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余
摘要: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給小學教育專業(yè)語文方向學科教育類課程提出了新要求,小學教育專業(yè)語文方向學科教育類課程必須在課程結構、教材建設和實踐教學等方面深化改革。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課程結構教材建設實踐教學
從培養(yǎng)中師層次的小學語文教師,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培養(yǎng)??茖哟蔚男W語文教師,再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培養(yǎng)本科層次的小學語文教師,長期以來,小學教育專業(yè)語文方向教育類課程(以下簡稱學科教育類課程)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整合。2001年9月,國家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給小學語文課程開發(fā)、教學理念、學習方式等帶來了一系列嶄新的變化。而小學教育專業(yè)語文教師培養(yǎng)框架中無論是課程結構、教材體系、教育理念還是實踐教育,變革步伐已經落后于小學語文改革與發(fā)展的步伐。適應于《語文課程標準》的需要,進一步整合小學語文學科教育類課程,改革課程結構,提升課程層次,已經迫在眉睫。學科教育類課程的改革牽動的學科領域也比較多,從《語文課程標準》新要求來看,矛盾集中在課程結構上。
一、課程結構改革
主要解決課程層次提升和學科結構領域擴充的問題,應本著各有側重、區(qū)分能級、明確陣地的原則,構建語文學科教育類課程的新格局,提升課程層次和擴充學科結構領域,提升課程的內涵,擴大學科教育類課程涵蓋的具體學科范圍。以往構成學科教育類課程的主干學科往往是小學語文教學法或者是小學語文教材概說和小學語文教學概論,外加教育見實習作為實踐教育課程,培養(yǎng)出的小學語文教師能夠輕松駕馭靜態(tài)的語文課程?!案饔袀戎亍笔侵高m應《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教師的課程開發(fā)、教學理念、教學評價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學科教育類課程各內部課程設置要具有對應性,并相對獨立而又互相形成合力;“區(qū)分能級”是指不同學科在傳授知識和訓練能力、培養(yǎng)情感和價值觀、探索過程和發(fā)現方法等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力量不同,教育影響的結果也有長效短效之分,學科教育類課程內部課程設置要綜合考慮能級,實現學科的互補;“明確陣地”是指適應《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教育的綜合性、交叉性和自主性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內部課程設置要兼顧課堂教學主陣地、學校課外教育陣地和社會教育陣地,立足于不同的陣地加強對學生的專業(yè)思想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語文教育知識學習和語文教育能力的形成。以課程層次提升和學科領域擴充為基礎,按照上述原則建構的學科教育類課程新格局,可以概括為“三個層次、四個方向和三塊陣地”。
二、教材改革
主要解決目前學科教育類課程教材存在的不足,以適應當前小學教育專業(yè)建設的需要,編寫貫徹《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理念的新教材。當前小學教育專業(yè)所使用的學科教育類教材,存在很多不足。從小學語文教育專業(yè)建設的角度看,目前缺少一套適合小學教育專業(yè)語文方向需要的教材;從與小學語文教育關系看,當前使用的教材無論在體系上還是內容上與小學語文教育實際有一定的距離,對小學語文教育發(fā)展改革的趨勢的反映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從《語文課程標準》所體現的課程理念看,當前所使用的教材自身沒有體現出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體驗和價值觀的三維統(tǒng)一,對小學語文教育的研究也沒有從這三個維度去解析。
三、義務教育
《語文課程標準》貫穿的語文課程理念,要求學科教育類課程要轉變觀念,進一步強化實踐教學,提高學生語文教育實踐的能力水平,培養(yǎng)學生從事小學語文教育的興趣和情感?!墩Z文教學標準》把小學語文教育當做師生不斷探索、不斷展開、不斷體驗的過程,客觀上要求教師具有熱愛語文教育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具有嶄新的語文課程理念,具有比較強的課程資源開發(fā)的能力,具有從事語文教育的綜合能力。
課堂實踐教學是指根據需要安排在課內進行的由學生為活動的設計者、操作者參與的語文教育活動,包括教學影像觀摩、模擬教學、說課、評課和教學片斷設計等活動類型。課外實踐教學是指根據課堂教學需要安排在課堂教學之外由學生獨立完成的語文教育活動,包括教具制作與設計、教育調查、試講與實習、教育方案設計、教學軟件制作、友好班級活動、教學及研究信息收集整理、家教等活動類型。這些活動類型多樣,基本模式是一致的,那就是定向與激勵(提出目標并設法使學生自覺追求目標)、同化與圖式(將新經驗納入自己的能力結構框架中,并且能夠形成穩(wěn)定的程序模式,產生正遷移作用)、反饋與評價(師生都能全面了解活動全程,并就活動的過程、方法、效果做出客觀的評價)和強化與創(chuàng)新(通過系列實踐教學活動鞏固能力,并且能創(chuàng)造性地獨立開展語文教育實踐活動)。
參考文獻:
[1]李秉德,李定仁.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惠中.教師教育新視野——本科學歷小學教師培養(yǎng)模式初探[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