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文潔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合慶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針推傷科(上海201201)
神經根型頸椎病。以頸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無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是頸椎病中發(fā)病率最高一種類型,約占60%,甚至更高[1],目前由于生活方式的變化,更多人長期從事腦力勞動,使得該病的發(fā)生率日趨增高,且趨向于年輕化,發(fā)病高峰由十年前的40~60歲,已經發(fā)展為20~50歲[2]。對于神經根型椎病的治療方式主要包括:手法推拿、牽引、理筋、練功、針灸治療、以及中藥輔以治療等。究竟何種方法最為有效,目前各家爭論不一。筆者總結我科2009年1月~2010年7月神經根型頸椎病病例共計50例,對其治療方式和療效略加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本組50例均為本院門診確診為神經根型頸椎病病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年齡最小21歲,最大63歲,平均年齡34.72歲。隨機分為治療組(頸椎牽引配合手法復位組)30例,對照組(單純頸椎牽引組)20例,兩組均在治療期間輔以藥物調理治療。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病史、頸椎X線正側位像以及頸椎MR表現(xiàn)進行確診后進行進一步治療。
治療組采用頸椎牽引配合手法復位。頸椎牽引術:本組所有患者均采用坐位牽引方式,使頸部自軀干縱軸向前前傾約10°~30°,避免過伸。要求患者充分放松頸部、肩部及整個軀體肌肉。牽引姿位應使患者感覺舒適,如有不適即應酌情調整頸椎的角度。常用的牽引重量差異很大,可自患者自身體重的1/10至1/5,多數(shù)用6~7kg,開始時用較小重量以利患者適應。每次牽引近結束時患者應有明顯的頸部受牽伸感覺,但無特殊不適,如這種感覺不明顯,重量應酌情增加。每次牽引持續(xù)時間通常為20~30min。牽引重量與持續(xù)時間可作不同的組合,一般牽引重量較大時持續(xù)時間較短,牽引重量較小時持續(xù)時間較長。一般每日牽引1~2次,也有每日3次者,10~20d為1療程,可持續(xù)數(shù)個療程直至癥狀基本消除。
手法復位術:①頸椎按摩推拿法:患者正坐,醫(yī)者站在背后施按揉法于風府、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穴,能舒筋通絡,使頸肩部痙攣的肌肉得以放松。再用此法于頸肩部,以斜方肌為重點,施法3~5min后,醫(yī)者一手扶頭頂,一手施法于頸胸椎部,在施的同時,配合頸椎屈伸被動運動3~5次。接著頸及患側肩部,配合頸椎側屈被動運動3~5次。最后醫(yī)者一手托住健側下頜,一手扶于頸肩部,配合頸椎旋轉被動運動。其功能為舒筋通絡,活血散瘀,消腫止痛,使局部血液循環(huán)加速,促進新陳代謝,有利于消除神經根炎癥和水腫,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yǎng)供應,改善病灶部的缺氧狀態(tài)。②頸椎復位法:患者坐位,醫(yī)者一手扶住頭頂,一手托住患者下頜作抱球勢,徐徐搖動頸椎,待患者肌肉放松后,突然作頸椎伸位斜扳法,往往可聽到彈響聲。本法功能為滑利關節(jié),整復錯縫,扳法拉開椎間隙,突發(fā)性動作可糾正后關節(jié)錯縫,增加頸椎的活動范圍,同時能改變骨贅和神經根的相對位置,以減少刺激和壓迫,從而緩解和消除臨床癥狀。本組患者均在頸椎牽引治療的同時應用頸椎手法治療術。同時根據(jù)患者的病情輕重程度,決定治療的療程,一般在頸椎牽引治療完成后,繼續(xù)行手法治療15~30d左右。同時若患者伴有明顯的身體其它部位的重要疾病,則適當減輕手法力度和頻率。
對照組采用單純頸椎牽引治療,牽引方法、療程及劑量同治療組。
療效標準 依據(jù)國際疾病診療標準[3],將患者預后情況分為治愈(患者就診時癥狀完全消失,牽拉和壓頭試驗檢查陰性);顯效(患者頸肩疼痛消失,但在大量活動后會有不適感);有效(患者疼痛癥狀消失,但長期保持同一姿勢后會出現(xiàn)疼痛感);無效(患者就診時癥狀基本上未見緩減或者僅輕度緩解)4個標準級。同時對患者療效的評估分為治療后1個月和治療后3個月進行。
統(tǒng)計學方法所用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1.0軟件處理,對患者療效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結果 兩組患者經過系統(tǒng)治療后,分別于治療后1個月和治療后3個月,在門診對其治療效果進行評估。在臨床比較方面,兩組患者無論在治療后1個月還是治療后3個月,頸椎牽引配合手法治療組與單純牽引治療組相比,均有明顯的優(yōu)勢,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2。
表1 患者治療后1個月療效判定情況
表2 患者治療后3個月療效判定情況
討 論 隨著現(xiàn)代生活方式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從事計算機、文案等相關專業(yè)的工作,腦力勞動增加,而從事戶外運動的時間過少,使得頸椎病越來越趨向于發(fā)病高、年輕化、高學歷化的趨勢[4]。神經根型頸椎病是最常見的發(fā)病類型,目前關于其發(fā)病原因,主要認為是由于長期的不良姿勢,導致頸椎應力改變,繼而逐漸出現(xiàn)頸椎間盤、頸椎鉤椎關節(jié)或關節(jié)突關節(jié)增生、肥大的骨刺向側方突出,刺激或壓迫相應水平的神經根,而引起一系列相應節(jié)段的神經根刺激或功能障礙的臨床表現(xiàn)[5]。
