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學鋒
摘要: 閱讀教學是實現師生心靈的交流,實現讀者與作者情感的對話的過程。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否科學地設計出靈巧、新穎、易于激發(fā)學員思考的問題,是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但提問的意義絕不僅僅在于教給孩子某種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過一篇篇凝聚著作家靈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響一個人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達方式,并最終積淀為精神世界中最深層、最基本的情感與價值認識。
關鍵詞: 高中語文教學課堂提問情感價值
一、分享——在詩意的月光下徜徉
1.案例1:《錯誤》
學生們自由地朗讀詩歌。
師:傳統(tǒng)的詩詞經典不衰的主題:游子思婦,深閨怨婦。同學們不妨現來列舉下這類詩歌,看看而寫詩歌有哪些共同特點。
生1:李白:“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生2: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口,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p>
生3:“梳洗罷,獨倚望江樓。”
師:現代有沒有類似的詩歌?
生4:席慕容《一棵花開的樹》。
師:很美的一首詩,給我們朗誦下,好不好?
生4:一棵花開的樹
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讓我們結一段塵緣/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樹/長在你必經的路旁/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
師:同學們都沉醉進去了。足以證明等待的女子是動人的。著名的詩評楊牧評論此詩《錯誤》說:“站在中國詩傳統(tǒng)的高處。”原因何在?誰來挑戰(zhàn)?
生5:傳統(tǒng)的閨怨詩歌,大多以男子體恤女子情懷,或借以抒發(fā)自己的和惆悵。但是,本詩沒有從怨婦的視角出發(fā)描寫女子寂寞的心態(tài),而是從過客的視角出發(fā),猜想思婦的希冀和幽怨。因為猜想更加有迷離美。
師:很好,還有誰有補充?
生6:詩歌開頭說“我打江南走過”直接描述的是現實世界,接著是以過客的想象展開,最后跌回現實世界。虛實相聲,手法巧妙。
2.思考
自由地朗誦詩歌,是走進文本,鑒賞詩歌的必要前提。吟詠越自由,感受越真切;品味越充分,體驗越深刻。
從同學們記憶里提取出來的詩歌,不僅打開了的欣賞主體的閱讀視野,而且豐富了詩歌的文化內涵,讓詩歌之美在廣闊的背景中彰顯出來。在優(yōu)美的詩意中徜徉,讓同學們受到精神上的影響和情緒上的感染,而這種原初感受往往是真實的、獨特的,因而是彌足珍貴的。
二、升華——暢游在更高的境界
1.案例2:《可以預約的雪》
板塊一:理解文章主旨(溫情之一)。
師:林清玄用切身的體會,感性的語句,讓我們深深體會了“變”的可怕,那他寫此文僅僅是為了傳達內心的茫然、跌落之感嗎?
生1:不是。
師:從哪個詞看出作者的想法進行了轉變。
生2:深深地認識。
深深地認識生命中的常與變,對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對生命的變化有寬容之心?!?/p>
師:類似的具有啟迪作用的語句還有嗎?
生3:當然,因緣的“常”不見得是好的,因緣的“變”也不全是壞的,春日溫暖的風使野百合綻放,秋天蕭颯的風使菅芒花展顏,同是時空流變中美麗的定影、動人的停格,只看站在山頭的人能不能全心投入,懂不懂得欣賞了。
師:如果說20節(jié)偏向于認識“變”,那么在22節(jié)中呢,辯證地看待。
生4:22小節(jié)作者進行了確證,用了我總相信這個詞!
在歲月,我們走過了許多春夏秋冬;在人生,我們走過了許多冷暖炎涼,我總相信,在更深更廣處,我們一定要維持著美好的心、欣賞的心,就像是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菅芒花,永遠保持著預約的希望。
生5:總結板書,作者在常與變中掙扎,經過深入、辯證的思考,像一個老者一樣叮嚀大家,要永遠維持著美好的心,欣賞的心,保持預約的希望。
師:這或許就是林清玄想傳達給我們的文章的主旨,也是老師所理解的溫情的內涵之一。
板塊二:體會語言風格(溫情之二)。
師:如果把鏗鏘有力的名人名言比作熱烈綻放的牡丹、氣勢滾滾的春雷……
你把林清玄的溫情叮嚀比作?
生1:一個是閬苑奇葩,一個是美玉無瑕。
生2:一切都那么溫和純凈,不疾不徐,不緊不慢,娓娓道來,可以說是化浩然之氣為潺潺細流。
師:就像中國文化中的太極,以柔弱克剛強。這是老師所理解的溫情的第二種內涵。
板塊三:深入理解作者情懷(溫情之三)。
師:但是也有人不認同他的風格,有人說:臺灣鄉(xiāng)土文學的巨大意義首先當在它以保護和光大民族傳統(tǒng)為前提弘揚民族大義,以維護人的尊嚴為前提批判社會黑暗現實政治。所以林清玄的散文未免太“淺”了!你的觀點呢?
生1:一個是站在民族和時代的角度,一個是站在普通人的角度。
師:一個讓人清醒,一個讓人解脫。
生2:作為“小人物”,大多數時候是不能化解苦痛的,所以,有時更需要心靈的拯救,需要尋找心靈的故鄉(xiāng)。他的文章中描寫的人生苦痛、變遷,是每個人都可能遭遇的,“出國、幻聽、離婚、被蛇咬”。
師:作為一個知識分子,表現出了對于小人物的悲憫情懷,這是老師理解的溫情的第三種內涵。
2.思考
我們的教學,它不僅僅是一種告訴,還是一種親歷,一種體驗。我認為較高水平的提問藝術當是一種對沉睡潛能的喚醒,一種對封鎖記憶的激活,一種對幽閉心智的開啟,一種對囚禁情愫的放飛……教師的提問就是其中的向導。教學應該在良好的誘導下進行,讓“生硬的告訴”走開,把學生的“敢于傾訴”留下,讓學生獨立地閱讀、主動地思考、積極地探究,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讓過程在課堂里淋漓體現,像這樣真正充滿有效提問、自主生成的和諧的課堂,便是一首詩、一幅畫、一曲動人的歌。
語文課堂的提問,向青草更青處漫溯,讓學生暢游在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