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長銀 黃銀鴻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xué)院 英語學(xué)院,北京 100024)
所謂事件框架(event frame),是對主體運動的描述,包括主體自身的運動和主體借助外物的空間位移。Talmy(1985,2000)在對運動事件框架中運動、路徑、原因或方式進行分析的基礎(chǔ)之上,從語言類型學(xué)角度出發(fā)認(rèn)為世界上所有的語言都可以劃分為兩類:動詞構(gòu)架語(verb-framed language)和附加語構(gòu)架語(satellite-framed language)。本文通過分析運動事件框架在英漢語言中的結(jié)構(gòu)表征,即同一運動事件在句法結(jié)構(gòu)和詞匯語義結(jié)構(gòu)上的表征差異,總結(jié)了英漢兩種語言在表達運動事件框架時的異同。
最早系統(tǒng)地分析運動事件結(jié)構(gòu),并從事運動事件詞匯化模式理論研究的是Talmy。他的研究始自他在加州大學(xué)伯克萊分校的博士論文,并分別于1985年、1991年和2000年作了進一步的發(fā)展。按Talmy的分析,運動事件是“一個包括運動和狀態(tài)的持續(xù)的場景”(Talmy,2000)。運動可進一步分為位移運動(translational motion)和自足式的運動(self-contained motion)兩種。前者指物體的空間位置發(fā)生了變化,而后者指物體的空間位置保持不變,如(Talmy,2000):
(1)a.運動
The pencil rolled off the table.
The pencil blew off the table.
b.狀態(tài)的持續(xù)
The pencil lay on the table.
The pencil stuck on the table(after I glued it).
Talmy(2000)認(rèn)為,一個運動事件有四個最基本的概念成分:物像(Figure),指一個運動著的或從概念上看可以運動的主體,它相對于另外一個物體(參照物,即背景)而運動或存在,如the pencil;背景(Ground),指一個參照物體,運動主體(即物像)相對它而運動,如:the table;運動(Motion),指運動本身,如roll;路徑(Path),指物像相對于背景而運動的路徑或存在的位置,如off。這四個基本的內(nèi)部成分組成了整個宏觀運動事件(Macro-event)中的框架事件(framing event)。除此之外,一個運動事件還包括外部的副事件(Coevent),主要表現(xiàn)為運動的原因(Cause)或方式(Manner)。在這些概念成分中,路徑(Path)是運動事件的中心成分之一,路徑最終建立起物像(Figure)、背景、運動之間的關(guān)系,在整個運動事件中起著核心圖式(core schema)和構(gòu)架(framing)的作用,因此是框架中最重要的成分,其他幾個成分之間的關(guān)系要通過途徑才能得以實現(xiàn)。
Talmy(2000)有個假設(shè),即假定我們能夠?qū)⒁饬x(meaning)層面和表達形式(surface expression)層面的要素各自離析出來。相對于運動事件而言,它的語義成分主要是“物象”、“背景”、“運動”、“路徑”,“方式(manner)”和“原因(cause)”,表達形式則是像動詞、介詞、從句,還有我們定義為“附加語(satellite)”的成分。其次,我們要考察出哪種語義成分是由哪種形式要素表達出來的。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基本上不是一一對應(yīng)的。幾個語義成分的聯(lián)合可能是由一個單一的形式要素來表達的,或者,一個單一的語義成分是由數(shù)個形式要素的聯(lián)合來表達的。更有甚者,不同種類的語義要素能被相同種類的形式要素表達出來,同樣的,相同種類的語義要素也可以由數(shù)種不同種類的形式要素來表達。