目前關于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主要分為保守治療和外科手術治療兩種方式。外科手術治療,主要適用于患者病情較重,椎間盤已經完全或者大部分脫出,或者有嚴重的骨折情況,但多數(shù)患者在手術治療前,由于病程時間長,神經根長期受壓,部分已出現(xiàn)不可逆的神經變性,即使壓迫減除,但患者臨床癥狀在治療后改善不明顯,甚至部分患者癥狀反而會加重。而且手術風險大,費用高,手術植入物容易脫落,引起相關的并發(fā)癥,容易復發(fā),需再次手術等缺點[6]。所以多數(shù)患者,特別是早期發(fā)病的患者均選擇保守治療,以頸椎牽引治療為最常見治療方式。筆者總結頸椎牽引主要通過以下機理達到治療的目的,① 限制頸椎活動,減少對受壓脊髓和神經根的反復摩擦和不良刺激,有助于脊髓、神經根、關節(jié)囊、肌肉等組織的水腫和炎癥消退。②增大椎間隙和椎間孔,有利于椎間盤減壓,減輕甚至解除神經根所受的刺激和壓迫。③ 解除肌肉痙攣,恢復頸脊拄的平衡,降低椎間盤內壓,緩沖椎間盤向四周的壓力。④ 牽開小關節(jié)間隙,解除滑膜嵌頓,恢復頸椎間的正常序列和相互關系。⑤ 使扭曲于橫突孔間的椎動脈得以伸直,糾正椎動脈扭曲,改善椎動脈的血供。⑥ 使頸椎管縱徑拉長,脊髓伸展,椎管容積相對增加。正確的牽引治療不僅可使肌肉痙攣解除,同時也有改善神經根刺激癥狀的作用。但是頸椎牽引容易引起神經根損傷,出現(xiàn)上肢麻木、疼痛;椎小關節(jié)功能紊亂,表現(xiàn)為頸部活動受限;椎動脈扭曲,供血減少等不良反應,需要控制牽引的力度、角度、時間和頻率等,部分患者效果欠佳,若能輔以中醫(yī)推拿按摩治療,則會達到更較好的療效。祖國醫(yī)學認為本病多由久坐少動,經絡不通,血行不暢,調理不得,姿勢不良等引起。亦有中醫(yī)理論認為年事已高,筋骨疲乏,陰陽不調,肝腎虧虛,筋脈失養(yǎng),或因外感風寒,經絡痹阻不通導致頸肩及肢體酸痛不適等癥狀[7]?!夺t(y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指出:“按其經絡以通郁閉之氣,摩其壅聚,以散淤結之腫,其患可愈”。中醫(yī)按摩推拿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補充牽引治療的不足之處[8]:健腦寧神,益氣固脫;清腦明目,振奮精神;疏風散寒,開竅鎮(zhèn)痛;解痙止痛,調和氣血;通經活絡,散寒定痛;疏風散寒,活血通絡;生肌活血,正骨松筋;凝散固本,調理不虛等。大量實驗研究表明,過多的頭頸屈伸活動,不僅會引起肌肉的勞累而酸痛,還會增加小關節(jié)的負擔,使得愫患頸椎病的可能性增加,同時前屈時對椎間盤壓力影響增大;前屈頸角愈大頸椎痛的可能性就越高;疼痛導致肌緊張,肌緊張又導致疼痛,如此惡性循環(huán)則會使病情不斷加重。因此,頸椎病多數(shù)是骨性病變和肌肉、韌帶等軟組織病變互相交織、互為因果而形成的諸多癥候群,牽引配合中醫(yī)推拿手法治療正是兼顧了兩者,真正做到了“動靜結合,內外兼治”。從而可以大大提高其治愈率和癥狀緩解率。
本研究中頸椎牽引配合手法治療,對于患者癥狀的改善率大大優(yōu)于單純頸椎牽引治療組,也是更有力的佐證。但是目前頸椎牽引如何與手法推拿更有效的結合起來,才能使患者受益最大,針對病人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尚需進一步研究。
[1] 王大力.牽引配合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中華實用中西醫(yī)雜志,2010,8(23)21-22.
[2] 張躍發(fā),文 麗.推拿結合手法牽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yī)學,2009,15(3):36-37.
[3] 孫樹椿,張 軍,王立恒,等.旋轉手法對頸椎髓核內壓力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國骨傷,2010,23(1):34-38.
[4] 宋永偉,鮑鐵周,王智勇,等.非手術綜合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60例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導報,2011,17(6):56-57.
[5] 王 靜.三聯(lián)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60例[J].中醫(yī)研究,2009,22(4):57-58.
[6] 劉 超.兩種不同的三聯(lián)療法對比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J].中醫(yī)中藥,2011,9(8):130-131.
[7] 李 軍.手法結合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76例[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0,1(2):27.
[8] 馬加燕,任永生.神經根型頸椎病的保守治療[J].醫(yī)學信息,2011,24(8):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