會基礎也沒有社會影響?!杜f址》與《銀城故事》之間的區(qū)別體現(xiàn)出李銳如何在革命逐步失去意義的環(huán)境中用不同的方式看待革命。

        關鍵詞:李銳小說;革命;真相;歷史主義

        中圖分類號:I1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677(2012)5-0117-06

        文學評論家黃子平曾指出,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革命歷史小說總是將革命的暫時挫折作為故事的開端,而將革命的最終勝利作為故事的結尾。①這種典型的情節(jié)安排將歷史看成一種以進步為標志的過程,一種能夠克服種種困難并且能夠揭示出歷史規(guī)律的過程。在強調歷史辯證發(fā)展的同時這種歷史觀往往將小說人物描繪成歷史力量的化身,為了教育讀者而不斷重復一些千篇一律的戲劇。八九十年代中不少中國作家,尤其是那些創(chuàng)作“新歷史小說”的作家,從不同角度對這種概括歷史發(fā)展的模式提出了質疑。有些作家,如劉震云等,力圖描寫歷史的瑣屑,而另一些作家,如莫言、蘇童和格非等人,則通過其作品顯示其想象能力而不是歷史真相。此后革命歷史作為一種題材仍不斷出現(xiàn)在不少作品中,而李銳創(chuàng)作的《舊址》(1992)和《銀城故事》(2001)則是其中的佼佼者。

        從總體上來說,李銳描寫歷史的立場可說是一種歷史主義的立場。這種立場強調歷史的真實性,具體性和獨立性,拒絕用任何非歷史,反歷史或超歷史的觀念來解釋或評價歷史。當然“歷史主義”是一個復雜的概念,評家自有各種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解釋。在本文中我對“歷史主義”的理解在相當程度上受到安東尼奧·葛蘭西(Antonio Gramsci)的啟發(fā)。作為一個密切關注下層群眾運動的革命領袖,葛蘭西在鼓動革命的同時十分重視具體的歷史環(huán)境。在他看來,世界上不存在什么可以用來解釋一切歷史現(xiàn)象的普遍真理。他在《獄中筆記》的一則中寫道:“有些人認為馬克思將‘固有性這一概念作為隱喻加以運用,其實這些人根本沒有說出什么道理。事實上馬克思賦予這一概念一種具體的意義。換句話說,他不是那種傳統(tǒng)意義上的‘泛神論者而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或‘歷史唯物主義者。從另一方面來說,人們在討論‘歷史唯物主義時往往側重于唯物主義,其實應該強調的是第一個詞。馬克思從根本上來說是一個‘歷史主義者。”②葛蘭西對歷史具體性的重視使他偏愛“形勢”這一具體字眼并將“形勢”視為一種由多種不同節(jié)奏,長短不一的具體過程所組成的局面,一種無法用簡單的主從或因果概念加以解釋的局面。這種多元性的歷史觀承認歷史參與者各有其不同的愿望和傾向,拒絕用某種統(tǒng)一的模式來規(guī)范歷史的發(fā)展,給歷史參與者的活動留下了余地并將歷史的開放性視為必然。同時它還意味著歷史進程的復雜性使得人們參與歷史的方式和結果都無法事先預測。換句話說,歷史本身孕育著大量未來可能實現(xiàn)的可能性。

        對李銳來說,歷史在縱向方面和橫向方面都是開放性的?!杜f址》中描繪的穿越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故事證明了前者,而《銀城故事》中的十天則證明了后者。這種開放性起源于歷史活動的多樣性及其不可預料的相互影響。它不僅將歷史粉碎成種種獨一無二的故事同時也將小說人物從教條主義規(guī)定的歷史規(guī)律中解放出來。這兩部小說中的人物大都植根于他們的社會環(huán)境,受到種種物質需要和文化觀念的制約,他們所能產生的愿望也是一些在其具體環(huán)境中能夠得以實現(xiàn)的切身愿望。此外偶發(fā)事件還常常決定了歷史活動的結局,結果這些歷史參與者無論如何精明如何激情投入都無法理解自己的命運,更談不上掌握自己的命運。

