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周易》“不易”思想與蘇軾的處世態(tài)度

        2012-04-29 18:27:14徐建芳
        理論與現(xiàn)代化 2012年6期
        關鍵詞:周易蘇軾

        摘 要:《周易》“不易”思想指出在宇宙紛繁復雜的變化后面有其永恒不變的規(guī)律存在?!吨芤住贰安灰住彼枷雽χ腥A民族最深遠的影響當在堅定意志的培養(yǎng)、獨立人格的塑造方面。受《周易》不易精神陶冶的蘇軾,無論在什么境況下,都能始終堅守獨立不移的處世原則。《周易》認為,只有具備堅定不易之操守的人,才能獲得亨通的結果;若不恒守其德,則將承受羞辱,甚至兇險。而要想使人們具備堅定不易之操守,一則應使其明辨事理、洞悉禍福轉化之道;一則應培養(yǎng)其遠大的志向?!吨芤住分小白円住迸c“不易”之間的辯證哲學思想可說是蘇軾曠達與執(zhí)著兼容的處世態(tài)度的重要哲學依據(jù)之一。

        關鍵詞:蘇軾;處世態(tài)度;《周易》;不易

        中圖分類號:B2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02(2012)06-0121-08

        《周易》在揭明“變易”乃宇宙萬物的本質屬性的同時強調,[1]在這些紛繁復雜的變化之中又有著不可變易的規(guī)律存在;變以不變?yōu)橹鬏S,不變以變來顯現(xiàn);兩者是一體兩面、不可分割的關系?!安灰住弊鳛椤吨芤住分信c“變易”相對的重要哲學原理,對蘇軾的處世態(tài)度同樣產(chǎn)生了深刻的啟示與影響。

        一、“不易”的含義

        關于《周易》中“不易”的含義,現(xiàn)代易學家蘇淵雷曾論述說:“‘不變之義有二:一謂‘除變之本身外,萬物無不變者……惟此變易之理,則亙古不變者也……其二,謂現(xiàn)象萬變而本質不變?!盵2]基本指出了“不易”的本質特性,但他沒有具體論述這種不變的本質究竟是什么。劉彬先生則對此作了比較詳細的闡發(fā):

        《易》之大義——不易, 首先是在宇宙論上講的, 是“變易”應含之義。宇宙之變易, 流動不居, 在這種至動中秩序又不亂, 可以說,“不易”首先指“至動不亂秩序義”……通行本《周易》卦序以《乾》卦開始, 按序而相變, 進入下一卦, 至《未濟》卦結束, 表示一個“變易”的完成, 但并不表示“變易”的結束?!缎蜇浴吩唬骸拔锊豢筛F也, 故受之以《未濟》?!睆亩D生《乾》卦, 按照卦序開始新一輪循環(huán)變化?!虼耍白円住钡男谐讨杏泻愠V刃?, 這種秩序的恒常性就是“不易”?!?/p>

        但“不易”還指示著更深刻的內(nèi)涵, 這種內(nèi)涵只有在價值論的層面才能得到充分豁顯。……

        從價值論的層面上,“不易”就是《乾鑿度》所指出的:“天在上, 地在下, 君南面, 臣北面, 父坐子伏, 此其不易也?!保ā肚彾取肪砩希┻@段話有兩層意思: 一是指出“君南面, 臣北面, 父坐子伏”之“不易”, 實際指人倫之常, 也即三綱六紀的恒常不變; 二是指出“天在上, 地在下”之“不易”, 也即天地之常?!断缔o》曰:“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 卑高以陳, 貴賤位矣; 動靜有常, 剛柔斷矣。”……所謂“天尊地卑”正表明了“天地”的道德價值意義, 而“天尊地卑”之不易, 正昭示了道德價值之天地有其不易之“常”……

        總之,“不易”是在宇宙論和價值論兩層面上講的, 而其更深刻的內(nèi)涵是在道德價值論方面。[3]

        劉彬先生認為“不易”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就宇宙論上講, 指宇宙秩序的恒常性。宇宙萬物在變動不居中有不亂的秩序存在。《周易》六十四卦的循環(huán)變化就是對“變易”之中有“不易”這一宇宙規(guī)律的模擬。二是就價值論上講, “不易”主要指倫理道德秩序的恒常不變。既然宇宙有其恒常不變的秩序,那么作為宇宙一部分的人類社會也應有其不易的大經(jīng)大法,即恒常不變的倫理道德?!安灰住备羁痰膬?nèi)涵正在道德價值論方面。

        對人類社會中所應遵循的這種不易原則,蘇軾深深服膺。無論在其易學著作,還是文章中都曾表達過對這一觀念的認同,如其《東坡易傳》釋歸妹卦初九、九二爻辭曰:

