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樹紅
說話能力是認知能力和觀察思維想象力等多項能力的綜合體驗。它既是低年級學生語言訓練的重點,又是難點。葉圣陶先生說:“兒童時期如果不進行說話的訓練,真是遺棄了一個最寶貴的鎖鑰。若講弊病,充其量將使學校里種種的教科書與教育全然無效,終身不會有完整的思想和濃厚的感情?!庇纱丝梢?,要提高學生說話的能力,小學語文教學必須加強口語訓練,讓他們從小就養(yǎng)成準確、簡潔、應對敏捷的說話能力,以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1.讀中練說,以讀促說。
閱讀教材是學生說話能力訓練的階梯,讀得多,吸收得多,記憶倉庫里就儲存得多,指導學生說話,必須以閱讀為基礎,以讀學說,以讀練說,使學生的口頭語言更規(guī)范,更富有感情色彩。在閱讀教學中,訓練學生朗讀除了要讀準字音、讀準句讀、讀出語調、讀出感情,還有有意識地讓學生復讀、復述、背誦、表演。如一些故事性較強,語言生動有趣的課文,經(jīng)常布置讓學生把故事講給家長或鄰居聽的任務,從而實現(xiàn)模仿說話向獨立說話的過渡。
2.創(chuàng)設情境,在師生互動中培養(yǎng)說話能力。
在課堂上,有的學生膽小、靦腆、緊張,不善于表達。如何讓學生輕松愉快地進行口語交際呢?我認為依據(jù)教材,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忘卻課堂,忘卻教師,無拘無束地自由交際、自由表達是說話訓練的一條重要途徑。比如:在學習《狐貍和烏鴉》一課時,我首先是以配樂范讀,在音樂聲中,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使學生在情感上得到初步感受,其次讓學生自由朗讀,可以同桌互讀,也可以小組分角色朗讀,將學生引入到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中。最后,老師扮演記者去采訪“小烏鴉”、“小狐貍”,去詢問烏鴉為什么把好不容易覓來的肉輕易地丟了?去問狐貍為什么能夠騙到烏鴉嘴里的那片肉?學生躍躍欲試,各抒己見,就連平時默默無言的學生也主動站起來回答問題,這樣的形式既生動又活潑,使學生感到新奇有趣,樂于發(fā)言。
3.誘發(fā)興趣,使學生想說。
一個學生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時,會身心愉悅地投入進去,不再覺得學習是一種沉重的負擔。一個人只有在心情愉悅、情感激動的時候,“話匣子”才能打開。為此,我經(jīng)常運用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訓練辦法,來開啟學生之口。
剛入學的兒童有一定的口語基礎,而且思維活躍,好奇心和表現(xiàn)欲望都較強,渴望相互了解,為此我選擇以介紹自己生活為主的話題“我說我”。我問學生:“你叫什么名字?幾歲了?在哪個學校上學?你的班主任是誰?”學生回答后,引導他們把多余的字去掉,連貫成一段話進行說話練習。在此基礎上布置作業(yè),提出一些問題,如“你家?guī)卓谌??爸爸、媽媽叫什么名字?在哪兒上班?你在家里會做些什么?”學生回答這些問題的興趣很濃,他們不僅能積極完成作業(yè),還能在課堂上有條理地說成一段話給大家聽。
針對低年級學生對生動形象的畫面特別感興趣的特點,教師可以從課本和課外書中找一些形象性、趣味性強的圖畫,一邊引導觀察圖畫,一邊指導說話。還可以運用電教媒體,激發(fā)學生說的興趣。
小學生具有好奇、好動的特點,對藝術表演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教科書中故事性強的童話、寓言等體裁的文章,讓學生分角色表演課文內容,使他們有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從中體驗到成功的愉悅,從而保持旺盛的“表達欲望”。
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小學生的無意注意在學習活動中占主導地位。根據(jù)這一特點,教師可給學生講一些有趣益智的故事,以增強他們的有意注意。要求他們聽清內容,抓住重點,聽后用自己的話講給同學們聽。因為學生對故事特別感興趣,所以聽起來認真,講起來繪聲繪色、生動感人。
4.利用電教媒體。
4.1激發(fā)審美情趣
小學生對客觀世界具有審美情趣,容易激發(fā)說話動機。因此,我特別注重運用電教媒體創(chuàng)設讓學生感興趣的豐富多彩的情境,引導他們在感知情境中產生審美的情趣,進入審美活動中去,形成以“境”之“美”激發(fā)審美之情,又由審美之情激發(fā)描述情境之“美”的動機,進入以童心和童情去表現(xiàn)客觀情境美的語言活動中去。
有一次上課,我用多媒體組合出示了一只小白兔在長滿野花的草地上蹦蹦跳跳的畫面。全班學生一下子活躍起來,發(fā)出歡笑聲,表達對活潑可愛的小兔子的喜愛之情。我充滿感情地說:“?。∵@是一只多么美麗、多么可愛的兔子!你們喜歡嗎?”同學們興奮地說:“很美!”我接著說:“大家仔細看看,小兔子美在哪里?”于是,學生在我的指導下,從兔子的形態(tài)、毛色、五官、四肢和尾巴一一展開審美活動,用喜愛的感情和生動的語言把小兔子的外形描述出來。我在教學過程中既有句子的訓練,又有說好一段話的訓練,并引導學生在描述白兔的語言活動中,表達喜愛動物的感情,使學生在狀物素描中嘗到說話的樂趣,感到說話的“易”和“樂”,因而愛上說話。
4.2發(fā)展思維的能力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本質屬性的反映。通過思維,學生可以認識那些沒有接觸過的事物,也可以預見事物的發(fā)展變化過程??梢娝季S能力的發(fā)展是智力發(fā)展的核心,是學生獲得新知識,進行創(chuàng)新性學習和發(fā)展智力的重要途徑。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具有形象性,他們常常以一定的具體感性認識為基礎,展開“形象—抽象”的思維活動。
根據(jù)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在指導看圖說話《小兔搬南瓜》的第二幅圖時,思考:“小白兔看到車輪產生什么樣的想法?”學生很難把車輪和南瓜聯(lián)系起來說。于是我就利用CAI軟件在電視的屏幕上出現(xiàn)車輪和南瓜圖,問學生:“車輪和南瓜的形狀都是怎樣的?”學生一看電視屏幕就講出了答案,我又問:“你們平時看到的車輪會怎么樣?”學生一時想不出答案來,我馬上在電視屏幕上出現(xiàn)滾動的車輪,學生立刻說:“車輪會滾動?!蔽矣猪樦鴮W生的思路繼續(xù)問:“車輪是圓的,會滾動,那么南瓜也是圓的,會不會滾動呢?”學生異口同聲說:“也會滾動?!薄澳銈冋媛斆鳎托“淄玫南敕ㄒ粯??!蔽疫呎f邊出示滾動的南瓜。接著我請學生說說第二幅圖的內容。學生紛紛舉手,爭著發(fā)言。
學生借助具體語境進行了初步抽象:圓形的東西都會滾動。其思維已觸及屬種概念,這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是難能可貴的,必須加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