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書杰
與傳統(tǒng)教育技術相比,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是明顯的,信息技術與科學教學的整合是必要的,但教師在考慮兩者整合的過程中,必須有清晰的認識,要考慮兩者整合是否能實現(xiàn)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千萬不能為整合而整合。
● 課例分析以及評述
幾年前,筆者曾聽過這樣一節(jié)科學公開課。
這是青島市級的公開課,地點是青島市南區(qū)實驗小學,教學內容是《鳥》這一課。
因為上課班級是計算機實驗班,學生個個有良好的計算機基礎,因此,上課教師在教學中進行了全方位的信息技術與科學教學整合的嘗試。課前,教師讓學生運用網絡,大量收集關于鳥的知識,上課時,則由學生運用PowerPoint相互展示各自的資料,借以共同獲得較全面的關于鳥的知識。應該說,這一堂課在很多方面是成功的,我對其的評價是:一次有意義的嘗試——是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嘗試,也是張揚學生個性特長的嘗試,更是引導學生利用計算機進行科學探究與表達的嘗試。課堂上,學生對計算機的嫻熟操作(運用網絡收集到了大量關于鳥的資料,并運用PowerPoint進行了精彩的展示)和對鳥的真情實感都給聽課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因為對于信息技術的過于依賴和信任,這一堂課也因此有了一個最大的缺憾——雖然資料豐富,交流也到位,但學生對鳥這一概念掌握得卻不到位——這在當日的課堂上可以看出來。之所以會產生這一結果,原因在于因為信息技術的大量運用,這一堂課的重心偏離了。我在評課時是這樣說的:“觀察、實驗、比較、歸納是科學的根本,也應是科學課堂教學的根本。任何時候都不能忘了要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的過程。通過上網檢索資料,確實是科學研究的方法之一,但絕不是全部。像《鳥》這一課,我們完全可以讓學生通過對鳥或鳥的標本進行觀察、比較,歸納出鳥類的共同特征來,只有在此基礎上建立的鳥的概念才是基于事實的概念,是活的概念。嚴重地說,上網檢索鳥的共同特征實質上也是一種灌輸式教學,不過比傳統(tǒng)的灌輸教學更為隱蔽而已。今天的課堂上,學生們對鳥的概念掌握得不是太好,原因就在于此。”(詳見《一次嘗試——參加〈科學〉課程改革師資培訓活動有感》,發(fā)表于《課程與教學》2002年第1期。)
事后,我對信息技術與科學教學整合的現(xiàn)狀進行了觀察與分析,發(fā)現(xiàn)許多教師對兩者關系的思考不夠全面,對兩者整合的實際操作缺乏理性,歸納一下,主要有三方面的問題。
問題之一:看不到信息技術的價值。認為運用信息技術是一種形式主義,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幫助不大,麻煩倒是不少,劃不來,還是不要用為好。
問題之二:對兩者關系缺乏辯證的認識。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一部分教師習慣于簡單考慮如何運用信息技術,而不去考慮要不要運用信息技術和如何更好地運用信息技術。這就導致一些運用了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體現(xiàn)不出優(yōu)越性,從而,授持“運用信息技術是形式主義”觀點者以把柄。
問題之三:實際操作仍然定位于輔助“教”,而非學生的“學”。
● 有效整合的模式分析
基于以上原因,可以認定,我們有必要對信息技術與科學教學的有效整合這一命題加以思考。我個人認為,與傳統(tǒng)教育技術相比,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是明顯的,信息技術與科學教學的整合是必要的,但教師在考慮兩者整合的過程中,必須有清晰的認識,要考慮兩者整合以后學生的收獲是否更大了,是否實現(xiàn)了教學效果的更優(yōu)化,千萬不能為整合而整合。那么,信息技術與科學教學如何實現(xiàn)有效整合呢?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模式。
1.基于情境的探究性學習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主要是通過教師的主導作用,配以網絡的支持,在學生主體的參與下學習。教學流程通常為:創(chuàng)設情境→網上設問→資源利用→思考探究→形成意義→組織評價。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宇宙問題、地質問題等抽象的、不易實驗操作的課型多采取這種模式。例如,在講“星座”一課時,有位教師考慮到城鎮(zhèn)地區(qū)空氣質量不是太好,夜晚觀測星空有一定的難度。另外,以往的傳統(tǒng)授課經驗證實,學生在學習這課時也感到枯燥、乏味,興致不高,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采取了探究式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課的開始部分,教師利用自制的課件把學生帶入了星空的世界(網絡教室的窗簾拉上后,教室光線很暗),隨著背景音樂的響起,學生的計算機上出現(xiàn)了漫天的隱隱約約、一眨一眨的星星,仿佛把人們帶入了變幻莫測的太空!學生們激動得連連感嘆。教師抓住時機說這節(jié)課要帶領學生去太空旅游,為了祝學生們旅游愉快,教師在網上為每位學生提供了游園卡(提出的主要問題),怎樣看懂游園卡呢?教師為學生準備了可共享的網上資源(提供相應的網址、提示解決問題的思考路徑、提供學習的評價標準),通過學生的自學、互學、幫學,利用Word、幻燈片、畫筆等工具,完成作業(yè),并自評、他評。最后,教師做全班總評。