        “歸妹”以陰為君,在“兌”則六三是也,而初與二,其娣也;……權之在君也,則君雖不才,而娣常為之用;……六三不中而居非其位,跛、眇者也。其所以能履且視者,以初與二屈而為之娣也。二者各致其能于六三,故初九曰:“歸妹以娣,跛能履,征吉?!绷唬骸绊鹉芤?,利幽人之貞?!币延心苈哪芤曋?,不以自行而安為娣?使跛者得之以征、眇者得之能視,何哉?豈非上下之常分有不可易者邪?[4]

        歸妹卦卦象是兌下震上,下卦兌卦只有六三一爻為陰爻,為下卦之君,初與二為其“娣”。六三既不居中位又居非其位,是“跛、眇者”;它之所以“能履且視”,原因在于它是君,君擁有權力,因此君雖然沒有才能,但娣也必須為它所用。初、二爻只能各屈己而致其能于它。初、二兩爻之所以有能履能視之才,不自用而安心為六三所用,是因為它們恪守著不可改易的倫理常分。又如其《鮮于侁可太常少卿》曰:“國之典常,君臣之名分,上下守之,有死不易,則國安而民服?!鄙舷氯舳寄苤了啦灰椎劂∈貒业姆ǖ涑V啤⒕嫉拿致氊?,則國家安泰、人民順服?!端抉R溫公行狀》曰:“有百年不變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薄案复茸有⑿钟训芄А钡葌惱淼赖率侨巳怂鶓钍氐那Ч挪灰追▌t??梢?,在蘇軾看來,為了國家社會的安泰穩(wěn)定,恒常不易的倫理道德是必不可少的。

        二、立不易方 致命遂志

        《周易》不易原則對中華民族最深遠的影響當在堅定意志的培養(yǎng)、獨立人格的塑造方面。這方面的意識在《周易》中多有表述。如《乾·文言》曰:“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币馑际?,初九爻辭說“潛伏之龍,暫不施展才用”,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這是比喻有龍一樣品德而隱居的人。他不因世俗而改變節(jié)操,不急于成就功名,隱退世外而不感到煩悶,不被世人稱許亦無煩悶。所樂之事就去做,所憂之事就不去做,具有堅定不可動搖的意志,這就是潛伏的龍?!笨追f達疏曰:“‘不易乎世者,不移易其心在于世俗,雖逢險難,不易本志也……‘確乎其不可拔者,身雖逐物推移,隱潛避世,心志守道,確乎堅實其不可拔,此是‘潛龍之義也?!盵5]《乾·文言》對初九爻的闡釋強調的中心是:當人處在不能動、不宜動的險難中時,不可為時勢所易而隨波逐流;只應守持正道,堅定不拔,潛隱避世。這一觀念在《大過·象》中也表達過:“澤滅木,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遁世無悶?!笨追f達疏曰:“明君子于衰難之時,卓爾獨立,不有畏懼,隱遁于世而無憂悶,欲有遁難之心,其操不改?!盵5](126)余敦康先生闡發(fā)曰:“生活于大過的危機深重的時代,為了撥亂反正,力挽狂瀾,需要有大過人之才,特別是需要有大過人之非凡的精神氣魄。君子觀此卦象,應當樹立確乎其不可拔的人格精神和主體意識,面對著前進道路上的艱難險阻,毫不畏懼,即令自己的行為主張被世人反對,受到排斥打擊,也不感到苦悶煩躁,逃避人世,做到‘獨立不懼,遁世無悶?!盵6]

        《周易》中最明確地表述這一主張的是《恒·象》:“雷風,恒。君子以立不易方?!薄吨芤兹狻逢U釋曰:“君子學習恒卦,知道雷風雖變,必有不變的道理,自己做事便要立不易方。世間的事物雖然酬酢萬變,妙用無方,而君子做人做事則要有所樹立,有卓然不可移易之方?!盵7]《周易》對君子“立不易方”的最高要求是:在生命與志向發(fā)生尖銳沖突時,即使舍棄生命也應努力去實現(xiàn)崇高的志向,所謂“澤無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困·象》)孔穎達疏曰:“‘君子以致命遂志者,君子之人,守道而死,雖遭困厄之世,期于致命喪身,必當遂其高志,不屈撓而移改也,故曰‘致命遂志也。”[5](195)《周易全解》曰:“當生命與信仰不能兼得的時候,要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不可茍且偷生,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可做‘致命遂志的注腳?!盵7](369)《周易》中所表達的這種“立不易方”、“致命遂志”等觀念對中華民族堅定不易、威武不屈、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精神的培養(yǎng)起了極大的引導作用,可說是華夏民族每一位志士仁人安身立命的重要指針,是中華民族得以綿延幾千年而不絕的主要精神支柱之一。

        自小研讀《周易》的蘇軾不可能不受這一不易精神的浸潤陶冶。蘇軾之所以最為古今士人所景仰,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應歸功于他那獨立不懼、堅定不易的大無畏人格。蘇軾從少年時期就已開始自覺地培養(yǎng)自己堅貞不易的品性了。如他十二歲時寫的《天石硯銘》曰:“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贝算戨m是為天石硯而作,其實可說是蘇軾自我人格期許的寫照。這種堅定不易的品性蘇軾持守終生。如熙寧六年(1073)蘇軾在杭州通守任上寫的《次韻答章傳道見贈》曰:

        ……鶢鶋非所養(yǎng),俯仰眩金奏。髑髏有余樂,不博南面后。嗟我昔少年,守道貧非疚。自從出求仕,役物恐見囿。馬融既依梁,班固亦事竇。效顰豈不欲,頑質謝鐫鏤。仄聞長者言,婞直非養(yǎng)壽。唾面慎勿拭,出胯當俯就。居然成懶廢,敢復齒豪右。

        一二句源自《莊子·至樂》:“昔者海鳥止于魯郊,魯侯御而觴之于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yǎng)養(yǎng)鳥也,非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也。”[8]莊子此寓言本在強調一切設施均應順適萬物各自的本性。蘇軾借此典說明,若與自己秉性不合,即使再隆盛的供養(yǎng)也不能使自己動心。三四句也源自《莊子·至樂》:“莊子之楚,見空髑髏……髑髏曰:‘死,無君于上,無臣于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莊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復生子形,為子骨肉肌膚,反子父母妻子閭里知識,子欲之乎?髑髏深髕蹙頞曰:‘吾安能棄南面王樂而復為人間之勞乎?”莊子本意在借“髑髏”這一寓言寫人生的種種累患。蘇軾用此典則意在說明,只要是自己心之所好,即使在他人看來最可悲之事,自己也甘之如飴。蘇軾自小就養(yǎng)成了安貧樂道的堅定意志。因此,盡管前人中也有屈己依附權貴的先例,長者們也曾警告他耿直不利于養(yǎng)壽;但蘇軾還是堅決而委婉地謝絕了朋友們善意的勸告,依然要保持自己的本性,不愿隨俗俯仰?!稙跖_詩案》說:“所引梁冀、竇憲并是漢時人,因時君不明,驟躋顯位,驕暴竊威福用事。而馬融、班固二人皆儒者,并依托之。軾詆毀當時執(zhí)政大臣,我不能效班固、馬融茍容依附也。”[9]說蘇軾意在詆毀執(zhí)政大臣則未必有,但說他不能效班固、馬融茍容依附則深得蘇軾本心!元豐二年(1079)蘇軾被關在獄中時寫道:

        今日南風來,吹亂庭前竹。低昂中音會,甲刃紛相觸。蕭然風雪意,可折不可辱。風霽竹已回,猗猗散青玉。(《御史臺榆槐竹柏四首》之三《竹》)

        從詩中可以明顯體會到,盡管蘇軾被關在獄中生死未卜,但他的心情并不十分沮喪、消沉,甚至可以說比較閑適恬靜;否則他耳中聽到的決不會是“低昂中音會”的竹聲,眼中看到的決不會是亭亭猗猗的“青玉”。身處獄中何以還有如此閑情逸致呢?因為蘇軾堅信,風雪可摧折竹子,但決不能使竹子屈服;風過雪霽,竹子依然會散發(fā)出勃勃生機。言外之意,自己盡管被政敵們誣陷下獄,但寧可冤屈致死也決不會向小人們低首屈服、改志變節(jié);時移世易,自己必將像“猗猗散青玉”的竹子那樣重現(xiàn)生命的光彩。被貶黃州時蘇軾在《初秋寄子由》中說:“百川日夜逝,物我相隨去。惟有宿昔心,依然守故處?!秉S州之貶結束后,重新被起用時蘇軾又寫道:“仕路崎嶇,群言摧沮。雖死生不變乎己,況用舍豈累其懷?!保ā兜侵葜x宣召赴闕表》)晚年被貶到生存條件極其惡劣的海南時,蘇軾依然超然自得,不改其度。如其《與侄孫元老四首》之一曰:

        ……海南連歲不熟,飲食百物艱難,及泉、廣海舶絕不至,藥物醬酢等皆無,厄窮至此,委命而已。老人與過子相對,如兩苦行僧耳。然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

        以六十多歲的高齡,被貶到“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然亦未易悉數(shù),大率皆無”的海南,[10]若是一般人恐怕早已精神崩潰,但蘇軾卻能處之泰然、居之甚安,關鍵在于蘇軾內(nèi)心有堅定不移的持守原則。所謂“君子之度一也,時自二耳?!保ā峨h公堂記》)建中靖國元年(1101)蘇軾由海南北歸途中在《次韻江晦叔二首》之二中寫道:

        鐘鼓江南岸,歸來夢自驚。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

        對蘇軾的被貶歸來,江南士民們莫不振奮歡騰,所過之處都給予了熱烈的歡迎與接待。蘇軾對自己的歸來總感覺仿佛在夢中一般驚魂未定。世間萬事就像天上的浮云那樣不停變幻,但蘇軾的心卻像天空中那一輪孤獨的月亮一樣依然皎潔明亮,絲毫沒有改變。這可說是蘇軾對自己一生出處進退、立身大節(jié)的最后評定。綜上可見,不易精神已經(jīng)內(nèi)化成蘇軾的生命本性之一,無論在什么境況下,蘇軾都能始終堅守獨立不移的處世原則。

        三、不易原則對人生的意義

        既然《周易》哲學與蘇軾均如此重視不易原則,那么,不易原則對現(xiàn)實人生究竟具有什么樣的實際意義呢?