        革命對歷史的扭曲

        《舊址》的前半部包含了許多獨立的故事,其中包括商場競爭、軍事策略、戀愛、家庭糾紛和親情,也包括共產黨領導的農民暴動和工人運動。這種情節(jié)安排表明震撼社會的革命并非唯一的歷史現(xiàn)象。小說中呈現(xiàn)的歷史景觀不僅復雜而且具有流動性。留學生白瑞德在歸國途中偶遇洋行大班,無意之中得到發(fā)財機會,而白瑞德盤算多年的兼并計劃則因其對手的鹽井在即將簽約時終于打出鹵水而毀于一旦。此外有些小說人物在錯誤估計自己之后往往改變主張,進一步加劇了小說情節(jié)的變化。舉例來說白瑞德的妻子為了延續(xù)白家香火想方設法使自己的表妹成為白瑞德的姨太太并生育了一個兒子,然而她的嫉妒卻使她無法承認這一事實并最終促使她謀害了這個孩子。為了強調小說人物無法控制自己的命運,李銳多次使用“意想不到”之類的字眼,同時他也拒絕將他們的個人故事演化成歷史寓言。

        這些故事在引導讀者注意歷史多樣性的同時還揭示了某些被官方敘述忽略的歷史事件并從非官方的立場對歷史加以審視。這種挑戰(zhàn)姿態(tài)明顯出現(xiàn)于小說的第九章中。在這一章的第一節(jié)中我們見到中共銀城市委對1936年至1939年發(fā)生于銀城的革命運動作出的總結,接下來我們見到的是銀城禮賢會總舵把子于占東對同一事件的敘述。在于占東的敘述中這場革命運動成了共產黨和袍哥為了各自利益而結成的聯(lián)盟。共產黨領導人,銀城大戶之子李乃之通過于占東組織鹽業(yè)工人,而于占東則通過李乃之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和經濟實力。被黨史視為革命成果的一場總罷工被描繪成銀城國民黨駐軍司令設置的圈套。一位名列黨史的烈士在被槍斃之前哭哭啼啼,而另一位烈士則嚇得小便失禁。這些細節(jié)著眼于這些革命者的人性,從現(xiàn)實主義立場描寫了他們的欲望和脆弱,其目的明顯在于彌補黨史敘述的不足之處。

        如上所述,李銳十分清楚歷史的多樣性,但他在描寫1949年以后直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前的這一段歷史時幾乎將注意力完全集中于種種革命現(xiàn)象。這一側重不僅表明中國的社會生活在那幾十年內如何受到政治的全面左右,而且也表現(xiàn)了政治對生活的殘酷扭曲。最能說明革命真相的是李乃之的經歷。李乃之畢生忠于黨的事業(yè),但他于1939年入獄后成為唯一沒有被槍殺的幸存者,因此無法證明自己沒有叛黨。此后他終生受到懷疑和迫害,最后在臨死之前用“革命”這個詞密密麻麻地填滿了一張《人民日報》上的所有空白之處,顯示出他最后終于理解革命的無理荒謬。李乃之的悲劇顯示出革命話語如何歪曲事實迫害無辜,而他最后意識到的則是革命理想和革命現(xiàn)實之間的根本差別。

        與此同時李乃之的女兒延安則體現(xiàn)出革命意識形態(tài)造成的另一種后果,即通過灌輸和威脅來剝奪人的獨立思考能力。延安在與受到迫害的父母決裂之后去陜西邊遠鄉(xiāng)村插隊。為了證明自己堅決響應毛主席對知識青年發(fā)出的扎根農村的號召,她決定嫁給一個不識字、有封建頭腦而且生殖器官有缺陷的農民。延安的生活受到意識形態(tài)的全面控制,而這種強制性的意識形態(tài)不僅要求她服從權威,還進一步要求她主動積極地完成任務。在這種意識形態(tài)的徹底影響之下延安將毛主席看成神,為了遵循毛主席的教導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個人幸福。作為一個盲從者她背叛了家庭,也背叛了自己,對此她應負有一定責任。但她的行為說到底是意識形態(tài)的產物,因此她也是一個受害者。

        李乃之,延安和其他受害者的革命經歷可說是一種非人化的經歷,即簡單的政治標簽以及隨之而來的粗暴待遇剝奪受害者人權的經歷。我們應意識到對馬克思主義來說非人化恰恰是與革命背道而馳的社會現(xiàn)象。在黑格爾哲學的影響下馬克思認為人的理想狀態(tài)應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標志,而人的全面發(fā)展只有通過社會革命才能得以實現(xiàn),因為只有社會革命才能打碎種種桎梏,尤其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分工的桎梏。與此相反,《舊址》描繪的政治革命恰恰剝奪了人們的自我塑造能力。小說中的受害者在政治標簽的禁錮之下只能聽命于無情的權威,而且這一權威疑心極重,往往將無辜之人甚至自己的忠實追隨者誤視為敵人,不分青紅皂白加以嚴厲懲罰。它以革命的名義索取種種沉重代價,結果卻造成了背離革命初衷的政治桎梏,使革命的最終目標根本無法實現(xiàn)。

