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升
摘 要:“秦權壺”乃秤砣式形制,短流、環(huán)耳形把手、嵌蓋微鼓、鈕似橋頂,整體簡練、古樸、大方。
關鍵詞:紫砂壺;宜興;秦權壺
1 前言
紫砂壺具有悠久的歷史,江蘇宜興素有“陶都”之稱。它具有良好的保味功能,泡茶不走味,盛暑不易餿,使用愈久色澤愈古雅,泡出的茶湯也愈沉蘊芳馨。
紫砂壺的形制乃明代正德年間的供春所創(chuàng),供春本是提學副史吳頤山的書僮,曾在宜興金沙寺中侍候主人讀書,看到寺內(nèi)一位老僧煉土制壺,成品精美異常,于是在侍讀之余偷偷學會了老和尚的絕技。后來他自己拿陶土制壺,完全用手指按捏而成,因此燒制出來的紫砂表面往往可以見紋。他的制品被世人稱為“供春壺”,在當時已極負盛名,這樣供春便以制壺為業(yè),并成為一代宗師。
宜興紫砂壺所用原料主要是當?shù)厮龅淖仙澳?,其顏色紫紅,質(zhì)地細膩柔韌,可塑性強,滲透性好,是一種品質(zhì)極佳的陶土。紫砂壺燒成后顏色有幾十種,主要有海棠紅、葵黃、墨綠、葡萄紫和沉香紫等十幾種,而其中最出名、最普通的就是紫色,所以統(tǒng)稱紫砂泥。
2 “秦權壺”的創(chuàng)作
“秦權壺”仿秦權而制,是紫砂壺型的經(jīng)典款式,壺形似鐘,穩(wěn)重沉著;壺身高聳,上部收斂,自然流暢;流向上微,屈力十足,流而有勁;環(huán)耳形把手,不矯不揚;嵌蓋微鼓,沿蓋相合,渾然一體;鈕似橋頂,應信權之系耳;壺底內(nèi)凹,樸素敦厚,古雅大方。秦權壺,有王者風范,不怒自威,猶如六合在握,穩(wěn)守金湯,實乃壺之王者。創(chuàng)意非凡,給人以無限的遐想,愛壺人士曾給予秦權經(jīng)典的贊美:頸、肩、腹、足順勢而下,仿佛一個自信的商人端坐店鋪之內(nèi),想像千里之外,浮云過眼,誠字在心。壺嘴稍平代表買賣公平、童叟無欺,壺把渾圓代表有后盾堅強、實力非凡,壺身似鐘代表四平八穩(wěn)、威震四方。
“秦權壺”為江蘇宜興黃龍山礦脈所開挖出來的紫砂原礦提煉而成,礦脈里鐵質(zhì)成分較高,泥料內(nèi)所含顆粒較大,結構疏松,器身明顯成雙氣孔結構,空氣對流順暢,氣孔對流較好。日久使用漸露鋒芒,養(yǎng)成變化甚大,為養(yǎng)壺之最佳器具。此款壺仿秤砣形制,現(xiàn)多見“高秦權”款,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即統(tǒng)一了度量衡,秤權亦以秦為準,故稱“秦權壺”。此壺赭紅色澤溫和中正,形制樸素敦厚、古雅大方,以渾厚質(zhì)樸見長,壺身圓潤光滑,截蓋上下渾然一體;整款壺高聳挺立,自下至上收斂自然流暢。從器型和線條來看,此壺偏于矮而敦實,線條流暢、器型飽滿,短流與飛把構成可愛之姿,趣味性十足;截蓋子母線咬合緊密,一變嘴胥出爽利,出水沖勁十足,斷水方便;大耳形壺把,飛沿翹起;壺嘴、壺口、壺把準確地置于同一水平線上。與傳統(tǒng)“秦權壺”型一樣,橋鈕設計與壺身的弧形精準地融為一體。壺身上面刻以“水抱孤村遠,山通一徑斜”的詩句,寧靜致遠的悠然意境融入壺中,讓傳統(tǒng)壺藝與古典文化水乳交融,提升了紫砂壺藝的文化內(nèi)涵,也讓紫砂壺有了更多的可讀性,其欣賞效果更佳。
題于砂壺上的款識,同樣是紫砂壺的重要裝飾要素,多以凝煉而蘊藉之詞句呼應砂壺繪畫及器型的主題、立意,如“世事看慣一局棋”、“一缽即生涯”、“虛心實腹”、“無量法門,盡在深心一笑”等題識,意在藉此“文字般若”,以及由書、畫、形相呼應的裝飾形式,調(diào)動多層次的審美體驗,將讀者接引入識色空、忘物我、解煩惱的精神涵脈之中。
3 創(chuàng)作感言
中國的紫砂工藝有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繼承和創(chuàng)新都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創(chuàng)新不能丟掉紫砂的風格,要研究紫砂造型的特殊規(guī)律,不然把紫砂弄成現(xiàn)代的瓷器或炻器那樣,就失掉了紫砂的風格特點,喪失了紫砂應有的藝術價值。真正的藝術是人生的體檢,藝術上維持原狀,作品形不成自己的風格,就意味著沒有進步,堅持在藝術上“不重復別人,也不重復自己”的創(chuàng)作原則,增強藝術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這樣才能塑成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