在這種模式的教學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提供共享資源時不應引導學生收集大量的簡單信息,或者進行一些簡單的處理。實踐中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僅僅是對資源進行簡單的收集、拷貝、粘貼,很少進行自己的分析、整合和加工,更不用說做出有創(chuàng)造性的作品,這樣非常不利于學生高級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一個好的共享資源則能引導學生收集信息,并對信息進行處理,運用自己的判斷力和創(chuàng)造性來解決問題。
2.圍繞問題的自主性學習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主要是根據(jù)事先確定的學習主題,在相關的實際情境中去選定某個典型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然后圍繞該問題展開進一步的學習。教學流程為:提出問題→進行假設→共享資源→得出結論→組織評價。
小學科學教學中,“解暗箱課”的課型中常用到這種模式。例如,一位教師在講授人體的“血液循環(huán)器官”時,向學生提問:生活中,如果不小心割破了手指,會發(fā)生什么情況?由此引發(fā)學生討論,作出全身各處都有血管,血液在不停流動的假設。然后學生根據(jù)教師提供的資源(提供相應的網址、相關的素材,提示解決問題的思考路徑、提供學習的評價標準),進行查找、分析、做出邏輯推理,驗證假設,并在教師的引導下,進一步做出血液循環(huán)器官的其他假設,如心臟的作用、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等。然后再根據(jù)教師提供的資源,進行查找、分析、做出邏輯推理,得出結論,進而解釋人生病時為什么輸液比打針療效快(輸液是靜脈注射,打針是肌肉注射時)、為什么打針又比吃藥療效快,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基于課題的協(xié)作性學習模式
這種模式主要是通過資源利用,進行課題研究,形成協(xié)作學習。流程為:確立主題→制訂計劃→分組活動→資源利用→形成、展示作品→組織評價。
小學科學教學中“考察課”課型經常用到這種模式,如《空氣的污染和保護》一課。首先,由教師提出問題:世界衛(wèi)生組織調查顯示,除了心臟病外,癌癥已成為人類的第二大殺手。在癌癥的家族中又以肺癌位居首位。從年齡上看,也大有低齡化的趨勢。這是為什么呢?近幾年來,青島的冬天越來越暖和了。以前,冬天學生們在操場上玩,時間稍長,手就被凍得發(fā)僵,許多學生也曾凍手凍腳,現(xiàn)在,還聽到誰說凍手凍腳了嗎?
接著,教師幫助學生制定行動計劃:
學生的任務是:幫助人們認識肺癌與空氣污染的關系,減少家庭婦女做飯時間的重要性(做飯中吸入過多的有害氣體),社區(qū)道路的建設與城市道路建設同等重要,盡快出臺養(yǎng)寵物的詳細的法律條令以保護社區(qū)環(huán)境。
學生要做的是:空氣污染的概念及與哪些因素有關系。查找空氣變暖的原因、肺癌的發(fā)病主要因素;在學生家的附近記錄半小時的時間內通過機動車的數(shù)量、尾氣的排放狀況(無煙、煙少、煙多、煙重、黑)、車輛的種類、哪個地區(qū)的車;觀察社區(qū)附近家庭排油煙機、單位排油煙機的個數(shù)、外部形態(tài)、排放時間;觀察社區(qū)附近路面的衛(wèi)生狀況、路面的質地(土路、水泥地、瓷磚地、塑膠地面)及飼養(yǎng)寵物的情況。
下一步是收集資料(文字資料、調查獲得的一手資料):這一步,教師幫助學生分析要搜集的基本信息,介紹相關的網絡資源(有關的網站、網址、網頁、教師提供的資料)。
最后,教師提供評價這課學習的評價量表,供學生自評、他評。
以上所述信息技術與科學教學有效整合的途徑,還不夠全面,分類也存在著交叉的現(xiàn)象。但是,有一點能夠給廣大科學教師以啟示,那就是信息技術與科學教學整合,不只要考慮信息技術的特點,更要考慮科學學科的特點,找準信息技術與之整合的結合點,從而,發(fā)揮信息技術所具有的傳統(tǒng)教學技術所不具備的優(yōu)勢。千萬要記住的是,不能搞形式主義的一套,為整合而整合,要盡量避免因為使用信息技術而剝奪了學生觀察、實驗的機會,進入“機灌”或謂之“網灌”的誤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