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張玉亮
摘要: 文體學是運用現(xiàn)代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文體的學科。在60年代末以前,無論是文學文體學還是語言學文體學,采用的語言學理論主要是形式語言學理論,故稱為形式文體學。本文旨在分析促成形式文體學的兩大形式主義語言學理論及其對文體學發(fā)展的重要影響。
關鍵詞: 形式文體學索緒爾喬姆斯基形式主義語言學
一、引言
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在采用現(xiàn)代語言學的方法之后,文體分析擺脫了傳統(tǒng)印象直覺式分析的局限,逐漸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交叉學科。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的學生查理·巴利,借用索緒爾的結構主義語言學對傳統(tǒng)的修辭學進行反思,力圖將文體學作為語言學的一個分支建立起來,使文體分析更為科學化和系統(tǒng)化。形式文體學特指采用索緒爾的結構主義語言學、布魯姆菲爾德的描寫語言學、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等形式主義語言學理論來進行分析的文體學派,這是20世紀60年代末以前的文體分析主流。形式文體學的理論基礎為形式與內容的二元對立模式,用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轉換生成語法的分析方法來探討文體風格問題。形式主義語言學使用推理的方法構建抽象的語言系統(tǒng)的理論模式,然后對這個模式中的各個假設進行檢測,就成了形式主義的常用方法。形式主義認為語言是一個自足的結構系統(tǒng),是人腦的一種機制,探尋語言的共性。來自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與之密切關聯(lián)的形式主義語言學的兩分法語言觀,其理論基礎是二元論:內容與形式。研究者認為,一個具體的語言符號的文體價值,取決于它與別的語言符號的結構關系;同一語言符號由于與別的語言符號的結構關系不同,則可能獲得、失去、改變文體特色;文體風格的不同取決于形式上的差異,這是不可預見的。索緒爾的語言結構主義使得現(xiàn)代語言學對文學研究的影響不僅僅局限于文學語言范圍之內,而且?guī)砹擞嘘P整個文學的性質和組織的新理論——結構主義文學理論,以及隨后的后結構主義理論。
二、索緒爾的語言學理論
索緒爾的語言學理論思想形成于20世紀初葉,他從未用過“結構”一詞,他只說“系統(tǒng)”,“語言是一個系統(tǒng),只遵循其自身的秩序”。而“結構主義”一詞出現(xiàn)在后來的布拉格學派筆下,指的是從作為“系統(tǒng)”的語言概念衍生出來的所有方法。索緒爾將人類語言活動區(qū)分為語言和言語兩個層次。語言是指存在于人們頭腦中的詞匯系統(tǒng)和語法體系,它是語言活動的社會性;言語是指在具體日常語境下進行的個體語言活動。這兩個層次緊密相連而且互為前提:要言語為人所理解,并產生它的一切效果,必須有語言;但是要是語言能夠建立,也必須有言語。語言既是言語的工具,又是言語的產物,但是這一切并不妨礙它們是兩種絕對不同的東西。語言是每個人都具有的東西,同時對任何人又是共同的,存在于人的意志之外。通過區(qū)分語言和言語,索緒爾突出了語言的系統(tǒng)性,不僅明確了語言學研究的對象應該是具有同質的,存在于人們意志以外的語言,而且對文體學理論產生了絕對的改變,使得文體風格研究從單個作品轉向了以語言系統(tǒng)為對象,重點考察整個語言體系中所蘊藏的文體風格資源,將探索與分析語言體系所提供的種種文體表達手段及它們之間的關系視為研究的中心任務。對文學文體學研究來說,就是將研究重點從考察具體的、個別的作品風格特色逐漸轉向透過作品去發(fā)現(xiàn)文學的基本規(guī)律,描述文學系統(tǒng)整體。
