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利
道德的學習與發(fā)展是在生活中進行的,離開了生活,德育既無意義也無效果。當今的中學生已對生活、人生、社會形成了一定的體驗和看法,德育只有借助其原有的生活經驗,才容易被他們接受,并變成他們的知識。學生的生活經驗是教育的起點,學生的生活是教育的背景。因此,思想品德教學必須要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世界才有生命力。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如何搭建起從生活走向德育的橋梁呢?
一、準確把握學生的實際
初中的思想品德課程涉及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國情等方面的知識,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這些知識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lián)系。對學生實際的把握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1.了解學生的知識、能力等背景
首先,要了解學生對本學科知識掌握得怎么樣,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思想中存在哪類問題,講課時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要了解學生已學過的其他學科知識,如語文、歷史、地理、數(shù)學、化學、生物等,可以舉有關的例子,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點。最后,要了解學生生活閱歷經驗的多寡,如學生的成長經歷和生活環(huán)境等,用一些平凡的事例揭示其中的哲理,學生既能掌握知識,又能將知識轉化為信念,從而指導自己的行動。
2.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
初中階段是孩子由兒童向青年過渡的迅速成長時期。這個時期學生的心理特征呈現(xiàn)半幼稚半成熟狀態(tài),思維由具體向抽象發(fā)展,意識由依賴性向獨立性發(fā)展,表現(xiàn)在社會意識增強、關心社會的程度提高等方面。了解這些心理特征,有利于教師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和教學語言。
3.了解學生認識社會及自己的思想實際
學生的年齡、知識結構、閱歷決定了他們在認識社會和認識自己等方面存在著片面、粗淺等不足,如果教師能將學生這方面的問題摸得很清楚,有的放矢地解決,就能夠幫助他們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對社會的認識,主要來自社會、家庭和學校,以及從媒體上得到的信息。通過這些渠道,學生會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認識。這些看法和認識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教師應及時了解,然后利用教材中的理論,對正確的予以肯定,對模糊的予以澄清,對偏離的予以糾正,對不正確的予以說服和匡正。
教師對學生思想的認識,主要來自學生成長中的困惑,如學習進步情況、與同學和朋友相處情況、與家庭中父母長輩的關系等。學生由于生活經驗缺乏、感情脆弱、意志力不強等,常常會出現(xiàn)在學習上畏難、在生活中怕苦怕累、不懂得關心他人等問題,教師準確了解學生的這些實際情況,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使其在不斷修正自己的不足中得到成長。
二、教學過程要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
生活即教育,教師要把教學內容融入學生自己的生活實際,使教學過程具有豐富性和生活性,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
思想品德課教學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應做到以下幾點:
①以最新、最貼近學生實際的時事材料激發(fā)學生興趣。教師要堅持經常聽廣播、看電視、讀報紙,從中獲取和積累具有時代特色的、豐富生動的素材,適時引入課堂,啟發(fā)學生研究和思考。例如,在講到“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時,我引入了2011年3月15日中央電視臺報道的雙匯集團“瘦肉精”事件,讓學生思考:雙匯集團侵犯了消費者的哪些權利?
②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通過具體事實、材料、例證,循序漸進地講述有關道理。
③引導學生聯(lián)系現(xiàn)實,列舉生活中的實例,來說明教材中闡述的原理;根據(jù)各自的所見所聞和切身體驗,對教材中的理論觀點發(fā)表看法。
④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來分析、認識、解釋、說明具體的事實和材料;依據(jù)所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觀點來觀察、分析、辨別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和事例。
⑤引導學生以教材中的理論觀點為指導,嘗試解決自己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⑥緊密結合教學內容指導學生參加相應的社會實踐。
總之,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fā)和利用生活中的課程資源,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引導和幫助學生獲得對生活、對世界、對人生的反思和感受,獲得對現(xiàn)實生活中人性豐富性和復雜性的認識,在開拓學生豐富而獨特的精神世界的同時,使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責 編 流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