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瑜佳
摘要: 對外漢語教學的初級階段是文化因素融入的關鍵時期。由于直接影響交際的文化因素在初級階段對于漢語學習者來說是首次出現(xiàn),一開始就應該挖掘它,以便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增強學生對目的語文化的適應能力,從而更好地運用漢語進行交際。
關鍵詞: 對外漢語教材文化因素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它本身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所以文化教學離不開語言,語言教學也應該包含文化。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逐漸被語言學界重視?,F(xiàn)在,對外漢語學界對語言教學中的文化教學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因素的理論研究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很多學者從對外漢語的教學法、文化因素教學原則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然而,至今尚未有人對對外漢語教材的文化因素做實際的定量分析,專門針對漢語教材中文化因素的融入方式的研究就少之又少了。
對外漢語教學的初級階段是文化因素融入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教材中的文化項目基本上只是作為一些“因素”零星地就散布于語言材料中。留學生在學習時可能因文化差異而產生誤解,如果沒有很好地進行文化融入,學生在以后的漢語學習和與中國人的交往中就會遇到許多困難。另外,由于直接影響交際的文化因素在初級階段對漢語學習者來說是首次出現(xiàn),因此在初級階段教學中,一開始就應該挖掘它,以便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增強學生對目的語文化的適應能力,從而更好地運用漢語進行交際。于是,怎樣對漢語水平處于初級階段的漢語學習者進行文化因素方面的融入和教學,成為一個非常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的問題。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融入文化因素的主要目的是幫助漢語學習者了解中國文化,更好地運用漢語進行日常交流。這就需要給外國學生呈現(xiàn)一幅中國社會眾生相,讓外國學生了解中國人的言語表達背后隱含了中華民族怎樣的思想觀念、心理特征,以及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所以,對外漢語教材中的文化因素融入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外國學生在中國學習和生活,若不了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則定會給他們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強烈的文化不適應感甚至還可能帶來一定的文化沖突,在學習漢語時也勢必影響相關語言要素的理解,這就是“入鄉(xiāng)隨俗”、“入門問禁”的重要性。(2)中國人的民族心理和民族觀念。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思想觀念和心理特征,要學習一個民族的語言,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就必須先了解這個民族思想觀念和心理特征,這也是在跨文化交際中容易引起交際障礙的文化因素。(3)中國的基本國情,即中國社會的基本面貌,包括地域分布、社會制度、文學藝術等基本的文化常識。這些基本國情方面的知識雖然與語言結構沒有直接的關聯(lián),但是對來華學習漢語的外國學生來說,掌握中國的基本情況是他們學習漢語,與中國人打交道的基本前提。結合以上分析及初級階段對外漢語教材的特點,本課題擬從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民族心理和民族觀念,以及中國的基本國情三個方面入手,將文化因素細分為人際交往、日常生活、社會人文、價值觀念、象征觀念五個角度,每個角度再細分子類進行研究。
周思源(2006)在《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中指出:“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是外國人學習、理解漢語,使用漢語與中國人打交道的時候需要掌握的那種文化,是語言學習和使用過程中所涉及的文化,它是對外漢語教學中除語音、詞匯和語法以外必須讓學生掌握的語言要素之一?!睘榱藢ⅰ皩ν鉂h語教學中的文化”和“文化”區(qū)別開來,周思源先生將前者稱為“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一個語言教學的概念,只有在語言教學中才有意義。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因素對學生來說,和語音、詞匯、語法一樣,是語言內部的一個獨立的知識系統(tǒng),是語言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王魁京(1993)認為語言要素中蘊涵著文化因素,許多語言現(xiàn)象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皩κ┙陶邅碚f,如我們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由于所教的漢語是我們的母語,再加上其他原因,對跟本民族語言相維系的文化因素和文化現(xiàn)象常常習焉不察。從學習者一方說,他們在學習第二語言的同時,也是在了解一種新的文化,又由于他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是在本民族文化環(huán)境的熏陶下形成的,當他們在第二語言學習活動中,接觸、感知新的文化現(xiàn)象和新的文化因素時,必然會在某種程度上發(fā)生思想觀念上的矛盾對立和行為方式上的不適應、不和諧,也就是說存在文化適應的問題,或者說跨文化的問題?!?/p>
趙金銘(2004)指出:“所謂的文化因素,是指跟目的語的理解和用目的語表達密切相關的文化因素。具體來說,這類文化因素體現(xiàn)在目的語的詞匯系統(tǒng)、語義系統(tǒng)、語法系統(tǒng)和語用系統(tǒng)中,他們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有著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規(guī)約作用。因此,在第二語言教學過程中,如果不同時揭示語言中所包含的這類文化因素,就無法理解這種語言、更無法正確地使用這種語言進行交際。而這類隱含在語言的結構和表達系統(tǒng)中的文化因素,外族人無法知曉,本族人又熟視無睹,因此往往造成文化上的沖突和交際上的障礙。只有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對不同民族的語言及其語言交際進行系統(tǒng)的對比,才可能揭示出包含在語言中的這些文化差異?!?/p>
參考文獻:
[1]周思源.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2]魏春木.基礎漢語教學階段文化導入內容初探[J].世界漢語學報,1992(1).
[3]王魁京.語言和文化的關系與第二語言的教學[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3(6).
[4]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108-109.
[5]李蒙蒙.對外漢語初級階段教材中的文化因素融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5).
[6]張曉馨.對外漢語零起點階段的文化因素教學內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4).
[7]劉珣.新實用漢語課本[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2.
[8]楊寄洲.漢語教程[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6.
[9]吳中偉.當代中文[M].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03.
[10]張英.對外漢語文化因素與文化知識教學研究[J].漢語學習,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