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水蘭
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顯而易見。它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對現成言語作品的學習,培養(yǎng)語言能力。語言能力是多層次、多側面的完整系統(tǒng),語感能力就處在這個系統(tǒng)的中心。從語言工具論的觀點看,語文教育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就是提高人的語感能力,使其能夠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不僅其中的“理解”是語感問題,“運用”也是語感問題。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應當貫穿在聽說讀寫訓練的整個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根本途徑,而這一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閱讀教學來實現的。
然而,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普遍存在著忽視語感培養(yǎng)的問題,不少教師把查工具書認字釋詞當成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閱讀時一遇到生字難詞就立刻讓學生查工具書,不時截斷文章的語脈意流;或者把對文章內容、寫作技巧的分析講解當成主要任務,不把文章當成鮮活的、美的對象來欣賞,而一味當做某種思想、技巧的標本來解剖,像生物課解剖僵尸一般;或者大肆運用電教、多媒體手段,聲光色電一齊來,卻忘了引導學生感受課文的語言本身,學生沒獲得語感。在今天的閱讀教學中應特別重視“語感”這一課題。
一 語感的概念及語感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什么是語感?概言之,語感是人類使用書面語言時語流所呈現出的生命氣息感。它既是形式的(節(jié)奏、長短、調值等),也是內容的(作者的思維、情感特質物化成的語言系統(tǒng)特征)。人有一呼一吸,人說話是以呼吸節(jié)奏為基礎進行的,即使是書面語的表達和閱讀,我們也往往不喜歡一口氣讀不完的那類長句子,因為它不合呼吸的習慣,我們也就可以說它缺少“語感”。其實人的思維也遵循著一定的語感,讀杰出思想家、作家的作品,他們精妙的思想、優(yōu)美的感情最后不是抽象地被我們記住,而是以語言的形式,內化成我們自身的語感積淀于心中,才于我們真有益,我們才能以接近他們的姿態(tài)思考和寫作。讀者只有真正感受了、化入了作者的語感,才能與作者“息息相通”。
把教師的精講、點撥與學生的熟讀、背誦有機結合,語感教學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周國平的《家》,第一自然段就是非常優(yōu)美的文字,既像普通的拉家常使人感到親切,又像在敘說一個動聽的感人故事,引人入勝,引發(fā)深思。像這樣的地方,就需要教師的“點眼”了。點撥手法的巧用,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循著教師的引導自己去作知識性的、情感性的、審美性的體味。當然,培養(yǎng)語感,學生還必須在理解領悟的基礎上熟讀、背誦。理解是前提,重復是關鍵。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經過多次的重復,語言文字的規(guī)律、含義、情味等,才會在頭腦中固定下來,逐步形成語感。沒有理解和重復,也就沒有語感。
哲學家維特根斯坦說過:“我的語言的界限意味著我的世界的界限”。在閱讀教學中重視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還其語文教學的本來面貌,是實現語文教學目的的客觀要求。
語感植根于人的心理機制,是對言語的一種直覺的把握,是人們在視聽說等的當下“不假思索”的對言語形式和所依附的言語內容的一種敏感,它是一種深刻的認識。這種認識能力具有對語言構成的感悟力、對語言概念的判斷力、對語言情感的感受力、對語言色彩的感知力。
實施語感教學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首先,語感教學必須遵循實踐性原則。語感的教學,也只有讓學生成為實踐的主體,積極地參與讀寫聽說活動,才能實現教學目的。其次,閱讀教學要以語法知識為先導。語感教學既可以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無意注意中進行,也可以在教師引導下,以一定的語言知識為先導,有組織、有計劃地實施。前者所獲得的語感或非完全正確,或殘缺淺顯,或粗雜蕪蔓,嬰孩的語言能力的獲得即如此;后者所獲得的語感正確,并不斷朝著深、美、廣、敏方向發(fā)展,閱讀教學培養(yǎng)出來的語感即如此。再次,要以言語形式為重點,把眼光放在言語形式的不同結構、不同組合所帶來的不同表達效果上。每個人在他上學以前,通過自然狀態(tài)中的學習已具備了母語的語感,只不過這種語感淺顯粗陋,不規(guī)范甚至低品位,閱讀教學若能成為語感教學,就能逐步培養(yǎng)出高層次、高品位的語感來。
二 增進語感教學的方法
首先,導入必須以言語形式為著眼點。導入若把言語形式對言語內容表達的意義作為教學的“契機”,則能引發(fā)學習者對言語的無限興趣,它不僅培養(yǎng)了學習者的語感,同時透過言語形式還把握了言語作品的內涵。譬如《背影》的導入,完全可以把目標指向開頭一句:“我與父親不相見已兩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上,分析這一言語形式對全文的意義、對作者表意的作用。
其次,重視誦讀語段增強語感。閱讀方式多種多樣,而誦讀對語感培養(yǎng)的功效尤為顯著。重視誦讀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傳統(tǒng)經念。所謂“文選爛,秀才半”“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毖噪m簡單,卻道出了語文學習的真諦。洪宗禮先生說:“讀書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和表面字義上,要在讀中精思、悟神、明理,這樣讀書才能讀出書中之味”。的確,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同樣,好文章不讀不知其美。只有經過反復誦讀,方能讀出其中的味道,讀出其中的深層含義,而在這個整體的把握過程中,對于文中所涉及的語言、文字、詞語、句子等的品味與琢磨,便是一種不知不覺的訓練。因此,精彩的語段必須熟讀成誦,在誦讀中喚起情感,在誦讀中體味語言運用之妙,也只有在誦讀中才能增強學生的語感能力。如誦讀《鄉(xiāng)愁》則要在誦讀中體會詩人情感的變化,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詩人的感情越來越濃烈,而我們更是要以對祖國深深思念的口吻深情地誦讀,在誦讀中引發(fā)豐富的聯想,從而更深一層地體會詩人對祖國的眷戀和渴盼回到祖國母親懷抱的深層含義。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