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
“學語文,就是學做人”。這是我國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給我們留下的至理名言。
《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fā)展個性,培養(yǎng)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北M管我們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思想品德課,但是有一點不容置疑:教師既要教書,又要育人。
文以載道,是古已有之的明訓。從文章中學習知識是必須的,從文章中汲取精神食糧是必要的,小學的語文教學更是如此。小學生是一張白紙,涂抹得好,將成為一幅好的作品;稍有不慎,將毀掉他的未來。
唐代韓愈《師說》中講:“古人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眰鞑サ览?、教授課業(yè)和解答疑惑是教師的本分。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把語文教學和思想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達成“教書育人”的雙重目的,作為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任重而道遠。
就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來看,小學語文課文的德育滲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品語明道,見微知著: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總是蘊含在字詞句段中。在教學時,引導學生理解分析關鍵的字詞句段,仔細品味其中的思想感情,以達到學生明白事理、受到教育的目的。這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最基本方法。品語明道一般來說有三個步驟:一是感知語意,即理解語言文字的一般意思;二是聯(lián)系深思,既聯(lián)系作者的寫作背景,也聯(lián)系上下文,思考語言的含義;三是細品明理,就是仔細品味作者為什么這樣寫,弄清其中的道理。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等文章,就適合用此種方法。
第二,審美共鳴,入境悟情:引導學生進入作者描寫的情境,感受作者作品的思想感情,從而受到教育。對于一篇文章,作者是情動辭發(fā),讀者是披文入境,讀者與作者作品產(chǎn)生情感共鳴,教育就水到渠成了。教學山水田園類古詩或寫景的文章適合此類方法。
第三,填補留白,再造想象:引導學生借助作者的語言文字,想象并還原文字中的場景,感受作者作品的思想感情,受到教育。教學《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狼牙山五壯士》或《一夜的工作》等文章適合此種方法。
第四,代入角色,設身處地:讓學生和課文中的人物角色進行替換,替人物去說,替人物去做,深入體會作品的思想內涵,感悟人物角色的內心世界,達到受教的目的。例如,《去年的樹》、《賣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鴨》等文章的教學,此類方法很適合。
第五,架橋鋪路,層次分明:對于那些離學生實際生活距離較遠的文章,學生很難把握基本的思想內容。教師要在教材與學生之間架設橋梁或鋪平道路,讓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及其認識水平相溝通,針對教材特有的內涵和學生的思想實際,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學習《豐碑》、《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這類文章,用此種方法最適合。
第六,糾錯升華,相機滲透:學生理解課文時難免產(chǎn)生錯誤的認識或暴露出缺點,在學生的理解有偏差時,在是與非的判斷上,決不能模棱兩可,教師要積極引導、點撥學生,及時糾正校準,使學生的情感體驗得到啟迪,思想認識獲得升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教學《哈爾威船長》、《地震中的父與子》或《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等較有爭議性的文章時,教師一定要正面引導學生。
如,教學《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文時,文章后面有一道討論題:國王的做法對嗎?說說你的看法。當我提出這個問題時,學生紛紛舉起小手爭著回答。多數(shù)學生說對,因為國王想看看誰最誠實。國王發(fā)下的是煮熟的種子,它不會發(fā)芽、抽枝、開花。宋金手捧空花盆就是誠實的表現(xiàn)。個別學生反駁說國王告訴所有的孩子,要選種出最美麗的花的孩子當國王,可是宋金并沒有種出最美麗的花,國王選他不對。還有學生說宋金是傻的。花籽種下,精心照料一定會開花的?;ㄗ岩粋€月沒發(fā)芽,都沒想到有問題,還在等,他不傻嗎?即使不傻,也是笨的。我是國王就不會選他,這樣的人治理不好國家。學生的意見不統(tǒng)一,不過各有道理。教師如何平衡呢?我又問了如下問題:國王到底要那些領到花籽的孩子種出什么樣的花才算得上最美麗?宋金到底種沒種出最美麗的花?宋金的花和其他孩子的比哪個更美麗?你喜歡宋金嗎?為什么?那國王做的對嗎?學生深入讀文,在文中找到了答案:誠實是最美麗的花;宋金著急、心里難過極了、哭起來,證明他不傻也不笨;宋金的誠實之花,比其他孩子的花美。剩下的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學生在互動交流中體會到了文章的主旨,不但鍛煉了思維判斷力,而且提高了自己的表達傾聽能力,同時使學生受到深層次的教育,思想認識得到升華。
以上的幾種方法,可以視教學情況單獨使用,也可結合使用,有所側重。學生在理解課文解析課文時,自然而然地受到文章主旨的熏陶,潛移默化地得到思想的升華,當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時,自然引起質變。這時的教育也就達到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