詞匯化模式理論研究就是這種語義成分和表現(xiàn)形式之間系統(tǒng)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而運動事件的詞匯化模式則關(guān)注的是運動事件的語義成分和其表現(xiàn)形式之間系統(tǒng)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Talmy(1991,2000)根據(jù)運動事件中“路徑(path)”這一語義成分在形態(tài)句法上的實現(xiàn)手段將世界上的語言分成了兩大類,Talmy稱這一分類法為“運動構(gòu)架分類法”(Motion-framing typology)。這一分類法中的兩大類語言分別是附加語構(gòu)架語言(satellite-framed language)和動詞構(gòu)架語言(verb-framed language)。附加語構(gòu)架語言包括除羅曼語以外的印歐語、英語、芬蘭—烏戈爾語、漢語等。其中尤以英語最為典型。這類語言的典型特征是路徑通過小品詞、詞綴等附加成分表達,而運動的方式則通過合并的方式(conflation)由詞根動詞表達;動詞構(gòu)架語言包括羅曼語、閃語族、日語和韓國語等,其中尤以西班牙語最為典型。這類語言的典型特征是路徑由詞根動詞表達,而方式則通常不出現(xiàn)。
事件通過句子來表達,而句子由下列成分組成:事件圖式、句型和基本成分?,F(xiàn)代英語有七種基本句型,如下表所示:
英語句法是以動詞變化為中心而擴展開來的,動詞在謂語中的變化形式是英語句法結(jié)構(gòu)的核心。從英語的這7個基本句型可知它們之間的不同決定于謂語動詞的性質(zhì)。語言的句型構(gòu)成了表達基本事件圖式的模型。每一個句型都和它所代表的抽象意義相聯(lián)系。當(dāng)人想要描述某個特定事件時,就會使用意義最符合人對于該事件的看法的句型來描述它?!斑\動”圖式要求有源地、路徑或目標(biāo)來表達,而這可由補語句型(I climbed onto the roof)或者及物句型表達(He entered the hall),也就是說,上表中的7種句型中,只有第2種和第3種可以用來描述運動事件。
在漢語中,漢語動補結(jié)構(gòu)中的動趨式結(jié)構(gòu)是漢語運動事件典型的表達方式,就是說“主語+謂語+趨向動詞+補語”,如:
(2)火車緩緩地進站。(主語+方式狀語+謂語+賓語)The train slowly came to the station.(主語+方式狀語+謂語+補語)
(3)他在火車站的月臺上走來走去。(主語+地點狀語+謂語)
He was walking up and down the station platform.(主語+謂語+補語)
因此,漢英用于描述運動事件的句型基本一致,重要的不同在于謂語動詞的變化。英語中的SVC充當(dāng)補語的成分在漢語句子中充當(dāng)?shù)攸c狀語的一部分甚至全部,如上例中補語“up and down the station platform”在漢語句中部分轉(zhuǎn)化為地點狀語。語序上,英語中充當(dāng)補語的這部分只能位于動詞后面,詞序比較固定。
英語和漢語同屬附加語框架語言,運動事件框架中的“運動”和“路徑”通常是分離表達的。在運動事件中表示主體運動的動詞語義成分構(gòu)成有多種方式,具體如下:
英語中表示主體運動的動詞大多是“運動”與“方式”的結(jié)合體。如walk,run,fly,crawl等。這些動詞表示“路徑”時必須添加介詞或副詞,如walk into/out。英語中,基本運動事件的表征結(jié)構(gòu)為“圖形”+“運動(方式)”+“路徑”+“背景”。如:He drove into the garden.“he”是物像,“the garden”是背景,前者以后者為參照系確定位置,運動與方式通過編碼合二為一,被編碼為drove,意思為“to cover a distance by driving a car”,然后再加上路徑“into”。在英語中有很多這類“運動”+“方式”的動詞。如在英語中表達各類方式的“走”這類動詞,march、stride、tramp、plod、limp、stamp、stride、hobble、stagger、trip;表達各種方式的“跳”:jump、spring、leap、hop、bounce。從語義結(jié)構(gòu)上分析,是“運動+方式”的結(jié)合。如,to hop:to jump with only one leg.通過英文的解釋,可以得知“hop”這個詞的語義結(jié)構(gòu)是“運動+方式?!?/p>
