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完全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zhèn)€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過度發(fā)揮?!边@就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以多元的閱讀目標、多元的閱讀方式、多元的閱讀評價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構(gòu)建一個個性化閱讀的平臺,在教師的引導下,以一種師生平等對話的方式,讓學生在心靈深處產(chǎn)生震顫,進而迸發(fā)個性閱讀的火花。
一、營造個性化閱讀氛圍
蘇教版第七冊《九寨溝》是一篇介紹旅游勝地的文章,我想方設(shè)法對教材進行新的處理,設(shè)計別具特色的導入方式,把學生帶入情境,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在導入新課時,我是這樣處理的:“同學們,人們都說九寨溝很美,我們也一起來欣賞一下?!苯又淳耪瘻系膾靾D,同學們在看時,都情不自禁地贊嘆那兒的美景。看完之后,我請學生來說說有何感受,有何想法。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說:“九寨溝的風景實在太美了?!薄藭r,我趁熱打鐵,“今天老師就滿足你們的愿望,帶領(lǐng)大家一起去游覽九寨溝,好嗎?”同學們無比興奮地說“好”。從他們的表情中,我感受到了一種興奮。在課堂上我把自己視為學生的朋友、伙伴和領(lǐng)路人,營造一個適合學生個性發(fā)展的良好氛圍。在平時教學中,我經(jīng)常和學生對話交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了解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加強溝通,發(fā)展師生間的友好感情。這樣的氛圍形成以后,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并使其個性培養(yǎng)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
二、構(gòu)建個性化閱讀平臺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其實是一個和諧共生的過程。教師要為學生的個性閱讀起引領(lǐng)作用,為學生構(gòu)建一個適當?shù)慕虒W平臺,學生才能在閱讀中體悟文本的精妙。
如在教學《贈汪倫》時,有學生提問:“我覺得汪倫送別的方式很特別,李白很愛喝酒,那汪倫為什么不以酒相送而要送歌呢?”我讓學生先思考討論,然后出示了《送孟浩然之廣陵》、《別董大》、《渭城曲》等送別詩,通過討論發(fā)現(xiàn),雖然李白、高適、王維等送別方式不同,但相同的是他們都是以情相送。這樣一來,學生加強了對文本的感悟,也拓寬了知識視野,更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三、激發(fā)個性化閱讀興趣
愛因斯坦說:“只有把學生的熱情激發(fā)起來,那么學校規(guī)定的功課就會被當做一種禮物來接受?!睗夂竦呐d趣如磁石般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驅(qū)使他們?nèi)シe極思考,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強調(diào)個性化閱讀
閱讀教學中的活動,首當其沖的應該是朗讀。朗讀是理解文本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對于小學生來說,朗讀無疑是表現(xiàn)學生對文本理解和內(nèi)心感受的有效形式。學生搖頭晃腦地讀,抑揚頓挫地讀,咬文嚼字地讀,甚至是帶有表演和夸張地讀,無一不是展示學生個性獨特體驗的亮點。
2.引導批注閱讀
批注閱讀強調(diào)的是學生在獨立閱讀過程中,對課文的語言文字進行感知,對語文的內(nèi)容、層次、思想感情、表現(xiàn)手法、語言特點、精彩片段、重點語句,在思考、分析、比較歸納的基礎(chǔ)上,用線條符號或文字加以標記。想到什么,就寫什么;愛怎樣批注,就怎樣批注,具有很大的閱讀自主權(quán)。學生通過有感而發(fā),有疑而注,有得而寫,滿足了個性學習的需要,促進了個性品質(zhì)的發(fā)展,不失為實現(xiàn)個性化閱讀的有效方法。
3.設(shè)計開放性問題
閱讀既然是一種個性化的解讀過程,那么,學生自然可以依據(jù)自己的“閱讀期待”,對課文產(chǎn)生認同、共鳴,或進行質(zhì)疑、批判。所以,在課文問題設(shè)計上,應多設(shè)置一些能促進學生多向思維、個性思考的開放性問題,為學生馳騁思維、放飛思想、張揚個性提供廣闊的時空。
如在教學《落花生》一課時,問:“從落花生上,你得到了什么啟示?”這是個富有彈性的、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學生根據(jù)自身的認識和體驗,可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做出闡述。
四、個性化閱讀不能迷失本性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精神領(lǐng)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提倡個性化閱讀,不僅僅是尊重的學生的獨特體驗,更重要的是注意價值觀的取向。新課標已經(jīng)明確指出了這一點。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開展個性化理解時,不能不注意到學生價值觀的取向,不能因為個性化閱讀而迷失了語文閱讀教學的本性。
如有一位教師執(zhí)教《濫竽充數(shù)》時,學完課文讓學生談談對南郭先生的看法,有一位同學就說:“我覺得南郭先生他這個人很聰明,他善于利用別人的喜好,來獲取自己的利益。我如果是他的話,也會賺很多錢的?!鳖愃朴谶@樣的回答,你能說不是學生通過個性閱讀產(chǎn)生的個性理解嗎?但這樣理解是與語文教學的宗旨是格格不入的,在此時,我們就不能一味地任由學生這樣來理解課文,應當給予正確的引導,讓他們理解文本的意圖,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因此,個性化閱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個性化不是自由化
縱觀我們的課堂教學,似乎學生越自由、氣氛越活躍、觀點越離奇就越“個性化”。學生興趣的高漲、思維的開發(fā)確實能帶來課堂氛圍的活躍,但形式必須為內(nèi)容服務。我們經(jīng)常在課堂上聽到這樣一些說法:“大家想怎么讀就怎么讀”、“想讀(背)哪一段就讀(背)哪一段”,因此,課堂上異彩紛呈,有的當表演家,有的當播音員,有的當畫家,還有的是觀眾。如果作為課后對內(nèi)容的升華或者一堂語文活動課還說得過去,如果放在學生對課文理解之初或者缺乏一些共性問題的統(tǒng)領(lǐng)時,那是不太適宜的。因此,語文的學習不是想怎么學就怎么學的,或者想怎么教就怎么教的,尤其是小學生。個性化閱讀對老師和學生而言不是自由化,是一定理論和規(guī)律指導下的雙方個性的張揚與和諧的交流。
2.個性化不是普遍化
一提到個性化閱讀,不問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不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也不研究文本的特點,普遍讓學生討論,或者讓學生想怎么讀就怎么讀、想讀那一段就讀那一段。這種“普遍化”的傾向是不可取的。
總之,只有讓學生自由地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作品,在閱讀過程中就會出現(xiàn)豐富多彩的個性表現(xiàn),課堂上就會出現(xiàn)“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參考文獻:
[1]2012年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最新修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