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萍
在清末維新派學者中,有“南康北劉”之說。南康,即指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的首領,廣東南海人康有為;北劉,是指被譽為“西北先覺”的著名維新派教育家劉古愚。
劉光蕡幼年喪親,家境清貧,白天賣大餅于市,夜間為人轉磨,食麥屑,過著艱苦生活。然而,少有大志的劉古愚酷愛讀書,好學不倦,他治經(jīng)精透、論史謹嚴,除通曉經(jīng)史之外,還通音韻、懂數(shù)理、知天文,是當時西北地區(qū)負有盛名的學者。
劉古愚從青少年時代起即對張載、馮從吾、李颙等關學先輩頗為敬仰,深受以“經(jīng)世致用”為宗的關學思想熏陶。他曾入府學,肄業(yè)于關中學院,32歲始為鄉(xiāng)試舉人,后因會試進士不中,絕意仕途。
劉古愚在應考期間,從省城到京城,親眼看到帝國主義列強入侵以后中國腐敗落后的現(xiàn)狀,也開始接觸到西方資本主義的近代文明,思想起了一定的變化。1860年,英、法聯(lián)軍侵略中國,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條約。18歲的劉古愚在應縣試期間,看到“榜示于避”的不平等條約,深為觸動,產(chǎn)生了喚醒民眾,救亡圖強的意念。中日甲午戰(zhàn)爭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事件以后,他更是痛切感到“中國非變法不能圖存”,學術改革主張和“教育救國”思想亦更加堅定。
劉古愚通過其門生陳濤、李岳瑞等與康有為、梁啟超等取得了聯(lián)系;《新學偽經(jīng)考》、《時務報》等鼓吹變法的書刊給他“救國圖存”的理想帶來了希望。于是,他倡議廢八股,習算數(shù),立新學,舉實業(yè),與全國維新變法運動相呼應,把自己的維新改革主張貫注于教育內容之中,積極投身于以倡導新學、實學為主的教育實踐活動。起初,他與長安舉人柏景偉等創(chuàng)辦“求友齋”學社,并先后在陜西涇干、味經(jīng)、崇實諸書院執(zhí)教和主持達30年之久。
1898年,變法維新失敗,劉古愚以“康梁新黨”被革去味經(jīng)書院山長和崇實書院院長職務。他退居陜西醴泉(今禮泉)九箆山下的“煙霞草堂”繼續(xù)講學。國勢日蹙,他過度憂憤,長期痛哭,一度使他雙目幾乎失明。就在目疾十分嚴重的情況下,他仍堅持講學,并且苦心思索,寫出了婦孺易學的啟蒙識字捷訣十余卷。鑒于他學識淵博,教學成效卓著,地方官吏曾先后以國子監(jiān)學正、經(jīng)濟特科、晉五品銜等舉薦,均被他拒絕。
1903年,甘肅總督崧錫侯聘請劉古愚赴甘肅講學,他欣然應邀,任甘肅大學堂總教習。其間,為普及民眾教育,開設地方學校、培養(yǎng)師資等提出了一系列具體建議;又主張積極發(fā)展西北畜牧,興辦毛紡、制革業(yè),以堵塞毛皮原料外流。他把全部心力用于甘肅的文化教育和經(jīng)濟開發(fā)事業(yè)上,因過度疲勞,于當年9月病逝于蘭州,享年61歲。
同一切改良主義者一樣,劉古愚認為教育是改革社會的根本,變法圖強必須從教育入手。他說:“今日中國之患,不在外人之富強,而在我國之貧弱?!倍鴩邑毴醯脑颉安辉谑咳瞬还の?,而在兵吏農(nóng)工商不知學。此五等人皆知學,即堯舜之盛治也,而何外患之足云?!闭J為要改變國家貧弱狀況,最好的辦法就是興學。他興辦教育的目的,是以提高整個社會的文化知識水平,改變全社會的風氣為主。從化民成俗、救國圖強的教育宗旨出發(fā),劉古愚提出了一系列創(chuàng)新見解和教育主張,并嘔心瀝血,身體力行。
他主張廣開民智,遍設鄉(xiāng)學,普及民眾教育。提出教育要以兵吏、農(nóng)、工、商為對象,不能把這些人擯棄于學校之外,主張“以大興鄉(xiāng)學為救國之本,以農(nóng)工兼教為興學之綱”,竭力倡導各鄉(xiāng)設學,實行“官師合一”,校長即司鄉(xiāng),既教書又授農(nóng),使兵吏農(nóng)工商各精其業(yè)。并且把各鄉(xiāng)是否設學作為考核官吏政績的主要內容。如有不設學及弟子不入學者則施以處罰。
劉古愚在書院執(zhí)教外,又會同地方官吏,在關中各地設立許多義倉,儲糧籌款,集資辦學,在咸陽、扶風、禮泉等地設義學多處;更可貴的是他節(jié)衣縮食,將自己微薄的一部分薪俸積累起來,“涓滴濟人,躬設義塾數(shù)百所”。
劉古愚自甲午戰(zhàn)爭后,特意注重研究西方學術思想,曾閱讀了許多介紹西歐國家及其文化科學的著作,發(fā)現(xiàn)西學皆歸實用,認為“空言無實用,為中國受病之因”,提出了“除虛文、修實學”的口號,得出了“學期實用,用在濟人,科學者所以擴生利之具也”的正確認識。在他主持的各書院,除開設四書五經(jīng)、《通志》、《通典》等必須課目外,還曾開了算學、天文、地理等課,并在“時務齋”、“勵學社”等學社中,組織學員和校外有志之士學習機械、電器、外國史等新學。為了擴大西學影響,解決購書不易的問題,他還在味經(jīng)書院門口設立“刊書處”和賣書處。特別值得稱道的是,當時為了倡興實業(yè),在崇實書院試辦了白蠟、蠶桑、軋花諸業(yè),并派遣優(yōu)秀學生赴上海等地學習機械制造技術,集資創(chuàng)辦機器織布局,以得教養(yǎng)兼施,相輔相成之效。在當時的條件下,有這樣新穎的教育思想和教學實踐活動,確是難能可貴的。
作為愛國教育家的劉古愚,他的教育救國理想在當時雖不可能實現(xiàn),但也為社會造就了眾多有用人才。他的弟子于右任、朱佛光、茹卓亭、李子逸、王授金、馮孝伯、楊西堂、張季鸞等,在我國的政治、文化、教育界中起過一定的作用。
劉古愚從事講學和社會教育30年如一日,他嚴于律己,生活簡樸,黎明即起,勤于教務,終日端坐讀書或批答諸生日記,以至深夜方休。他性格剛毅至誠,平易近人,鄉(xiāng)人求教,無不滿意而去;然權貴干犯,則嚴峻自持,是一位熱誠愛國,思想開明,品學并重,值得紀念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