與英語方式動詞相比,漢語的方式動詞的數(shù)量遠不及英語豐富。英語中除walk外,表達“走”類范疇詞達30多個,而漢語中只有幾個此類動詞。如要表達更豐富的“走”類動詞,漢語中必須采取分析式表達法。如:Tiptoe踮著腳尖走,limp一瘸一拐的走,strut大搖大擺的走。因此,英語方式動詞的類型遠比漢語豐富。如果要表達英語中豐富的方式動詞,漢語常常使用分析式表達法即[移動動詞+狀語]的形式來表達。
“運動”與“路徑”組合的表現(xiàn)法在英漢中都占一定比例。英語中,一般來說,“運動”與“路徑”的結(jié)合只出現(xiàn)在不必提及“方式”的事件框架中,而此時,表示“運動”的動詞為及物動詞,其語義中含有“路徑”的含義。英語中具有“路徑”含義的及物動詞有:advance、approach、arrive、ascend、come、cross、descend、desert、drop、emerge、enter、extend 等。以動詞“descend”為例,to descend:to come or go down from a higher to a lower level(下來,下去)。
漢語表達“路徑”含義的動詞有:沉、穿、出、達、到、掉、過、回、降、進、開、來、離、臨、起、去、散、上、人、升、下等。呂叔湘早年從意義出發(fā),將這些詞命名為“趨向詞”和“動態(tài)助詞”,或通稱為趨向動詞。這些趨向動詞可以輔助實義動詞表達意思。與英語不同,漢語中的很多路徑動詞既可以獨立使用也可以用在方式動詞后與其一起來描述移動事件,如“走出、跑進、爬上爬下”等。但這些路徑動詞已經(jīng)語法化,不再是完全的動詞,相當(dāng)于英語中的小品詞或介詞。這是英漢路徑動詞之間的主要差異。由此,英語在表達運動事件范疇時,多使用方式移動動詞,而較少使用路徑移動動詞。漢語則兩者都可。沒有表現(xiàn)出傾向于哪一種。如:(1)火車疾馳著;(2)火車快速前進著。另外,漢語的路徑動詞和方式動詞也可共同用于運動事件的表達中,而且很常見。例如:(1)這時,病房外樓梯間的腳步聲音響了,哭哭啼啼的婦人奔進房來。(2)潘少爺突然放下手中的東西,大踏步跑出去了。
因此,雖然“運動”+“路徑”的動詞在英漢語中都有,但是英語中的這種運動方式的動詞為包含路徑含義的及物動詞。而漢語可以包含路徑含義的動詞很中性,可以單獨用來描述動作,也可以單獨起到“路徑”的作用。
英語中有一小類施動性動詞(agentive verbs)就是如此,如動詞shelve和box等就同時表達場景、路徑和動作。它們的意義從漢語譯文可以看得很清楚:“I shelved the books”(我把書放到書架上);“I boxed the apples”(我把蘋果裝進盒子里)。再比如動詞powder和scale,它們將物像、路徑和動作包容于一身:“She powdered her nose”(她往鼻子上抹粉/她把粉抹在鼻子上/她在鼻子上抹粉)?!癐 scaled the fish”(我刮掉魚鱗/我刮魚鱗)。這些例子表明,漢語在表達相應(yīng)的意義時,常將對方的合成意義分解,分別表達各個語義成分,從形式上看更為透明。
這種動詞語義的合并在英語和漢語中相當(dāng)少見。在英語和漢語中有少量的動詞,他們的語義結(jié)構(gòu)是“運動 +物像”,如指唾液、口水、或痰的運動。在英語中如動詞rain、snow、spit。rain=fall as rain,它的語義結(jié)構(gòu)為“運動+ 物像”。例句如下:
(4)a.It rained dogs and hats last week and the river overflowed.
b.People in the street all spit into the thief.古漢語中有類似的用法,如:天雨雪,武臥嚙雪(《漢書蘇武傳》)中的“雨”字。
因為動詞是各種語言中表達運動事件的主體,所以我們首先對不同語言中描述運動事件的動詞語義合并方式分類。根據(jù)語言類型學(xué)家的研究,世界上所有的語言在動詞語義包容方面可以分為三大類型。第一類由西班牙語為代表,它們的動詞兼表動作和路徑;第二類語言包括絕大多數(shù)印歐語和漢語,它們的動詞同時表達動作與方式或原因;第三類包括北美一些印第安語言,如Navajo,它們的動詞同時表達物體和動作(Talmy,1985)。嚴(yán)辰松(1998)曾以運動事件為例,考察英漢詞匯化模式,發(fā)現(xiàn)英語和漢語中的許多動詞同時表達動作+方式或原因,都表現(xiàn)了包容。例如:(1)處所+方式如 The lamp stood/leaned on the table.(燈立/靠在桌上);(2)移動+方式;(3)移動+原因,如The napkin blew off the table(餐巾吹下了桌子。)。