        首先,《周易》認為只有恒久不變、不改其操才能獲得亨通、無咎的結果。如恒卦卦辭曰:“恒:亨,無咎,利貞。利有攸往。”①《恒·彖》曰:

        恒,久也?!恪昂?,無咎,利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袄胸?,終則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恒卦卦辭是說守恒不但可致亨通,而且沒有咎害,利于守正,利于有所前往。彖辭指出,“恒亨無咎利貞”的原因是恒久保持其道。天地的運行規(guī)律就是恒久不停止。參照天地、日月、四時的運行規(guī)律,圣人也只有永久保持其美好的道德,天下才能遵從其教化而形成美俗。可見,恒久之道是天地萬物成就自己的根本規(guī)律。又如《需·初九》曰:“需于郊,利用恒,無咎。”《周易全解》曰:“初九處于郊,最為要緊的是能需,即耐心等待,堅持恒久不變。若能如此,便可無咎?!煤?,無咎,關鍵的問題做到恒久不變,即永不犯難而行?!盵7]孔穎達疏困卦卦辭也表達了這一思想:

        “困”者,窮厄委頓之名,道窮力竭,不能自濟,故名為“困”。亨者,卦德也。小人遭困,則“窮斯濫矣”。君子遇之,則不改其操。君子處困而不失,其自通之道,故曰“困,亨”也。[5](194)

        困卦象征處于窮厄委頓、道窮力竭、不能自濟之時,但卦辭卻說“亨”,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周易》認為,君子遭遇困境時,只要不改其操,處困而不失美德,就能促使困境向亨通轉化。這就是困卦卦辭之所以稱“亨”的原因。

        其次,《周易》認為若不恒守其德,則將承受羞辱,甚至兇險,并將為天下人所不容。如《恒·九三》說:“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貞吝。”《恒·九三·象》曰:“‘不恒其德,無所容也?!蓖蹂鲎⒃唬骸暗滦袩o恒,自相違錯,不可致詰,故‘或承之羞也。施德于斯,物莫之納,鄙賤甚矣,故曰‘貞吝也?!盵5](145)孔穎達疏曰:“‘無所容者,謂不恒之人,所往之處,皆不納之?!盵5](145)孔子極其認同這一觀念:“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yī)?!鄙品颍 缓闫涞?,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盵11]益卦對無恒的嚴重后果作了更進一步的強調,《益·上九》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兇?!笔钦f,上九爻,不僅沒有人增益它,而且還有人攻擊它。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是上九爻居益卦之極,陽剛亢盛,居心不能常安其位,惟貪得無厭,求益不已,立心勿恒,故有兇。王弼注曰:“處益之極,過盈者也。求益無已,心無恒者也。無厭之求,人弗與也……人道惡盈,怨者非一,故曰‘或擊之也?!盵5](179)孔穎達疏曰:“無恒之人,必兇咎之所集,故曰‘立心勿恒,兇?!盵5](179)

        蘇軾也深刻認識到堅定不易之操于人生的至關重要性。一方面,蘇軾認為,信道不回、臨事有守的德操是士人擔當大任的先決條件。我們從其文中即可看出這一主張。如其《謝制科啟二首》之一:“……臨之以患難而能不變,邀之以寵利而能不回。既已得其行己之大方,然后責其當世之要用?!薄妒鍖O通不能致二生》:“大臣以道事君,不可則止,然后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若與時上下隨人俯仰,雖或適用于一時,何足謂之大臣為社稷之衛(wèi)哉!”《謝卿材可直秘閣福建轉運使》:“敕具官謝卿材。先王設官制祿,非特以勸功興事也。將以觀士之所守而進退之,惟愛身者為能愛民,惟知義者為能知利。以爾臨事有守,信道不回……力行古人之事,庶幾循吏之風。釋此大邦,付之一路?!钡鹊?。由此可見,在蘇軾看來,擔當重任的首要前提就是具備堅定不易的操守。

        因為蘇軾認識到,若有不易氣節(jié),即使才能不足,也足以擔當重任;若無不易氣節(jié),而才能有余,反而易于敗事。這一認識集中體現(xiàn)在《霍光論》中:

        夫欲有所立于天下,擊搏進取以求非常之功者,則必有卓然可見之才,而后可以有望于其成。至于捍社稷、托幼子,此其難者不在乎才,而在乎節(jié),不在乎節(jié),而在乎氣。天下固有能辦其事者矣,然才高而位重,則有僥幸之心,以一時之功,而易萬世之患,故曰“不在乎才,而在乎節(jié)”。古之人有失之者,司馬仲達是也。天下亦有忠義之士,可托以死生之間,而不忍負者矣。然狷介廉潔,不為不義,則輕死而無謀,能殺其身,而不能全其國,故曰“不在乎節(jié),而在乎氣”。古之人有失之者,晉荀息是也。夫霍光者,才不足而節(jié)氣有余,此武帝之所為取也。

        魏晉之際的司馬懿盡管有才,但無“節(jié)”,最終篡奪了曹魏政權。春秋時的晉國大夫荀息雖有“節(jié)”,但無通權達變的恢宏氣度,結果只能以身殉職。霍光盡管“才不足”,但“節(jié)氣有余”,因而被漢武帝委以托孤重任,并最終圓滿完成了這一遺命??梢?,忠貞不移的節(jié)操、能屈能伸的氣度的確是承當大任的更根本要素。

        另一方面,蘇軾認為,只有有常守的人才能及時把握住時機、成就大業(yè)。如他說:“夫無守于中者,不有所畏則有所忽也。忽者,常失于太早;畏者,常失于太后;既失之又懲而矯之,則終身未嘗及事之會矣。知幾者不然,其介也如石之堅,上交不諂,無所畏也;下交不瀆,無所忽也。上無畏下無忽,事至則發(fā)而已矣?!盵4](139)中心無守之人,不是有所畏懼,就是有所忽略。疏忽者,常失于太輕率,時機未到就行動;畏懼者,常失于太謹慎,時機過后才行動;懲前毖后,又往往矯枉過正;因此,心中無守之人終身都不能把握住事情發(fā)展的良機。“知幾者”則不這樣,他們耿介如石,與上級交往不諂媚,無所畏懼;與下級交往不褻瀆,無所輕忽。上無畏懼下無忽略,成就事功的時機一出現(xiàn)就能立即抓住,無往而不成功。關于不易之操與成就功業(yè)之間的關系,蘇軾在《賜太師文彥博乞致仕不許斷來章批答》一文中作了更明確的表述:“君子安身崇德,如山岳之鎮(zhèn);開物成務,如江河之流?!耸夭灰浦荆猿煽纱笾?。”君子安身崇德,應像山岳一樣堅定不移;開達物理、成就事功應如江河流水一樣永不停息。只有堅守“不移之志”,才可成就“可大之功”。綜上所述,可見堅定不移之志對于人生禍福、事功成敗具有多么重要的意義!

        四、持守“不易”的前提

        盡管堅定不移之志對人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但現(xiàn)實中人們卻往往容易受各種利害的蠱惑而改志變節(jié);那么,如何才能使人們持守不易之操呢?

        首先,應使人們明辨事理、洞悉禍福轉化之道。正如王弼注《豫·六二》“介于石,不終日,貞吉”所說:“明禍福之所生,故不茍說;辨必然之理,故不改其操介如石焉。”[5](86)明悉禍福產(chǎn)生的原由,就不會做茍合取悅之事;辨清事物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就能不改其操、耿介如石。又如蘇軾釋《系辭下》“無有師保,如臨父母”說:“去父母、遠師保,而不敢忘畏者,知內(nèi)外之懼,明憂患之故也。”[4](142)正因深知內(nèi)外均應戒慎恐懼,明了導致憂患的原故,所以即使遠離父母、師長,也不敢忘卻敬畏之心。這種洞見蘇軾在詩文中也多有表述。如其《與千之侄》曰:

        獨立不懼者,惟司馬君實與叔兄弟耳。萬事委命,直道而行,縱以此竄逐,所獲多矣。

        正因蘇軾洞悟到人生萬事的成敗得失應委之于命,人所應做的只是直道而行,即使因此而被貶竄放逐,也將得到許多意外的收獲這一人生規(guī)律,所以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他都能始終保持獨立不懼的精神。又如其《與子明九首》之三曰:

        忠義古今所難,得虛名而受實禍,然人生得喪皆前定,斷置已久矣,終不以此屈。

        正因蘇軾早已透悟“人生得喪皆前定”這一規(guī)律,所以盡管他十分清楚恪守忠義之節(jié)是古今士人都難以做到的,且是一件得虛名而受實禍的事;但他始終沒因擔憂“受實禍”而屈撓自己的忠義之志。又如其《跋司馬溫公布衾銘后》曰:

        士之得道者,視死生禍福,如寒暑晝夜,不知所擇,而況膏粱脫粟文繡布褐之間哉!如是者,天地不能使之壽夭,人主不能使之貴賤,不得道而能若是乎?