索緒爾強調了能指和所指之間關系的任意性,符號與其所指稱的事物并無必然聯(lián)系。這樣的符號學理論對形式文體學研究有特殊的意義,它排除了所指事物對語言符號的作用,這就意味著以語言為其構成材料的文學作品可以跟它所指稱的具體社會現(xiàn)象與事物沒有直接關系,而只是涉及其語言形式和有關現(xiàn)象事物的概念。這一理論影響了法國理論家羅蘭·巴爾特的文學“代碼”研究。巴爾特認為,文學遠不是一種單純的,不受限制的對“客觀”的反映,它是我們用以加工世界,創(chuàng)造世界的一種“代碼”,是一種符號,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種具有“自我包含”性質的符號:一方面,它提供某種意義,具有能指功能,另一方面,它自身具有所指性,也就是說,文學并不指向它自身以外的世界而是指向自身?!拔膶W中的自由力量并不取決于他的作品的思想內容,而是取決于他對語言所作的改變”。
索緒爾指出,在語言狀態(tài)中,一切都是以關系為基礎的。語言各項要素間的關系和差別都是在兩個不同的范圍內展開的,每個范圍都會產生出一類價值,它們相當于我們的心理活動的兩種形式,都是語言的生命所不可缺少的。一方面,各個詞連接在一起,彼此結成了以語言的線條特性為基礎的關系,排除了同時發(fā)出兩個要素的可能性。這些要素一個挨著一個排列在言語的鏈條上,這種結合可以稱為句段關系。語言的存在和表達方式總是具有時間性的,人們不可能在同一個瞬間完成多個符號的語言傳達。無論是說話者還是聽話者,對于一個句段的傳達和理解,總是依水平方向依次運動完成的。一個要素在句段中只是由于它跟前一個或后一個,或前后兩個要素相對立才實現(xiàn)價值。另一方面,在話語之外,各個有某種共同點的詞會與人們的記憶力聯(lián)合起來,構成具有各種關系的集合。這種結合跟前一種完全不同,它們是屬于每個人的語言內部寶藏的一部分。我們稱為聯(lián)想關系。這種關系把不在現(xiàn)場的要素聯(lián)合成潛在的記憶系列。事實上,空間上的配合可以幫助聯(lián)想配合的建立,而聯(lián)想配合又是分析句段各部分所必需的。
索緒爾關于語言符號系統(tǒng)網絡關系的觀點也極大影響了文體分析的途徑和方法。他關于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區(qū)分的理論促成了雅各布遜對詩歌語言特征的系統(tǒng)描述,并據此提出了著名的論斷“在詩歌中,詩性功能把等價原則從選擇軸投射到了組合軸。對等被提到語言序列的構成手段這種地位?!边x擇軸相當于索緒爾的聯(lián)想組合,組合軸相當于句段組合。通常人們對詩歌特性的分析,往往注重指出詩的隱喻特點和容易引起人們聯(lián)想的那些成分,即詩歌詞匯中出現(xiàn)的某個成分和未出現(xiàn)的與之有關的成分之間的關系。索緒爾理論把這種關系稱為聯(lián)想組合。但雅各布遜把對等關系引向了橫組合,詩歌出現(xiàn)的成分組合成語言序列,在這個序列中同樣有大量的對等關系存在。詩歌的獨特之處在句子的組成規(guī)則中,本來只出現(xiàn)在聚合關系中的具有同樣語法功能、相似或相反的意義或相似語音的詞出現(xiàn)在同一個具體的句子中,由此形成了形式文體學的重要概念:并置。
三、喬姆斯基的語言學理論
語言學作為一門凸顯了方法論價值的社會科學在20世紀經歷了兩次革命,即從歷史比較語言學到結構主義語言學,又從結構主義語言學到轉換生成語法理論。1957年喬姆斯基發(fā)表《句法結構》,掀起了對結構主義和美國描寫主義語言學的革命。喬姆斯基在《句法結構》中討論了語言結構的三種模式,即有限狀態(tài)語法、短語結構語法、轉換生成語法。有限狀態(tài)語法是從左向右推進產生句子,表現(xiàn)為句子成分分析法;短語結構語法是從底到頂推進產生句子,表現(xiàn)為直接成分分析法。由于這兩種句法分析的局限性:只能描寫語言中現(xiàn)存的合乎語法的句子,不能解釋同義關系或者多義歧義關系;喬姆斯基提出了轉換生成語法,論證了語法的生成能力,把語法看成是能生成無限句子的有限規(guī)則系統(tǒng)。喬姆斯基以“核心句”為基礎(標準理論階段將表達不嚴謹?shù)摹昂诵木洹币徽f改成了“深層結構”),通過移位、刪略、添加等轉換規(guī)則描寫和分析不同句式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喬姆斯基區(qū)分了語言能力和語言行為,指出了語言能力是說某種語言的人對這種語言的規(guī)則的內在知識,而語言行為是指對語言的具體運用,語言行為依賴于語言能力。