雖然從整體上看兩種語言合并方式相同,但是我們也發(fā)現(xiàn)英語中許多包容了動作和方式的動詞。在譯成漢語時,找不到對應(yīng)的單純的漢語動詞(單音節(jié)動詞),而必須添加副詞、介詞短語及其他外圍成分。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英語的很多動詞能包容方式。描述某一類動作或行為的動詞有一個意義最單純的形式,然后有一系列包容各種方式的、具有特殊意義的動詞。例如,表示“看”:gaze、glance、glare、peep、squint、stare;表示“吃”:swallow、bite、nibble、chew、gnaw、grind;表示“笑”:grin、chuckle、giggle;表示行走:limp、strut、plod、stagger、march、pace、stride。
英語動詞除了包容“動作+方式”的,還有包容“動作+結(jié)果”的,例如:She persuaded him to give up smoking./她說服了他戒煙;還有“動作 +路徑(方向)”的,例如:lend/借(給……)borrow/(向……)借;值得注意的是,英語中還有許多包含“致使”意義的動詞,如:surprise,please,shock,involve,interest,excite,delight,annoy,upset,puzzle,scare,assure,trigger。
上面大多數(shù)英語動詞,在譯成漢語時,都需添加狀語,即需要用外圍成分來幫助其充分傳達意義??梢姡⒄Z在表示意義時,用的是綜合性、一體化的手段,而漢語用的是常用詞+副詞的分析性的手段。兩相比較,漢語的表現(xiàn)手法更為透明,而英語則不那么透明。
對于事件框架結(jié)構(gòu),嚴(yán)辰松(1998)認(rèn)為,運動事件的組成因素是動詞本身即詞根動詞和動詞的輔助成分,包括詞綴和動詞的外圍成分(satellite);動詞的外圍成分包括英語中的小品詞和漢語中稱做趨向動詞的形式類。嚴(yán)辰松和Talmy都認(rèn)為這是語言的詞匯化的過程,并試圖建立一種詞匯化模式予以解釋。在嚴(yán)文中他從以下三個層次上對英漢的這一結(jié)構(gòu)進行了比較分析。
(1)英漢動詞都同時表示動作+方式或原因
從詞匯層面上:
英語處所+方式如:stand、lie、lean、hang等;
漢語處所+方式如:“拍”,“滾”等。
句子層面上:
如:the lamp stood/lay/leaned on the table燈立/擺/靠在桌上。
(2)英漢介詞或小品詞都是表示路徑
“介詞是英語中用的最多的形式類之一,表達空間意義是介詞的主要功能之一,絕大多數(shù)英語介詞同時又可兼作副詞,又叫小品詞。”(同上)漢語中相應(yīng)的形式類表示趨向意義的一個動詞的子類。它們不是嚴(yán)格意義上的動詞,事實上總是充當(dāng)動詞的配角。英語小品詞和現(xiàn)代漢語趨向詞在表示路徑上基本有一致的功能,如:
I ran in.我跑進去。
I ran out.我跑出來。
It flew down.它飛下來了。
英語的外圍成分“in”、“out”、“down”分別和“進去”、“出來”和“下來”對應(yīng)。
(3)英漢都用外圍成分補充“態(tài)”的描寫
類似“出去,上去,下來,上去”之類的詞語是現(xiàn)代漢語很普遍的特點。我們把分析為動補式或述補式,主要構(gòu)成結(jié)構(gòu)為動詞+補語,而補語主要由趨勢詞充當(dāng)。對于趨勢詞詞性的分析有不同的觀點,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rèn)為它是實詞,是動詞的附屬詞類,有時人們也稱為趨勢動詞。另一種觀點認(rèn)為它是虛詞或準(zhǔn)虛詞,做補語,是語言語法化的結(jié)果。
漢語的動詞包含方式,但不包含路徑,所以漢語是附加語框架型語言,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同為附加語框架型語言的漢語和英語在表達同一事件時仍存在很大差異。
英語中動詞通常包含運動和方式兩種成分,而漢語中這樣的動詞卻極為少見,例如:bolt(像箭似地跑)、dart(像鏢似地跑)、slide(偷偷地走)、slink(鬼鬼祟祟地走)。
The wind blows and leaves rustles.(風(fēng)吹樹葉沙沙地響。)
The rock bounced down the hill.(石頭跳著滾下了山。)