        李銳在描寫革命剝奪人們自由的同時還描寫了革命如何破壞社會秩序,如何觸發(fā)人的野蠻傾向。在這一方面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是文化大革命中的一個場景。銀城的革命群眾在宣傳機器的蠱惑下將一個少年投入河中淹死,而這個少年唯一的罪名是出生于“反動家庭”。這些革命群眾無知野蠻,無須多少教唆就上當受騙,恰如法國心理學家勒龐(Gustave Le Bon)筆下的烏合之眾。③小說中的敘述人在敘述故事時不像以往的革命歷史小說中的敘述人那樣站在憤怒的群眾一邊,而是站在受害者的立場來敘述故事,一方面凸現(xiàn)了烏合之眾的野蠻力量而另一方面也凸現(xiàn)了受害者的困惑和無助。李銳的父母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嚴重迫害,因此他對群眾運動的危害深有體會。在他看來,“反智主義大旗下的神話大眾是人類文明史上最黑暗,最可怕,最麻木,最殘忍,最具摧毀性的一種人類現(xiàn)象”。④《舊址》中描繪的無知可怕的群眾形象表明在李銳眼中群眾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是促退而不是促進。

        這種群眾行為使我們不禁對革命的社會功用產生懷疑。馬克思主義認為革命是一種全面運動,其中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等等側面,而其最終的目的則為人類創(chuàng)造力的全面解放。在實現(xiàn)這一目的的過程中社會革命的重要性不亞于政治革命或經濟革命,因為社會革命同樣能夠打碎人類的種種桎梏,尤其是心理方面的桎梏。所有現(xiàn)代革命,包括中國革命,都十分關注人們的精神、文化及道德狀況并宣稱自己能夠通過改造社會環(huán)境和塑造新人來解決人類的非人化狀況。與此相反,《舊址》描寫的是階級斗爭信條指導下的革命實踐如何通過宣傳和暴力限制人們的思想,將他人簡單地劃入敵我陣營,從而使整個社會陷入一片混亂。有些論者認為李銳描寫的是受到革命進步性掩蓋的種種缺陷。⑤在我看來,他不僅強調了極端政治革命的破壞性,而且還強調了這種革命的非進步性和不合理性。舉例來說我們在《舊址》中看到的只是對“反動階級”的荒唐鎮(zhèn)壓而沒有看到任何“反動階級”對勞動人民進行殘酷剝削或壓榨的情節(jié)。一言以蔽之,李銳所棄絕的不是異化的革命而是所有的極端政治革命。

        《舊址》中的革命故事發(fā)展方向不一,但它們都從不同角度證實了革命神話和革命實踐之間的根本區(qū)別。在《舊址》的后記中李銳用公孫龍在兩千多年前提出的“白馬非馬”的命題來嘲弄中國文人一個多世紀以來在一條環(huán)形跑道上進行的種種競爭。公孫龍的命題注意到抽象的馬不同于具有諸如顏色等特征的具體的馬,其關鍵在于指出概念與個例之間的根本區(qū)別。如果我們進一步將這一命題加以發(fā)揮的話我們會意識到我們在世界上所能見到的只是具體的馬,抽象的馬不過是一個存在于我們腦中的概念而已。據(jù)此我們可以說所有的抽象概念都是虛假的。李銳對歷史事實的關注可說是用一種相似的方法證明了革命神話的虛假。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們還應注意到李銳站在挑戰(zhàn)立場上對歷史進行的分析、篩選和綜合?!杜f址》呈現(xiàn)的并非歷史的原貌而是一種歷史解讀,而這一解讀的出發(fā)點則是作者的個人革命經歷,尤其是李銳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經歷。李銳在《舊址》的后記中寫道,“我知道那一切都是假的。我知道那一切都是真的?!边@表明他意識到自己不僅介入觀察歷史而且也介入了組織歷史和評價歷史的過程。

        歷史的物質性對文本性的超越

        上述的引文表明李銳意識到歷史本身沒有定形,其形狀實質上是敘史者將歷史文本化的結果,而這種文本化活動必然涉及到敘史者的主觀立場。作為一個現(xiàn)實主義作家,李銳在《銀城故事》中通過將歷史向后推移等手段來減輕自己的主觀介入。更為重要的是他在關注歷史時著眼歷史的物質基礎。在這部小說的題記中他這樣寫道:

        在對那些漏洞百出,自相矛盾的歷史文獻喪失了信心之后,我決定,讓大清宣統(tǒng)二年,西元1910年秋天的銀溪感性的河水,無動于衷地穿過城市,把心慌意亂的銀城留在四面圍困的困境之中。

        這一題記中的關鍵字眼是“感性”。所謂“感性”往往對立于“理性”,因為“感性知識”來自于感官而不是頭腦。從感性立場出發(fā)的敘史者力圖糾正對歷史的教條圖解,承認歷史的具體性,獨立性和不可概括性。在承認歷史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同時他們對歷史理想主義保持高度警惕,一方面承認人能夠理解歷史而另一方面又拒絕用先定的概念解釋歷史。簡言之這種立場強調我們只有實事求是地看待歷史才能不曲解歷史。

        為了展現(xiàn)歷史的原貌李銳首先將目光集中于銀城的物質環(huán)境。他在小說的開頭處詳細描繪牛屎餅作為銀城人家的燃料在明清時代的數(shù)百年中發(fā)揮的巨大作用,并由此出發(fā)描繪了銀城人在這一過去的時代中如何為了謀生而從事種種物質生產和消費。這種出發(fā)點使我們聯(lián)想到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對馬克思作出的一個評價。恩格斯認為馬克思所作出的最重大發(fā)現(xiàn)之一是指出“一個顯而易見但卻被完全忽視的事實,即人在從事競爭及其他政治、宗教、哲學等活動之前必須首先解決吃喝穿住的問題,也就是說他們必須首先工作?!雹奕欢钿J卻沒有像馬克思主義者那樣認為物質生產是政治活動的基礎。相反,銀城的物質生產和政治活動之間沒有什么關聯(lián)。具體來說銀城的物質生產深深地植根于當?shù)氐奈镔|環(huán)境,尤其是豐富的鹵水資源,而由這一資源觸發(fā)的制鹽工業(yè)則給銀城帶來了自己的特色。植根于這種獨特環(huán)境的物質生產不僅有賴于人而且還有賴于物,如鹵水和竹子等等,同時也還有賴于動物,如鹽井上常年使用的三萬頭牛等等。李銳對物的自然屬性,如不同竹子的特點的關注揭示出這些自然屬性為人的活動創(chuàng)造了條件與機會,但同時這些物質條件又限制了人的活動,使他們在生產過程中不能為所欲為。正如李銳在一次訪談中所說的那樣,這種對物質條件的強調并非無的放矢,其目的歸根結底在于批判那些將人們領入歷史深淵的烏托邦主義思想。⑦

        銀城的大部分居民各自從事相關的職業(yè),從而形成了一個社會性的物質文化網(wǎng)絡。這一網(wǎng)絡以古老的習俗為經緯,使當?shù)鼐用裨谌粘I钪杏蟹裳?。李銳對這些風俗習慣的詳細描寫顯示出這些風俗習慣作為一種社會力量如何在社會的底層規(guī)范生活并引導人們滿足生活中的需要。只要生活條件,尤其是物質條件,沒有發(fā)生根本變化,這些習俗就不會發(fā)生什么巨大變化,因此它們不僅覆蓋了社會而且體現(xiàn)出高度的延續(xù)性。在李銳看來,這些習俗的值得注意之處不在于它們維持社會生活的保守性而在于它們對政治變動的抗衡。在習俗的影響下銀城居民不懂也不屑于去理解為什么一些留洋的革命者要在銀城舉行反清起義,因此這些革命者非但沒有能夠推翻當?shù)貪M清政府而且也沒有能夠改變人心,更談不上什么移風易俗。正如小說結尾處的牛市所顯示的那樣,小說中胎死腹中的暴動盡管造成一時動蕩和流血,但畢竟成為歷史長河中的一個漣漪,對銀城的日常生活沒有產生什么深遠影響。李銳似乎在表明真正的革命必須采取漸進的,非暴力的手段才能獲得成功。

