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3月5日,毛澤東親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睆拇?,雷鋒走進了千家萬戶,他的名字也傳遍共和國大地的每一個角落。雖然他的生命只有短暫的22年,卻樹立起一座永恒的豐碑。不同時代賦予了“雷鋒精神”不同的含義。
60年代=真善美。20世紀60年代,掀起一股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行動熱潮。在“60后”眼里,“雷鋒”兩個字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雷鋒精神成了“真善美”的象征。
80年代=釘子精神。學習雷鋒的“一切行動聽指揮”“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和刻苦學習的“釘子精神”,將雷鋒精神用到自己的實際工作中去……這些概念成為20世紀80年代學習雷鋒精神的主旋律。
90年代=愛崗敬業(yè)。20世紀90年代初,經(jīng)濟改革進入高潮。時代變了,雷鋒精神在這一個時期的詮釋也發(fā)生了變化。學雷鋒活動重點轉移到了“在崗位上體現(xiàn)出奉獻精神”,先后涌現(xiàn)出不少像李素麗這樣在平凡崗位上做出成績、作出貢獻的“崗位模范”。
(摘編自《甘肅日報》2012年3月5日)
點擊運用
“學雷鋒”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道德”舉動,無論社會多么浮躁,功利之風如何盛行,對助人為樂、與人為善等道德價值的弘揚不能放棄。媒體此前的報道中,75歲數(shù)十年堅持在天安門廣場撿垃圾的劉玉珍老人,讓我們看到了堅守;發(fā)現(xiàn)大火時沒有獨自逃生,而是逐一拍開鄰居房門的12歲小姑娘夏娟,讓我們看到了希望。他們或許是21世紀雷鋒精神的最好注釋。適用話題:雷鋒精神,助人為樂,價值,奉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