英漢兩種語言中不乏有相同語義范疇的方式動詞,這也是英漢移動動詞的共性,例如:(英):表各種“走”:march,stride,tramp,plod,limp,stamp,stride,hobble,stagger,trip;表達各種方式的“跳”:jump,spring,leap,hop,bounce.(中):表各種“走”:邁,踏,蹣跚;表達各種方式的“跳”:跳,竄,越等。英漢方式動詞之間的這種共性可以用認(rèn)知語言學(xué)范疇理論中的基本范疇理論來解釋?;痉懂犂碚撜J(rèn)為:人們認(rèn)識和命名客觀事物是從“基本范疇層面”開始的。在這一基本層面上,人們的分類與自然的分類最為接近,而更高一級或者更低一級的分類就需要人們的想象能力幫助。范疇由最概括到最具體的層級而構(gòu)建組織,認(rèn)知最基本的范疇則處于這一層級的中間,越向上則越概括,越向下則越具體?;痉懂牭钠毡樾詥栴}是現(xiàn)代認(rèn)知語言學(xué)范疇理論中的重要課題。認(rèn)知心理學(xué)認(rèn)為:基本范疇并不是客觀存在的,而需要依賴人類的范疇化認(rèn)知;只有當(dāng)人類相關(guān)的認(rèn)知能力被應(yīng)用在范疇化認(rèn)知中,基本范疇才是穩(wěn)定的。由于對社會文化背景的認(rèn)知能力的局限性,人類的基本范疇認(rèn)知會有所不同。但是,就大多數(shù)領(lǐng)域來說,人類的基本范疇認(rèn)知是相同的,因為人類的基本認(rèn)知能力是相同的。但是也有不同,相比而言,漢語方式移動動詞的較英語少些,漢語中表達下屬范疇的方式動詞遠不如英語,“走”、“爬”、“跳”等詞可以說明。英語中除walk外,表達“走”類范疇詞達30多個,而漢語中只有幾個此類動詞。如要表達更豐富的“走”類動詞,漢語中必須采取分析式表達法。如:tiptoe表示踮著腳尖走,limp表示一瘸一拐地走,strut為大搖大擺地走。
綜上所述,英漢方式移動動詞之間的差異為:英語方式動詞的類型遠比漢語豐富。如果要表達英語中豐富的方式動詞,漢語常常使用分析式表達法即“移動動詞+狀語”的形式來表達。
造成英漢方式動詞差異的原因之一是英漢表達范疇的習(xí)慣的不同。英語傾向于綜合性、一體化的手段。而漢語則傾向于使用分析性手段。如,表達相同的事物范疇,英語:rose,library,bus。漢語中對應(yīng)的相同范疇的表達為:玫瑰+花、圖書+館、公共+汽+車。同樣在表達動作行為范疇時,英漢語也是同樣的方法。另一個原因是,英漢民族思維方式的不同,英語民族的思維方式比較具體,因而對“方式”概念化也細(xì)膩很多。因此英語擁有豐富的移動動詞。漢民族的思維方式則傾向于抽象化、概括化。因此對“方式”的概念也概括些。所以漢語的方式動詞不及英語豐富。
英語中也有少量包含“路徑”的移動動詞。因為空間移動是人類共有的、最基本的經(jīng)驗活動,所以英漢對這些經(jīng)驗活動的概念化認(rèn)知也是相似的。同方式動詞一樣,英漢路徑動詞中也存在許多表達相同語義范疇的動詞。如:enter、exit;rise、fall;arrive、depart、leave 等。漢語中與英語對應(yīng)范疇如下:進、出;上升、降落;到達、離開;湊、圍、聚、散等等。
大多數(shù)英語路徑動詞來自于羅馬語,而且比較少被用于移動事件的描述中。相反,英語中有許多表達路徑的介詞。介詞是英語中用的最多的形式類之一,表達空間意義是介詞的主要功能之一。絕大多數(shù)英語介詞又可以兼做副詞。例如:in、out、up、down、along、on、off、away 等都被用于移動事件的描述中。與英語不同,漢語中的很多路徑動詞既可以獨立使用,
也可以用在方式動詞后與其一起來描述移動事件,如“走出、跑進、爬上爬下”等。但這些路徑動詞已經(jīng)語法化,不再是完全的動詞,相當(dāng)于英語中的小品詞或介詞。這是英漢路徑動詞之間的主要差異。由此,英語在表達運動事件時,多使用方式移動動詞,而較少使用路徑移動動詞。漢語則兩者都可。沒有表現(xiàn)出傾向于哪一種。
戴浩一(2008:97-123)提出表示路徑的成分guo可以被單獨用作一個動詞。進一步說,guo可以被看作是一個包含了運動和路徑的動詞,因為其后可以加le。也就是說路徑可以被融合進運動動詞,而這是動詞框架型語言的特征。例如:
(5)a.John guo le Yingjili Haixia.圖形運動/路徑背景;
b.“Coming!”Away she skimmed over the lawn,up the path,up the steps,across the veranda,and into the porch.
