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海龍
〔關鍵詞〕 閱讀;聽力;理解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07—0036—01
不少人學習英語多年,但卻不一定能聽懂別人說英語,即使是非常簡單的句子。然而,若把英語的書面材料給他們,即使有一些生詞也能讀懂或大致看懂。這種情況不僅在自學英語的人們中存在,在接受正規(guī)訓練的學生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當前普遍存在的情況是,學生的聽力水平低于閱讀水平。
這種情況的產(chǎn)生與外語教學環(huán)境中聽讀心理活動過程的特點有關。在母語學習中,從技能的發(fā)展順序看,聽說先于讀寫,即首先在大腦中建立語言的語音特征圖式和其相對應的有關客觀世界相互關系的圖式,然后在大腦中建立語言的字符特征圖式,即在聽說的基礎上進展到讀寫。當然,聽讀的心理活動過程要比讀的心理活動過程復雜一些。在外語環(huán)境中,聽讀的心理活動過程與母語環(huán)境中的情況不同,其特點如下:
1.使用母語者必須經(jīng)過一個在大腦中疊加或重新建立新的語言系統(tǒng)的圖式的過程,才能掌握外語。這個過程的順序是:字母—詞—句—篇章,與此同時,還要逐漸完成語音特征圖式的建立,因此,字符圖式與語音特征圖式的建立是同時的。但在外語教學中聽、說、讀、寫四種技能是同時起步的。而且,在教學中由于受到教學大綱、內容、時間、方法以及學習環(huán)境和個體差異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這四種技能在實際上不可能做到同步發(fā)展。如,學生進行閱讀訓練的時間往往超過聽力訓練時間,在讀的過程中又常常采用默讀的方法,這樣,聽覺器官和視覺器官的發(fā)展勢必不平衡。實驗證明,對同一個或若干已學過的詞,學生聽和看的反應是不同的,通過視覺辯認的能力大于其用聽覺辨認詞的能力。
2. “讀”的能力在外語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學習者主要是以字符為基本媒介開始學習外語的,因此,閱讀能力直接影響著聽的能力。對于外語教學中的聽讀相關性,心理學實驗研究提出了以下結論:外語教學中的閱讀理解率與聽力理解率直接相關,其為正比例相關。
盡管閱讀和聽力兩種訓練形式不同,但他們都屬于接受性和理解性的語言使用過程,二者有很大共性。首先,在聽力理解過程中,聽者在辨音的基礎上,運用認知效應對該語言材料作出各種解釋、判斷,達到理解;其次,閱讀對學習者來說是一種較大的語言輸入來源,它不但增加了學習者接觸語言的機會,豐富了學習者在英語民族的社會文化方面的知識,而且在大量的閱讀中拓寬其詞匯量和背景知識,這對聽力理解無疑是至關重要的。由此可見,學習者的閱讀量越大,質量越高,他的英語整體水平也越高,而聽力能力正是一個人英語知識水平的全面體現(xiàn)。
筆者以為,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注重以下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的英語整體水平:
1.掌握英語國家歷史背景及文化習俗,培養(yǎng)學生的聽力技能。由于歷史背景不同,地域的差異等多種因素,以漢語為母語的民族與以英語為母語的民族思維方式有所區(qū)別。因此,了解必要的目標語國家的文化知識,并在聽的過程中運用背景知識排除“負遷移”的干擾,必將提高記憶效果。另一方面,培養(yǎng)聽者的聽力技能,對其進行單項和整體的聽力訓練,讓聽者運用聽覺在音素、詞、句子層次上依次對聽力材料進行辨認和理解,或者讓聽者從篇章層次上對聽力材料進行理解,從而幫助他們學會把握語篇的重點和大意,區(qū)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抓住關鍵詞,以有效地提高聽力水平。
2.建立旨在擴大聽的輸入和有針對性地訓練聽力技巧的聽力教學體系。各種語言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是相互影響相互支持的,對中國學生來說,閱讀水平的提高對于帶動包括聽力在內的其他技能的提高,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因此,從一開始就應重視在進行語言形式操練的同時,注重連續(xù)的語篇教學,并在材料的選擇中注意材料的真實性、可理解性,體裁的廣泛性、交際性和練習設置的科學性。
3. 優(yōu)化心理環(huán)境,消除情緒障礙,運用多種視聽方法及手段,創(chuàng)設多種情景,以最終調動學生聽的興趣和動機。
編輯:楊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