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仁
何為靈氣?《管子·內業(yè)》中說:“靈氣在心,一來一逝,其細無內,其大無形。”意思是說:靈氣是一種存于內心、現于無形,只能體會不可言傳的精神或風采。從課堂教學的角度來說,靈氣就是基于課程創(chuàng)造主體的內心世界和品格個性,把所要表現的客觀事物和創(chuàng)造主體的情思、美感、智慧等主觀精神融合為一,成為有機統(tǒng)一的生命體。如何讓課堂有靈氣,深入學生內心世界,而激揚生命呢?筆者以歷史課堂為例,談談看法。
一、張揚個性,展示教者的教學風格。
與其他學科相比,歷史學科既具有歷史性又具時代性,課程的內容精彩紛呈。張揚歷史課堂靈氣,要求教師開發(fā)自身作為獨立的生命個體在課程理解中的自我感受與發(fā)現,發(fā)現課程、教學活動中所蘊涵的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因素,發(fā)現學生身上創(chuàng)造的潛能。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課程特點、教學環(huán)境等,用創(chuàng)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激活課堂,實現生活主題、學科知識與價值觀三者在呈現方式上的有機結合。人文素養(yǎng)高者,可在教書與育人結合方面形成特長;能說善講者,可在課堂教學的藝術疆域形成優(yōu)勢;長于理論思考者,可在思維訓練方面發(fā)揮強項;善于組織活動者,可在活動教學方面探尋新路;知識面廣者,不妨在跨學科實驗方面來點“大手筆”;信息技術嫻熟者,可在學科與網絡的結合上開辟新的教學天地。
二、動態(tài)生成,實現靈動教學。
課堂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教法、媒體多維互動、教學預設與教學操作遙相呼應的系統(tǒng)工程。有了良好的內容設計,還需要有精心的過程操作。特別是在目前課堂教學追求過程與結果并重的背景下,有效地控制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對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有著積極的作用。動態(tài)生成,需要教師擁有靈活的教學機智,觸動學生的動情點,在活動中、體驗中、共鳴中使情感得到豐富、提升。
如《近代前夜的發(fā)展與遲滯》這一課,敘述明清農耕經濟的高度繁榮,內容相對枯燥,有位教師補充康乾盛世電視劇情節(jié)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一會兒,突然有個聲音冒出來:“大中國為什么不露露霸氣?”這位教師眼睛一亮,抓住這一“節(jié)外生枝”的問題,在課堂上展開了一場小小的討論。因為是學生自己提出的話題,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課堂氣氛一下子“熱”起來了。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引導,最后從明清經濟、政治、思想等方面進行了總結,并趁熱打鐵,延伸話題,宣傳“中國永遠不稱霸”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這個例子,是課堂上出現的“意外”,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教學中遇到學生的回答偏離了預設的目標,出現了教學的意外時,教師能急中生智、靈活應變、尊重學生,那么課堂就有了靈氣,也就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三、知情合一,實現學習方式的個性化。
中學歷史教學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具有復雜情感的學生,不但要使學生明白重要的歷史觀點,更要將其轉化為學生自身的思想信念,完成感人、化人、育人的任務。知情合一,能給課堂以靈氣,讓學生個性飛揚。
在“諸子百家”的教學中,有位老師引入“遏制校園內破壞公物的不良行為”的話題,嘗試著由學生自由組合成儒、法、道三組,創(chuàng)設以下活動情境。①模擬超女PK臺,讓學生扮演大眾評委對儒、法、道三組進行PK投票;②PK三方自由辯論。儒家組持損害公物是品德問題,主張思想教育的觀點;法家組認為損害公物屬違紀行為,應予以警告;道家組主張順應自然,讓學生自我覺悟。這樣把歷史與現實聯系起來,既增強了學生分析應用能力,又達到了化人、育人的教育目的。
又如教學“法國的啟蒙思想家”時,由學生甲、乙、丙分別扮演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三位思想家,發(fā)表自己的主張。其他學生另分三組,分別代表法國社會的三個等級,對甲、乙、丙的發(fā)言做出自己“等級”的反應,展開辯論。這樣,每個學生在活動中都有所收獲。
以上兩例中,學生暢所欲言,多維互動,在愉悅的氣氛中提高了辯證思維能力,拓寬了視野。其成功原因在于知情合一,實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個性化。以上兩例中,體驗性學習、實踐性學習、發(fā)現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的交互運用,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展露自己獨特的思維,使課堂煥發(fā)出一派生機。
四、跳出文本,讓學生展示求知求真的自我。
中學生喜歡活動、游戲,表演,這是他們的天性?!霸诨顒又袑W習,在學習中活動”不失為歷史教學的好方法。中學歷史課程蘊藏著表演、游戲等因素,可以設計一些活動、表演環(huán)節(jié),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張揚個性、展現能力,使學生更多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這樣的課堂,必然有靈氣流動,有智慧生成。
課前,可以根據教學要求和內容,讓學生自己搜集資料,為學習課程內容做好鋪墊。課內,可以讓學生走上講臺或演講,或辯論,各抒己見,講出自己的認識和觀點,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也可以做團體游戲或才藝表演,使學生感到中學歷史課的豐富多彩。課后,可以根據課堂教學內容,設計思維含量較高的問題,讓學生合作探究。
在信息社會,應讓學生觀察生活,了解社會,做生活的有心人,為歷史課學習創(chuàng)造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社會環(huán)境,真正實現“小課堂、大社會”。這樣,學生才不至于讀死書,才會走向實踐與應用,才會在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中不斷創(chuàng)新,求得真知。在課堂討論、交流時,教師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學識準備和監(jiān)控能力;同時,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目標來展開教學,提高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當然,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以心理上的支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給學生以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但不能過于突出、放大靈氣信息,以至于在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上浪費時間。有的教師遭遇學生激動時不善于主導,反被學生牽住鼻子,結果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張揚課堂靈氣是新課程“以生為本”理念的體現,但它不是萬能的,不是“華山一條道”。它不能包打天下,不可能也不必讓學生完全通過課堂靈氣來解決學習中的一切內容,而是要做到和其他學習途徑、方式相結合,使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發(fā)揮不同學習方式的優(yōu)勢,注重知識經驗的整合,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