“來啦!”她轉(zhuǎn)身蹦著跳著地跑了,越過草地,跑上小徑,跨上臺階,穿過涼臺,進了門廊。
如上例所示,英語句子中路徑由介詞表現(xiàn),而其漢語對應(yīng)體卻是動詞加介詞。動詞靈活,它和介詞共同構(gòu)成漢語中的路徑;相反,介詞是英語用于表現(xiàn)穩(wěn)定性特征的一種方式。英漢語的這種差異一方面說明了英語穩(wěn)定性和漢語靈活性的特點。另一方面,這也反映了操這兩種語言的人認(rèn)知上的不同。處理信息時,說英語者更注重某一行為的過程,而說漢語者更注重結(jié)果。英語通過一系列介詞表達某一個動作不同過程的一致性;而漢語則通過使用一系列動詞短語把一個動作分解為幾個小動作并通過用動詞加介詞的形式表現(xiàn)每個小動作,與英語中的介詞系列相比,這種結(jié)構(gòu)更多的注重每個小動作的結(jié)果。
借助Talmy(1991,2000)的運動框架理論,我們發(fā)現(xiàn),雖然英語和漢語同屬于附加語框架語言,在描述運動事件時,英語和漢語還存在一些差異,雖然英語和漢語傾向于選擇同樣的句型表達,在句法結(jié)構(gòu)上相對一致,但是運動事件中包含的各成分在用英漢語句子表達時,在句子中充當(dāng)?shù)某煞植槐M相同。通過對動詞語義結(jié)構(gòu)的對比,也反映出具體的運動事件,語義成分會發(fā)生不同的語義重組現(xiàn)象;而且在分析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英語的方式動詞較豐富,英語在表達運動事件時,多使用方式移動動詞,而較少使用路徑移動動詞。漢語則兩者都可。沒有表現(xiàn)出傾向于哪一種。所有這些差異都給漢英轉(zhuǎn)換帶來麻煩,漢英雙語在此類事件的轉(zhuǎn)換中,通過對事件的理論分析和應(yīng)用,必能提高此類事件雙語轉(zhuǎn)換的準(zhǔn)確性。
[1]Talmy,Leonard.Lexicalization Patterns:Semantic Structure in Lexical Forms[C]//T.Shopen.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 3:Grammatical Categories and the Lexic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57-149.
[2]Talmy,Leonard.Path to Realization:A Typology of Event Conflation[R].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e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Berkeley,CA: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1991:480-519.
[3]Talmy,L.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M].Vol.1 & Vol.2.Cambridge,MA:The MIT Press,2000.
[4]戴浩一.以認(rèn)知為基礎(chǔ)的漢語功能語法芻議[C]//潘文國,楊自儉.共性、個性、視角:英漢對比的理論與方法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97-123.
[5]韓大偉.“路徑”含義的詞匯化模式[J].東北師大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7(3):155-159.
[6]李雪.英漢移動動詞的詞匯化模式差異及其對翻譯的影響[J].外語學(xué)刊,2008(6):109-112.
[7]婁寶翠.路徑和體在運動事件中的詞匯化模式[J].平原大學(xué)學(xué)報,2004(4):119-121.
[8]羅思明.英漢“緩步”類動詞的語義成分及詞化模式分析[J].外語研究,2007(1):12-16.
[9]羅杏煥.英漢運動事件詞匯化模式的類型學(xué)研究[J].外語教學(xué),2008(3):29-33.
[10]盧植.認(rèn)知與語言——認(rèn)知語言學(xué)引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學(xué)出版社,2006:219-222.
[11]邵志洪.英漢運動事件框架表達對比與應(yīng)用[J].外國語,2006(2):33-40.
[12]嚴(yán)辰松.運動事件的詞匯化模式——英漢比較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1998(6):8-12.
[13]嚴(yán)辰松.語義包容:英漢動詞意義的比較[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2004(12):43-45.
[14]趙艷芳.認(rèn)知語言學(xué)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