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斌
提高高中歷史課課堂教學效率,幫助學生構筑知識體系,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知識結構化與拓寬補充相結合
所謂知識結構,主要指知識的相互聯(lián)系。歷史教學應幫助學生構筑知識結構,要把大量分散的、相對孤立的歷史事實、歷史概念納入完整的學科體系之中,變成主干分明、脈絡清晰的知識網絡。
然而,高中歷史復習僅僅構筑知識結構是不夠的,還必須對現行教材的知識范圍加以拓寬。所謂拓寬,就是對現行教材的知識范圍作出適當的延伸和補充。這是由當前高考改革發(fā)展的要求以及現行高中歷史教材本身存在的局限所決定的。
二、內容線索化與深度挖掘相結合
內容線索化,就是突破教材內容的時空界限,打破教材原有的體系,按同一類型、同一性質、同一方面,分門別類,重新梳理,從而形成關于某個歷史問題的完整表象。例如我們常把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分成政治史、經濟史、民族關系史、對外關系史、文化史等五條線索。
但是,高中歷史教學僅停留在重新組織教材、梳理線索上是不夠的,還應該深入挖掘歷史知識的內涵和外延,深化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1.從分析歷史事件、原因、背景或目的入手。例如,分析清末“預備立憲”的歷史背景,則應挖掘出日俄戰(zhàn)爭的影響。
2.透過歷史現象,歸納其階段性歷史特征。階段性歷史特征是隱含在歷史教材內容之中的,必須深度挖掘、揭示其本質因素。例如從16世紀到18世紀下半期是世界近代史的第一個階段,從這一時期西方經濟、政治、思想、對外政策、國際關系等方面的巨大變化中可以歸納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封建主義的衰亡是這一時期歷史發(fā)展的總趨勢和重要特征。
三、理論系統(tǒng)化與能力提高相結合
從近年高考試題來看,理論性較強的題目比重逐年增加,強調歷史基本理論的考查已成為高考命題的一種基本走向。寓論于史,史論結合,既是歷史教學的基本原則,也是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需要加強的重要方面。如果缺乏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學生能力的提高就無從著手。而這些基本理論往往是教材中的隱性內容,容易被教師所忽略。因此,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有意識地、系統(tǒng)地對教材中蘊涵的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體系進行深入淺出的介紹,并強化訓練。高中課堂教學僅僅局限于形象思維的訓練是遠遠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