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靜 李斌
摘要:物理是一門內容較為豐富,既用到推理與計算這樣邏輯與數學能力,又要觀察、實驗等從外部世界探尋知識的手段。所以這門功課對與人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有很大作用,對于相當一部分同學來說,不是一門好學的課。這門課也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分成力、熱、電磁、光與原子等幾個相對獨立的部分,而且相對各部分都各有一套與之對應的學習方法。如果善于分割開來,分而治之,則有助于理清概念,效率較高。總所周知,高一的物理中必修一必修二屬于必修的內容,所涉及內容均屬經典力學內容,是整個物理學的基礎部分。必修二主要講述機械能和能源、拋體運動與圓周運動、經典力學的成就與局限性。但對于這些內容的學習,生普遍認為比較難學。由于高中物理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且在物理程度上的升華和拓展較高。因此,高中物理教師必須認真研究教材和學生,充分進行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掌握高中物理教學的梯度,準確地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才能提高高中物理教學質量。
關鍵字:物理;高中;知識的銜接
一、高中與初中物理教學的梯度
物理的知識有很系統(tǒng)化的知識,比如靜力學與動力學部分都是相當完善的理論體系,也有比較零散的,比如原子物理部分就有一些零散的知識。對應系統(tǒng)的知識,以理解為主,務必要深刻體會其內容;而對應零散的知識,也許記憶的功夫更加重要。物理書中主要是給出一些基本的概念和理論,這時最為重要的事便是將初中與高中的知識緊密聯(lián)系起來。
1.高中物理教學方法相比于初中物理以觀察、實驗為基礎教學方法,讓學生初步地了解力學、熱學、聲學、光學等基本知識和簡單應用。高中物理教學則不同,高中物理充分利用了觀察實驗、抽象思維和數學方法相結合的方法,對物理現象進行模型抽象和數學化描述,要求通過抽象概括、邏輯推理來揭示物理現象的本質和變化規(guī)律。
2.高中物理思維能力的梯度。在初中階段,物理教學主要以直觀教學為主,在學生的思維活動中呈現的是一個個具體的物理形象和現象,所以初中學生物理知識的獲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之上;但在高中卻不一樣,它更多的是在抽象的基礎上進行概括,在學生的思維活動中呈現的是經過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
3.高中物理教學對學生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的要求。由于初中物理內容少,問題簡單,講解例題和練習多,課后學生只要背背概念、公式,考試就很容易了。而高中物理內容多,難度大,課堂密度高,各部分知識相關聯(lián),有的學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對待高中的物理學習,結果是學了一大堆公式,雖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來,就不知從何下手,學生感到物理深奧難懂,從而心理上造成對物理的恐懼。
二、如何搞好物理教學的銜接
初中物理在課程的知識內容和知識檢測方面與高中物理有很大的差異。一般表現為:初中物理知識比較簡單,直觀性較強,如勻速直線運動、聲音、杠桿等,都是生活中常見,理解起來難度也不大。而高中物理知識相對比較系統(tǒng)、抽象,前后聯(lián)系緊密;而且還要用到一些高中的數學知識,物理模型也比較抽象。如:質點、點電荷、電磁場、原子模型等,理解的難度就加大了;初中物理習題類型較少,變化也不多。考試時只要記住公式、背好筆記,一般就能取得較好的成績,不少學生養(yǎng)成了死記硬背的壞習慣。到了高中題目習題型千奇百怪單靠對概念、規(guī)律和公式的死記硬背解決不了問題這樣就需要學生自己會分析、思考問題。因此為了幫助學生盡快適應高中物理的學習,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高中物理教師應從實際出發(fā),重視教材與教法研究。高中物理教師不僅要研究高中物理的教材和教法,也要對初中物理教材有一定的研究,了解初中物理教學方法,知道剛進入高中的學生之前學過哪些知識,掌握的水平以及如何獲取這些知識的,在這些工作的基礎之上再根據高中物理教材和學生具體的實際情況、研究高中物理教學的重、難點,制定和實施與之相應的教學方法,降低"階差",保持學生在物理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使學生樹立起學好物理的信心。
2.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高中物理教學大綱指出:教學中應注意循序漸進,知識要逐步擴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中教學應以初中知識為教學的"生長點"逐步擴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現要難易適當,要根據學生知識的逐漸積累和能力的不斷提高,讓教學內容在不同階段重復出現,逐漸擴大范圍和深廣度。
3.要加強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教育的本旨原來如此,養(yǎng)成能力,養(yǎng)成習慣”。教育最為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且首要的就應該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以此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并使其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而閱讀則是提高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閱讀作為一種對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意義也是不言而喻的。此外還應該強調科學記憶,反對死記硬背。最后通過指導學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規(guī)律的內在意義,明晰它最為本質的東西,在此基礎之上,再將容易混淆的物理規(guī)律和概念放在一起進行區(qū)分之后再做記憶。
4.把這些知識板塊進一步構建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但各個知識板塊建立得好,并不意味著一定能很好得解決問題。常常有這樣的情況,單獨得對每個力進行考核時學生掌握尚可,但這些力在一個具體的物理場景中一起出現,要學生分析時,學生就會感到無從下手或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由此可知,這時各個知識板塊在學生的頭腦中仍處于分散的、孤立的狀況。要把這分散的孤立的知識板塊有機地組織起來,建立一個良好的認識結構,使學生能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很順利地使用它。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