        上述的《銀城故事》題記表明李銳再現(xiàn)銀城物質文化和風俗習慣的目的在于顯示歷史事實和歷史解釋之間的區(qū)別。為了避免對歷史的曲解他在小說大量引用了多種歷史資料,其中包括晚清詩人黃遵憲譜寫的歌詞和牛販子的驗牛方法。《銀城故事》篇幅不長,但李銳卻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并花費了一年時間進行寫作,結果這部小說以其歷史容量和真實性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時作者從小說人物本身的角度來觀察歷史的方法也進一步增強了這種印象。這些人物無法對自己所做或所見的事情進行任何預測,更談不上預測整個社會的未來。結果我們見到的是一連串互不相干,性質不一的故事,其中有政治謀殺,平民造反和鎮(zhèn)壓暴動,也有戀愛故事。像《舊址》的前半部所顯示的那樣,《銀城故事》中的歷史包括種種方向不一的過程,而這些過程中并無什么主次之分,也不受到什么預設的力量的影響,而且銀城的物質文化在擴展歷史范圍的同時還進一步暴露了不同歷史領域之間的間隙。

        《銀城故事》顯現(xiàn)的松散歷史由種種現(xiàn)象拼湊而成,可說是一些個例但卻沒有說明什么普遍真理,因此不能被納入任何具有概括性的解釋框架。王德威將這部小說的情節(jié)總結為“該發(fā)生的沒發(fā)生,不該發(fā)生的卻發(fā)生了”。在他看來這種情節(jié)安排顯示出李銳對歷史合理性以及革命和啟蒙必然性的懷疑態(tài)度。⑧在此我還想說李銳對歷史合理性和必然性的質疑實際上是對“科學”歷史觀的懷疑,因為這兩個基本概念實質上是馬克思從黑格爾哲學中接受的自然科學概念。在此我們應注意到李銳在描寫銀城故事時用了王之渙的名詩“涼州詞”中的詩句來作為小說各章的標題。正如“涼州詞”中描寫的那座孤城一樣,銀城是一個春風不度之處,盡管一時騷動四起,但最終仍陷入永久的荒涼。這一形象在對歷史必然進步的觀點提出質疑的同時也對歷史進步力量的功用甚至其存在提出了質疑。

        在教條主義的歷史敘述中以往的人民起義總被看成是歷史進步力量,因為這種起義至少不時削弱了封建統(tǒng)治。李銳在《銀城故事》中描寫的一場下層起義卻與此相反。他筆下的起義領袖事事以《水滸》和《三國演義》中的英雄為楷模,其麾下的造反者不過是一些伺機作亂的社會渣滓而已。這些造反者在戰(zhàn)場上絲毫不能抵御現(xiàn)代化軍隊,在意識形態(tài)上只會向后看,根本無法想象出一種新的未來,可說是沒有什么革命性。在小說的結尾處一個幸存的起義領袖意識到革命黨的反清暴動指揮可能是自己的骨肉同胞,但為了給父兄報仇還是將其刺死。不同的夢想和相互殘殺使小說中的革命者和下層起義者無法凝聚成一種目標一致的歷史力量。相反,他們之間的互相干擾進一步加劇了未來的不穩(wěn)定性。

        《銀城故事》中被具體化的歷史最終成為小說人物在生活中各自采取的自由行動。這些人物不代表什么歷史發(fā)展趨勢,也不是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所強調的典型人物。相反,他們只是在具體環(huán)境,價值觀念和個性的限制下創(chuàng)造自己的故事。他們無疑都是歷史的參與者,但他們的歷史經歷及觀點卻大型徑庭。當不識字的牛屎客旺財從銀溪中撈出一些有字的竹片時他看到的是可以用來做竹架子的材料,不知道他撈起的是別人所謂的“歷史”(竹片上的字是取消反清暴動的暗號)。在李銳的筆下旺財看待世界的特定立場自有其合理性,而李銳在維護這種合理性的同時顯然對歷史采取了一種同情的態(tài)度,即一種從每個歷史參與者本身來觀察歷史的態(tài)度。

        旺財?shù)睦痈嬖V我們李銳的歷史主義立場使他拒絕給他筆下的小說人物任何超出其思想領域的知識或見解。《銀城故事》中的人物各有各的個人需要和夢想,代表的是個人在歷史中能夠發(fā)揮的作用。同時這些人物又受到他們無法任意改變的歷史條件的制約,因而他們的努力,包括他們的一時成功,往往對歷史產生不了什么深遠影響。在此銀城巡防營統(tǒng)領聶芹軒的例子就說明了個人力量對歷史的影響及其局限性。作為一個應被裁汰的老兵,聶芹軒十分清楚四面楚歌的大清帝國行將滅亡,同時也知道自己無法挽救這種頹勢,但他卻不愿輕易放棄自己鎮(zhèn)壓革命的責任。這使他一方面用老謀深算的手段擊敗那些經驗不足的革命者,另一方面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又具有十分強烈的荒唐感。銀城的革命領袖劉蘭亭在被迫取消暴動時也同樣感到自己的行為十分荒唐。這種共同的荒唐感表明這些人物意識到自己的舉措最終無法左右歷史的大局。

