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讀莊子的《庖丁解?!?,《庖丁解?!分兴U釋的人生哲學──遇到錯綜復雜的矛盾時,只有順應自然,避開矛盾,才不至于使自己受到損害。其哲理性的思辯讓我頓悟,“讀書”如“解牛”,而“游刃有余”既是解牛技藝的最高追求,又是讀書做學問的理想境界,二者義理相通。故擬從庖丁解牛的過程中演繹出一種新的學習策略,為學習者的“怎樣學”提供可鑒之法。
一、覽讀:目見全牛──目無全牛
正如一頭牛,有支撐其直立的骨骼框架一樣。任何一種理論、一門學問,總有一定的邏輯體系;任何一篇文章、一本書總有一定的結構體例。而初學者讀書治學時,往往只見書本,不注重書的結構體例;只見知識理論,不注重知識理論的邏輯體系。故會像庖丁那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是?!薄3鯇W者讀書治學“目見全?!敝芭!保耸桥!褒嬋恢怼?,而非?!爸绷⒅恰币病km埋頭苦讀,只爭朝夕,結果卻是事倍功半。因此讀書治學不能只講勤勉,而要注重讀書之技藝。庖丁解牛由“目見全牛”到“目無全?!惫矅L試探索了三年,顯然這在知識信息高速增長的今天,似乎時不待我。要實現由“目見全?!钡健澳繜o全牛”的轉變,唯有把握書的結構體例、理論的邏輯體系,也就是掌握使牛直立的“骨架”的解剖之理。而書(理論)的解剖之理──結構體例、邏輯體系,常常在一本書的前言、序、編寫說明、體例說明、寫在前面的話、目錄以及緒論中顯露其結構輪廓,認真研讀之,才能“批大隙,導大款”,從而達到“游刃有余”的境界。對于讀書治學,一方面要依據“人為”的天理──結構體例,另一方面要遵循“固有”的天理──邏輯體系。也就是說,讀書治學者不僅要把握編著者的編輯意圖,理解重點,突破難點;還要將知識的邏輯體系內化納入到治學者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去,掌握知識,形成技能。顯然,只有人的認識規(guī)律與知識的邏輯體系相一致并同步發(fā)展時,治學者對知識的學習才會進入“游刃有余”的理想境界。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結果。對此,治學者要篤行。
二、研讀:依乎天理──游刃有余
“天理”,《庖丁解?!纷椤芭I砩系奶烊唤Y構”。對于書來說,就是結構體例;對于理論知識來說,就是邏輯體系。結構體例就是知識的組元的方式,包括各部分的搭配和排列,體現了著作者和編輯者的編寫意圖。邏輯體系是指知識間的內在關系及相互聯系所構成的統(tǒng)一整體,包括知識的聯系和層次。從庖丁解牛只須依據牛的天然生理就能做到游刃有余來看,善學者往往在讀書治學時,特別是拿到一本新書,看到一篇新文章時,不應立即涉獵書(理論)的具體內容,而是對書的編排結構體例、知識呈現的邏輯體系的說明紹介文字反復閱讀。只有“會當臨絕頂”,才會“一覽眾山小”。對此,初學者要慎思。
三、樂讀:怵然為戒──躊躇滿志
庖丁雖然歷經十九年已到游刃有余的境界,但“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敖馀!比绱?,“讀書”亦如是。因為伴隨人類文明的嬗變,中華文明的厚重與珍貴,讓莘莘學子感到了讀書治學的勤勉刻苦。言近旨遠的名言“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就昭示了這一點。但讀書治學絕不是苦行僧的生活,成功會帶來讀書治學的樂趣,如同庖丁解牛,“霍然已解,如土委地”,“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讀書治學中以苦為樂的描寫和抒懷之作很多,尤以南宋翁森的《四時讀書樂》為妙,“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木除。”(春),“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薰風”(夏),“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秋),“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冬)詩人把讀書窮理過程中獲得的讀書治學之樂傳遞出來了。這對后人重新審視讀書的內涵,以及如何獲得讀書的樂趣是有啟示的。
(徐健,江蘇省海安縣教育局,226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