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向華
面對新課程、新理念,因此,怎樣進一步發(fā)揮初三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功能,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我在教學實踐中根據(jù)教材特點和初三學生思想心理特點,本著“提高興趣,優(yōu)化內容,加深認識,發(fā)展智能”的原則,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學習途徑和方法,取得了顯著成效。
1.以情明理。
列寧說:“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辈还苁侵v概念還是原理,我都注意寓理于情,使抽象的理論閃耀出情感的色彩,以提高學生對政治課的濃厚興趣。
1.1語言含情,講活知識。我以飽滿的情緒、旺盛的精力講授每節(jié)課,同時注意語言的抑揚頓挫,或高昂熱烈,或深沉凝重,或重炮似的排比,或雨絲般的描述,娓娓道來,使學生的情緒隨我的語調而變化。如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時,我以悲憤的語調歷數(shù)帝國主義對中華民族的瘋狂掠奪,憤怒控訴日本帝國主義屠殺南京30萬同胞的暴行。“侵略者展開殺人比賽,尸橫街巷,血流成河,血泊中的嬰兒的哭聲伴著劊子手的狂笑……”隨著我聲音的顫抖和拳頭的揮動,同學們個個繃緊小嘴,閃動淚花。講了“落后會挨打,貧窮就受辱”的道理后,我話鋒一轉:“沉睡的雄獅蘇醒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屹立在東方!就因為我們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我興奮地講了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和我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同學們臉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最后,我在黑板上寫了“國恥我辱、國興我榮”八個字,讓同學們高聲朗誦。
1.2故事滲情,吸引學生。書上的例子大多比較簡單,有的例子時間較遠,我就進行增補或系統(tǒng)形象化。如時傳祥,我用口頭和體態(tài)語言生動地描述他如何背大糞桶,不怕臟臭和譏諷,感動得學生嘖嘖稱贊。講“不言代價和回報”的內容時,我適時地補充孔繁森的例子,描述他如何在大風雪天,把自己棉大衣脫下給九十多歲的藏族老奶奶穿上;他又是如何幾次賣血撫養(yǎng)兩個藏族孤兒。講徐洪剛為了保護受辱婦女,赤手空拳同四個持刀歹徒搏斗,身中14刀,用背心托著流出的腸子追歹徒達五十多米,最后倒在血泊里。悲壯的語調,生動的表情,適時的手勢像磁鐵般地吸引住學生,他們深深地被英雄事跡所感動。我還從實際生活中找典型,增強學生的親切感。我還向同學們講述了一些大學生如何把飯錢節(jié)省下來,為治療一位教師三歲孩子的疑難病癥捐款的事。最后我問:“那些大哥哥大姐姐們值不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有的學生當時就摸口袋,表示也要把零花錢捐出去。
2.巧用文學知識,增加人文色彩,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
在初三思想政治教學中,基本觀點、基本原理的講解是首要任務,但學生往往對教師理論的講解不感興趣。因此,在講解理論的過程中,經常靈活地選擇一些古今中外文學知識中的精彩片斷,作為所學理論的例證加以分析,既貫徹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又使講解生動形象。
比如在學習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特征時,中國的史書典籍是其一脈相傳的見證。我把對文學知識的考察“搬遷”到思想政治課堂中,讓學生搶答幾個“第一”:我國古代第一部編年史、第一部紀傳體、第一部詩歌總集、第一部政治抒情詩、第一部地理專著各是什么?這些內容對學生是一個很大挑戰(zhàn),答對的學生特別有成功感,沒有答對的學生會意識到自己必須加強文史知識的學習。憑借文史知識搶答賽,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成功體驗思想政治課,在快樂中學到知識,在開心中受到教育。
3.漫畫點綴,化枯燥為趣味,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培養(yǎng)。
漫畫,蘊涵著深刻的哲理,極富趣味性和幽默感,它以特殊的方式針砭時弊,揚美抑丑,鞭撻腐朽。因此,我們在平時應注意收集和整理與教學有關的漫畫,恰當?shù)剡\用到教學中去,可以使抽象問題具體化,枯燥問題趣味化,深刻問題淺顯化,便于學生感知和理解教材的內容,使學生在愉快寬松的課堂氣氛中樂于接受新的知識,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4.引入歌曲,化平淡為神奇,使學生的思想情感得到熏陶。
歌曲,給人力量,催人奮進,引人深思,它以其特有的魅力,深受學生的青睞。教師在教學中,要迎合學生的心理,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充分利用歌曲這一載體,將歌曲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激發(fā)、感染學生,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迅速地融入到教學氛圍之中。
5.收集剪報,開展社會調查,加深思想認識。
針對初三學生活潑好動、精力旺盛、喜愛參加社會活動的特點,我要求他們自己動手,依據(jù)課本內容整理出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觀點,然后分門別類地剪報,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在課堂上對收集的資料加以論證。很多學生結合鄧小平理論基本觀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內涵,搞了專題資料,加深了對基本觀點的理解,培養(yǎng)了關心國家大事的習慣。
如在講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時,同學們提出了一些問題,反映出對貫徹基本路線認識不足。為此我組織同學走向社會,接觸實際進行調查。我以“改革開放前后家庭經濟生活狀況”為題,設計了幾份表格,讓同學們作家庭調查,事后又讓他們自己統(tǒng)計結果。同學們用大量生動的事實和具體數(shù)據(jù),從衣、食、住、行等方面進行了改革開放前后鮮明的對比。通過社會調查,同學們從每個小家庭的變化,深切地感受到家鄉(xiāng)的變化,整個社會的發(fā)展變化,親身感受到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巨大威力,親眼目睹改革開放發(fā)展了生產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調查后,同學們動情地寫道:“考察了家鄉(xiāng)的變化,不僅看到了家鄉(xiāng)改革開放的新形象,也深刻認識到‘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正確性,確信只有堅持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才能實現(xiàn)家鄉(xiāng)繁榮,人民富裕,懂得愛家鄉(xiāng)就要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大力推進家鄉(xiāng)現(xiàn)代化建設。”這種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的做法,既使得課堂教學內容更豐富生動、活潑,又具體解決了學生的思想認識問題。
6.把握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步伐。
把握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步伐,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生命力所在。對此,我們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指導學生閱讀各類書刊,如《半月談》《中學生時事報》《時事》雜志等;二是每天讓學生收看《新聞》和《焦點訪談》,并作好摘記;三是開展社會調查,撰寫政治小論文,進行全校評比。這樣思想政治課教學逐步將小課堂與大社會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積極性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