        徹悟宇宙規(guī)律的人(即“得道者”)把人生的死生禍福、富貴貧賤看得像寒暑晝夜的交替運行一樣為必然現(xiàn)象,根本不會有意去趨避俯仰。這樣的人,“天地不能使之壽夭,人主不能使之貴賤”,因為他們有自己內(nèi)在堅定不移的價值標準。不得道的人能達到這種修養(yǎng)境界嗎?他如其《送俞節(jié)推》曰:“異時多良士,末路喪初心。我生不有命,其肯枉尺尋?!钡鹊龋急磉_了這一人生識見。

        其次,欲持守堅定不易的品性,還需培養(yǎng)堅定、遠大的志向;只有具備堅定、高遠之志的人,才能不為眼前利害所撓而隨時變易。我們從下面材料中即可推出這一觀點。如《東坡易傳》說:

        凡養(yǎng)生之資,其資厚者其氣強,其資約者其氣微;……圣賢則不然,以志一氣,清明在躬,志氣如神;雖祿之以天下,窮至于匹夫,無所損益也。[4](123)

        普通人內(nèi)心沒有堅定的志操,因此外在的氣勢就隨著資財?shù)暮癖《淖儯皇ベt則不然,他們內(nèi)心有堅定的志操,因此,無論面對什么樣的境況,他們都能始終如一。這一觀點在蘇軾《留侯論》中也有所表露:

        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jié)。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豪杰之士”、“大勇者”之所以能夠做到“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關鍵在于“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因有宏大、高遠的志向,所以外在的一切紛擾均不足以動搖其心志。這應是蘇軾自己的切身體驗?!端问贰吩谠u價蘇軾時就明確指出了這一點:“(蘇軾)器識之閎偉,議論之卓犖,文章之雄雋,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為之主,而以邁往之氣輔之?!劣诘溁贾畞恚?jié)義足以固其有守,皆志與氣所為也?!盵12]蘇軾在禍患來臨之際之所以能堅守其節(jié)操、道義,關鍵在于他有“特立之志”、“邁往之氣”。

        五、“變易”與“不易”

        筆者在《〈周易〉“變易”思想與蘇軾的處世哲學》一文中曾說“變易”是蘇軾處世態(tài)度的一個重要哲學依據(jù),本文又說“不易”也是蘇軾處世態(tài)度的一個重要原則,那么,蘇軾是怎樣妥善處理好這兩個看似矛盾對立的處世原則的呢?

        關于“變易”與“不易”之間的辯證關系,蘇軾曾做過深入思考,并在其易學著作及文集中多有論述。如其《東坡易傳》說:“卦者至錯也,爻者至變也;至錯之中有循理焉,至變之中有常守焉,不可亂也。”[4](127)在卦爻的錯雜變化中有一定的規(guī)律、常法可循,即變易中有不易,這是不可錯亂的。蘇軾還曾用“二”與“一”的關系來論述這種辯證關系,如他說:

        易將明乎一,未有不用變化晦明寒暑往來屈信者也;此皆二也,而以明一者,惟通二為一,然后其一可必。[4](138)

        《周易》為了彰明不易原則,必須通過變化晦明寒暑往來屈信等對立面的變化來顯示;只有借助這些對立面的變化才能彰顯內(nèi)在的不易之道,只有洞悉“二”實通為“一”的道理,才能明白不易之道的必然性。又說:

        夫剛柔相推而變化生,變化生而吉兇之理無定。不知變化而一之,以為無定而兩之,此二者皆過也。天下之理未嘗不一,而一不可執(zhí);知其未嘗不一而莫之執(zhí),則幾矣。是以圣人既明吉兇悔吝之象,又明剛柔變化本出于一而相摩相蕩至于無窮之理。

        ……圣人以進退觀變化,以晝夜觀剛柔,二觀立,無往而不一也。[4](122)

        宇宙間的陰陽剛柔兩種力量相互推移而產(chǎn)生變化,隨著變化而生的吉兇禍福也就不會固定不變。不知道變化是必然的而把一切視為一成不變,或認為沒有不變的而把一切都看作變化的,這兩種認識都有失偏頗。天下之理未嘗不可貫通為一,但又不可執(zhí)著于一;明白了這層道理,就接近于道了。圣人通過對進退、晝夜交替變化的觀察發(fā)現(xiàn),所有的變化都可通貫為一,變與不變其實是二而一、一而二的關系。其《終始惟一時乃日新》一文對這種辯證關系作了更詳盡的闡發(fā):

        《易》曰:“天下之動,正夫一者也。”夫動者,不安者也。夫惟不安,故求安者而托焉。惟一者為能安。天地惟能一,故萬物資生焉。日月惟能一,故天下資明焉。天一于覆,地一于載,日月一于照,圣人一于仁,非有二事也。晝夜之代謝,寒暑之往來,風雨之作止,未嘗一日不變也。變而不失其常,晦而不失其明,殺而不害其生,豈非所謂一者常存而不變故耶!圣人亦然,以一為內(nèi),以變?yōu)橥狻;蛟唬菏ト斯潭嘧円矚e?不知其一也,惟能一故能變。

