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繪琴
摘要: 新課改強調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和學習的主人。因此,課改下的課堂教學藝術就是要研究教師如何有效地、巧妙地組織和引導學生愉快而又主動地學習,并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應有的語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新課改教學藝術體系誤區(qū)構建方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為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立足于全面提高國民素質,提升綜合國力做出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教育取得了輝煌成就,基礎教育課程建設也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基礎教育總體水平還不高,原有的基礎教育課程已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為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發(fā)[1999]9號)和《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國發(fā)[2001]21號),教育部決定,大力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這次課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內涵十分豐富,洋溢著時代的氣息,充滿了創(chuàng)新精神,它標志著我國語文課程的改革與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廣大中小學教師僅滿足于“教書匠”的角色已遠遠不能適應時代精神的迫切要求。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教學行為提出了許多新要求,要求教師必須盡快從傳統(tǒng)角色中走出來,成為新課程的研究者、實施者和創(chuàng)造者。
一、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誤區(qū)
在新課程標準實施中,如何進一步進行教學改革,是廣大語文教師和專家共同關心的問題。目前,小學語文學科相對其他學科而言,教學效率不高,收效不大,固然有一些客觀因素,但是就語文教學本身而言,確實存在認識和行為上的誤區(qū)。現階段在開展語文教學藝術優(yōu)化時,不能脫離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實際環(huán)境。只有在認識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誤區(qū)之后,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相應的語文教學藝術的提升。
(一)升學壓力促使小學語文教學仍以應試為導向
小學仍面臨著局部區(qū)域內的升學壓力,這種壓力就使得對小學語文教學效果的評價,主要取決于學生的測試成績;測試成績的效果,又直接與教師的工作績效掛鉤。因此,無論從客觀還是主觀因素上來考察,都阻礙了小學語文教學藝術的提升。其外化的表現形態(tài)便是: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非常突出知識點的講授,而忽視語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F代教學論認為:“感情的培養(yǎng)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同時它更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边@就決定了語文教學的情感性。此外,語文教學還非常注重課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因此,語文教學必須在傳播知識的同時更加注重對學生進行感情性教育和人文性教育,進一步培養(yǎng)和提高他們自我認識和審美能力,而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對課文的理解和掌握上,局限于應試教育上?!笆谌艘贼~,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終生受用無窮”,就是要使學生今后的“發(fā)展能力”得以增強。
(二)傳統(tǒng)課程設計限制了小學語文教學藝術的展現
在傳統(tǒng)的課程觀中,課程內容規(guī)定著“教什么”,而教學則負責“怎樣教”,課程與教學的界限涇渭分明。課程內容由政府和學者專家判定,教師的職責是踏實而有效地傳遞課程內容,是課程的實施者,很少有機會發(fā)揮自主性,只能跟在課程計劃的后面亦步亦趨,扮演著“執(zhí)行者”和“傳聲筒”的角色。在這種課程觀的影響下,傳統(tǒng)的教學設計存在一定的問題是難免的,主要有:重教材輕學生。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教學的最大特色是“教教科書”,教科書是依據教學大綱編寫的,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權威性,而且考試主要測試的是教科書上的內容,這導致掌握教科書的程度成了評價學生的唯一尺度。因此,教師進行教學設計主要依據教材與教參,力圖將教科書上的每一個知識點都納入自己的預想中,教學過程也就成了對教案的照本宣科。當設計的環(huán)節(jié)完成以后,一堂課的教學任務也就算完成了,至于學生掌握了多少,怎樣去掌握,掌握到了什么樣的程度,要到考試時看學生“復制”知識的效果如何才知道。因此,傳統(tǒng)教學缺少活力,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枯燥。
二、小學語文教學藝術體系的構建
小學語文教學藝術體系的構建,不可能擺脫現有的制約因素而展開。由此,只有在承認現狀的前提下,去尋找最易實現該培養(yǎng)體系的切入口。如,通過語文課堂教學師生互動模式的構建,學生主動地去說、讀和寫,在雙向反饋下逐漸形成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一)學生主動性的引致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這句話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就應該引入學生感興趣的信息。當然,該信息應與教學有關。在有限的語文教學時段中,教師可以采取問題導向的教學模式。
(二)教師講授模式的改善
目前小學語文過于突出知識點的傳授。不可否認,這些知識是小學語文課程知識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過多地強調這些知識的傳授,將使語文教學程式化缺少吸引力。本著快樂學習的理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思想與情操的培養(yǎng)。
(三)師生互動關系的形成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關系的構建,具體體現了“主體性”教育的現代教育思想。具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就體現為,在有限的課時內建立一種師生雙向互動的關系,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目標,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求知欲。
三、結語
新課程期待著教師重新審視對職業(yè)角色的定位,從“神壇”上走下來,能與生為善;從“經驗”中走出來,敢自以為非。期待著教師正確地發(fā)掘其內涵,變通地實踐其要求,給學生烹調出豐盛的素養(yǎng)套餐。期待著教師來關注孩子們的學習方式,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規(guī),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課堂上少一些“話語霸權”,多一些“百家爭鳴”。
“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發(fā)展”為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未來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面對這個大課題,面對新課改,一線教師要大膽地去實踐,勇敢地去探索。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報.2001-7-27(第2版).
[2]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
[3]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平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