Chomsky的生成語法理論以其理性主義天賦論的語言觀,解釋充分性的理論目標和以邏輯推導為主要形式的演繹性的研究方法實現(xiàn)了它對美國描寫主義結構語言學的反叛與革命。但是在語言學研究的對象這一基本問題上,生成語法理論仍然承襲了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傳統(tǒng)。喬納森·卡勒在《結構主義詩學》中把喬姆斯基視為結構主義者,認為轉換生成語法的重要性在于它透徹地點明了語言學研究的本質:其任務不是描寫某一組素材,而是把對一種語言的全部了解建構起一種再現(xiàn)形式,從而對語言事實給予解釋。他還特別強調,運用語言學模式最恰當、最有效的方法,是把語言學作為一種明確無誤的方法論參照,而不是尋找各種比喻術語的來源。不僅如此,喬納森·卡勒還根據喬姆斯基的“語言能力”這一概念提出了“文學能力”的概念,即文學的“語法”,使讀者把語言序列轉換成文學結構和文學意義的文學知識。
歐曼在《生成語法和文學文體的概念》一文中提出了文體學的轉換模式。他認為深層結構是意義資源,轉換并不會改變深層結構的意義。文體是一種寫作方式;一個深層結構可以轉換成不同的表層結構,使得作者能夠采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相同的意思。兩個表層結構由相同意義的同一個深層結構派生出來,這兩個不同的表層結構就是文體的差異。歐曼在1964年運用早期轉換生成語法理論分析??思{和海明威的作品。他采用“逆反轉換效果”的方法,把??思{原作里一個長達兩頁的像迷宮式的句子作為研究典型,反轉成若干短小的基本句,這與Chomsky轉換生成語法論述的“核心句”相差無幾。這一反轉所消除的,不過是幾個構成并列、主從、比較、省略的規(guī)則??梢?,福克納的風格在于大量使用轉換規(guī)則,使得句子的密度大,復雜程度高;海明威則完全相反。歐曼認為,??思{喜歡使用添加轉換,海明威喜歡使用刪除轉換;轉換規(guī)則是表層結構發(fā)生文體差異,但是并不影響深層結構的意義;深層結構才是意義的源泉;同一深層結構通過不同轉換規(guī)則,產生了不同表層結構的表面差異,就形成了不同的文體風格差異。
四、結語
形式主義把語言看作是一個獨立的系統(tǒng),著眼于語法形式和句子的主題意義,因而忽視了它們的語用功能和交際語境。60年代出現(xiàn)的生成文體學受到了雅各布森的形式主義語言學和詩學分析方法的影響,主要展現(xiàn)詩人的語法與其底層潛在的語法規(guī)范之間的差異。這些語法規(guī)范被認為是建立在陳述性句子上的簡單核心句。因此,文本學家描述某個作家的文體時,著眼于作家從底層潛在的基礎結構做出了怎樣的特定轉換,把作家的句法當做特定選擇的結果?!岸摗钡奈捏w觀是建立在形式主義語言學理論基礎上的,其核心是內容與形式的二分對立模式。“二元論”者認為形式與內容是可分的,講話和講話的方式是兩碼事。“二元論”者認為我們能夠用“不同的方式說出同樣的內容”。文學文體學總是試圖用最前沿的語言學理論來武裝自己,以此使得文體學更加科學化系統(tǒng)化,然而語言學理論也不是固定不變的,當語言學理論站不住腳跟時,用它來武裝的文體理論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參考文獻:
[1]許力生.文體風格的現(xiàn)代透視[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2]羅蘭·巴爾特,著.李幼蒸,譯.寫作的零度[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3]劉壯.中國應用文源流研究[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
[4]索緒爾,著.高明凱,譯.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5]喬姆斯基,著.邢公畹,等譯.句法結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