        《周易全解》曰:“天下之動,紛紛籍籍,萬千不齊,然而常有一個規(guī)律在里面,順應規(guī)律則吉,拂逆規(guī)律則兇,故曰‘貞夫一?!盵7](512)此“一”即指不變的規(guī)律。盡管晝夜代謝、寒暑往來、風雨作止未嘗一日不變,但變而不失其常,其中有常存不變的規(guī)律在!正因天地、日月等都有持守不變的“一”,所以才使萬物得以生長,天下得到光明。效法自然之道的圣人也一樣,“以一為內(nèi),以變?yōu)橥狻?,?nèi)在的志節(jié)守一不變,外在的處世方式則隨時變動;正因其能守一,所以也能多變。

        蘇軾還曾借“水”這一形象對變與不變之間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作了出人意表而又合乎情理的精辟論述:

        萬物皆有常形,惟水不然,因物以為形而已。世以有常形者為信,而以無常形者為不信;然而方者可斫以為圓,曲者可矯以為直,常形之不可恃以為信也如此。今夫水,雖無常形,而因物以為形者,可以前定也?!o常形,是以迕物而無傷;惟莫之傷也,故行險而不失其信。由此觀之,天下之信,未有若水者也。

        所遇有難易,然而未嘗不志于行者,是水之心也。物之窒我者有盡,而是心無已,則終必勝之。故水之所以至柔而能勝物者,維不以力爭而以心通也。不以力爭,故柔外;以心通,故“剛中”。[4](54)

        天下之至信者,唯水而已?!ㄆ洳蛔詾樾?,而因物以賦形,是故千變?nèi)f化而有必然之理。(《滟滪堆賦》)

        萬物皆有常形,惟水無常形,隨物賦形而已,如此看來,水似乎是最無信的;但正因其無常形,所以遇到任何外物它都不會受到傷害;正因沒有什么能夠傷害它,所以它能夠行于險難而不失信;依此來看,天下最守信的又莫過于水。水在流動過程中“所遇有難易”,但它從不放棄前行的志向,這就是“水之心”。正因有這種不變之心,所以水盡管秉性至柔卻能克勝紛繁多變的外物。蘇軾這里所論述的“水”可說是外表千變?nèi)f化而本質不變的的宇宙之道的一個典型縮影,也可說是蘇軾處世哲學的一個形象概括。蘇軾平生努力修煉的處世之道就是外在處世方式上不妨通權達變、靈活圓融,而內(nèi)在做人原則上則守道不易、獨立不懼。余敦康先生對蘇軾的這種處世智慧曾作了鞭辟入里的概括:“柔外是靈活性,名曰曠達,剛中是原則性,名曰執(zhí)著,剛中而柔外,執(zhí)著與曠達的統(tǒng)一,這就是水所象征的圣人之德。……蘇軾一生坎坷……始終以剛中而柔外的圣人之德自勉,力圖在執(zhí)著與曠達之間進行整合,做到行險而不失其信,保持自己的人格的完整?!盵13]又曰:“恒久之道與變通之道是一種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原則性與靈活性應當有機地結合,無論是知常而不知變或是知變而不知常,把二者割裂開來,在實踐的具體層面都會導致不利的后果?!盵14]可謂深得蘇軾本心!

        蘇軾在自己的生活中也確實身體力行地實踐了這一處世哲學。我們從其《自述》中即可略見一端:

        嗟呼,淵明不肯為五斗米一束帶見鄉(xiāng)里小兒。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為獄吏所折困,終不能悛,以陷大難,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淵明,其誰肯信之!雖然,子瞻之仕,其出處進退,猶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處之矣?!瓍^(qū)區(qū)之跡,蓋未足以論士也。

        “出仕三十余年,為獄吏所折困,終不能悛,以陷大難”的蘇軾之所以敢于自信地自托于“不肯為五斗米一束帶見鄉(xiāng)里小兒”的陶淵明,是因為蘇軾認為,自己盡管沒有像陶淵明那樣因不甘受辱而棄官歸隱,但自己的出處進退卻始終是守道而行,猶可作為后世君子立身行事效法的對象。因為“區(qū)區(qū)之跡,蓋未足以論士也” 。這種處世之道在蘇軾詩文中多有表露,所謂“殺身固有道,大節(jié)要不虧?!保ā逗驮伻肌罚皹纺獦酚谶€故鄉(xiāng),難莫難于全大節(jié)。……與時偕行,不可則止?!钇缴贋?,絕無可恨。”(《賀趙大資致仕啟》)評定士人觀其大節(jié)即可,而不必計較于細枝末節(jié)。至于平日行事自可與時偕行,靈活權變。我們從下面兩首詩中也可略窺蘇軾平日對這種處世之道的勉力實踐。其《客位假寐》曰:

        謁入不得去,兀坐如枯株。豈惟主忘客,今我亦忘吾。同僚不解事,慍色見髯須。

        雖無性命憂,且復忍須臾。

        此詩是嘉祐七年(1062)27歲的蘇軾任鳳翔府判官時所作。當時蘇軾年輕氣盛,屢屢與府守陳公弼發(fā)生爭議。陳公弼為了折其少年剛銳之氣,常故意壓制磨煉他。詩中所寫正是蘇軾前去拜謁陳公弼時發(fā)生的一幕情景。從中可見,蘇軾的處世態(tài)度已經(jīng)被磨得相當圓融了。其《戲子由》曰:

        宛丘先生長如丘,宛丘學舍小如舟。常時低頭誦經(jīng)史,忽然欠伸屋打頭。斜風吹帷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任從飽死笑方朔,肯為雨立求秦優(yōu)?!T前萬事不掛眼,頭雖長低氣不屈。余杭別駕無功勞,畫堂五丈容旂旄。……平生所慚今不恥,坐對疲氓更鞭箠。道逢陽虎呼與言,心知其非口諾唯。居高忘下真何益,氣節(jié)消縮今無幾。

        此詩寫于熙寧五年(1072)蘇軾在杭州通判任上。當時,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蘇軾兄弟倆因反對新法而被排擠出京任地方官。由詩中可見,蘇軾兄弟倆盡管內(nèi)在氣節(jié)、是非之心并沒有改變(否則,蘇軾就不會如此淋漓盡致、毫不回護地自我解嘲、自我鄙薄,也不會有后來的“烏臺詩案”發(fā)生了);但外在的處世方式卻有了相當大的調整,盡力在與時勢保持協(xié)調一致。朱熹《詩集傳》曾對“明哲保身”一詞這樣解釋:“明,謂明于理。哲,謂察于事。保身,蓋順理以守身,非趨利避害,而偷以全軀之謂也?!浔I砦磭L枉道以徇人……”[15]正可作為蘇軾這一處世態(tài)度的最佳注腳。

        注釋:

        ① 《周易譯注》認為:“‘恒字之義,可析為二:(一)恒久不易,如守持正道不可一刻動搖;(二)恒久不已,如施行正道必須堅持不懈。但這兩方面的意義又是相輔相成,不能割裂。徐幾指出:‘“利貞”者,不易之恒也;“利有攸往”者,不已之恒也。合而言之,乃常道也;倚于一偏,則非道矣。(《周易會通》引)視《大象傳》所謂‘立不易方,實亦包含‘不已在內(nèi)了。”見黃壽祺,張善文著:《周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67頁。

        參考文獻:

        [1]徐建芳.《周易》“變易”思想與蘇軾的處世哲學[J].貴州社會科學,2008,(5).

        [2]蘇淵雷.易學會通[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76.

        [3]劉彬.易簡·變易·不易——《易》之三義哲學芻議[J],理論學刊,2000,(3).

        [4]蘇軾.東坡易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01.

        [5]李學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周易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5.

        [6]余敦康.漢宋易學解讀[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150.

        [7]金景芳,呂紹綱.周易全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271.

        [8]莊子集解[M].王先謙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112.

        [9]蘇軾.蘇軾詩集合注[M].馮應榴輯注.黃任軻,朱懷春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98.

        [10]蘇軾文集[M].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6.1628.

        [11] 劉寶楠.論語正義[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295-296.

        [12]脫脫等撰.宋史卷338[M].北京:中華書局,1977.10818-10819.

        [13]余敦康.內(nèi)圣外王的貫通[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77.

        [14] 余敦康.周易現(xiàn)代解讀[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169.

        [15]朱熹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14-215.

        猜你喜歡
        周易蘇軾
        “蘇說蘇軾”蘇軾與圓照
        《周易》古經(jīng)“幽人”詁正
        水調歌頭.中秋
        當代音樂(2020年11期)2020-11-24 05:15:27
        蘇軾錯改菊花詩
        從周易中學習治家智慧
        公民與法治(2020年5期)2020-05-30 12:33:56
        新化山歌
        蘇軾“吞并六菜”
        蘇軾吟詩赴宴
        甜甜的“蝴蝶繭”
        《周易》與《孫子兵法》
        孫子研究(2016年4期)2016-10-20 02:38:49
        按摩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vr精品a视频| 伊人影院综合在线| 国产裸体AV久无码无遮挡| 国产女人av一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成h在线观看| 国产综合久久久久| 精品少妇大屁股白浆无码| 男女啦啦啦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内射久久一级二|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蜜桃伦理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文精品字幕一区二区| 久久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毛片| 97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日本加勒比东京热日韩| 人妻秘书被社长浓厚接吻|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 日韩无码电影| 亚洲av专区一区二区| 女人被狂躁c到高潮视频| 好爽…又高潮了毛片免费看| 熟女系列丰满熟妇av| 日本视频在线观看二区|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免费网站 |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又爽又黄|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亚洲一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三| 国产精一品亚洲二区在线播放 | 欧美日韩区1区2区3区| 精品一二区|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蜜桃日本免费观看mv| 亚洲最新偷拍网站| 国产人妖在线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丁香美女社区| 亚洲欧美另类自拍| 好看的国内自拍三级网站|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