        《銀城故事》中的歷史還表現(xiàn)了人性的復雜性。這種復雜性使得小說中的人物在多種層面譜寫自己的故事,其中包括政治、經濟、意識形態(tài)、心理、生理等層面,而這些層面中的任何層面在特定情況下都可能發(fā)揮主導作用。決定銀城革命成敗的革命者歐陽朗云即是一例。歐陽朗云出身于越南的華僑富商家庭,促使他投身革命的不是痛苦的身世而是對滿族統(tǒng)治者的種族仇恨。他是一個狂熱的刺客,但卻缺乏制造炸彈的技能。他能硬下心腸去行刺,但卻不忍看見無辜百姓為了自己的舉動受刑喪生。他有勇氣向官府自首,但卻沒有勇氣承受凌遲酷刑,最終還是招供了起義的秘密。他盡管給自己布置了革命任務,但他的思想、氣質、技術技能、道德準則和心理狀況并不吻合,而這些成分之間的矛盾使得他的故事呈現(xiàn)出一種不定性,一種以人性為標志的不定性。李銳在《銀城故事》中尊重小說人物塑造自己的潛力,因此這部小說體現(xiàn)了歷史真實的具體性而不是其共同性。如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所說,歷史意識的真正目的在于“理解某種歷史現(xiàn)象的獨特性。歷史意識感興趣的不是個人,民族或國家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而是為什么這個人,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目前狀況得以生成,即這些具體現(xiàn)象的發(fā)生過程?!雹徇@一過程實質上是一種認知主體與歷史之間的對話,而在這種對話中認知主體允許歷史顯現(xiàn)那些不同于自己主觀假設的事實。換句話說,為了獲取真正的歷史知識,認知主體一方面應該允許歷史表現(xiàn)自己而另一方面還應該對自己的歷史假設提出疑問。這種對歷史具體性的強調在認識論方面自有其重要意義,此外它的意義還在于,將歷史看成研究對象而不是當前的借鑒,因此它實質上否定了過去與現(xiàn)在之間的相似之處。在我看來,這種歷史觀反映了當代中國社會的急速變化。在這種急速變化的過程中歷史和革命沒有被忘卻,但它們正在逐步喪失與目前社會的關聯(lián),而《舊址》與《銀城故事》之間的區(qū)別則體現(xiàn)了這種歷史變化。

        ① 黃子平:《革命歷史小說:時間與敘事》,《存者的文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229-45頁。

        ② 安東尼奧·葛蘭西:《獄中筆記》第2卷,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153頁。

        ③ 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馮克利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頁。

        ④ 李銳:《我對現(xiàn)代漢語的理解》,《當代作家評論》,1998年第3期。

        ⑤ 翟永明:《神圣光環(huán)下的魅影—論李銳小說中的“革命”》,《文藝評論》2008年第1期。

        ⑥ 恩格斯:《卡爾·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紐約國際出版社1986年版,第376頁。

        ⑦ 李銳:《銀城故事》,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08頁。

        ⑧ 王德威:《歷史的憂郁小說的內爆》,《讀書》,2004年第4期。

        ⑨ 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歷史意識問題》,《再論解釋性社會科學》,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95頁。

        (責任編輯:莊園)

        老熟女老女人国产老太|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乐下载| 狠狠色欧美亚洲综合色黑a| av在线播放一区二区免费| 欧美性猛交xxx嘿人猛交|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精品国产色哟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观看天堂色| 亚洲色欲Aⅴ无码一区二区|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色| 久久精品熟女亚洲av麻| 日产无人区一线二线三线乱码蘑菇| 国产精品视频yuojizz| 久久麻豆精亚洲av品国产蜜臀|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播下| 亚洲欧美精品suv|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网址2022|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调教| 成年人观看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激情电影综合在线看 | 亚洲色欲色欲大片WWW无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 亚洲欧美牲交| 999久久久精品国产消防器材| 99精品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在线| 国产91色综合久久免费|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综|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乱片子| 中文字幕精品乱码一区| 尹人香蕉久久99天天拍| 日本阿v网站在线观看中文 | 久久红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无码av无码专区| 国产福利片无码区在线观看 | 小sao货水好多真紧h无码视频| 久久国产精彩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av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劲爆∧v内射-百度| 成人做爰高潮尖叫声免费观看| 无码AⅤ最新av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