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靜 侍述華
(1贛榆縣第一中學江蘇贛榆222100;2贛榆縣教育局教研室江蘇贛榆222100)
談談導學案的編制與實施
徐光靜1侍述華2
(1贛榆縣第一中學江蘇贛榆222100;2贛榆縣教育局教研室江蘇贛榆222100)
自規(guī)范辦學以來,教學課時數(shù)較以往減少三成左右,而教學任務和社會需求并沒有因此改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改變過去的教學方式、方法,追求課堂教學的快節(jié)奏、大容量、高效率,以期達到“減時增效”的目的。鑒于此,2009年8月連云港市教育局在全市推行了“三案·六環(huán)節(jié)”的課堂教學模式,在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基礎上,又在2010年8月推行了“六模塊·建構式”課堂教學理念。其核心都是“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充分展示、深化提高”。而導學案是提供學生自學的有力“抓手”,它一方面告訴學生“學什么”,另一方面也告訴老師學生“學的怎么樣”。老師在把握了學情的前提下,制定出教的方案(教案)。
從調研情況來看,部分教師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有:
一是“預設問題”——導學案的編制不合乎學生的認知實際,缺乏基礎性和引導性。如有的導學案只是將各個知識點變成填空,學生照方抓藥就能完成;有的導學案雖然以問題引領了,但問的太直接或太抽象或太籠統(tǒng),是另類的死記硬背;有的導學案太繁雜,學生無法完成,這樣的導學案學生不是“消化不良”就是“水土不服”,使學生的“先學”成為了一種形式,導致了“后教”的盲目性;在課堂上,由于教師對學生“定位”不準,導致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與導學案脫節(jié),使得課堂教學過程不簡約、不流暢、效率低下。
二是“監(jiān)控問題”——規(guī)范辦學制度以及新課程理念的實施給予了學生較大的自由支配空間,但是對學生的監(jiān)督和控制就成了問題。部分學生在課外根本沒有預習和復習,在老師的檢查和壓制下抄襲、應付等現(xiàn)象較為嚴重。有些學生在課中也沒有認真思考,成為了“南郭先生”,有的甚至成為了課堂上的“看客”,而大多數(shù)的活動被少數(shù)優(yōu)生占據(jù),使得課堂活動的參與度較低。
三是“檢測問題”——由于課時數(shù)的減少,完成新授課的壓力就很大,因此不允許有較多的習題講評和測試了。在課堂上由于趕進度等原因而未能進行有效的分散訓練和檢測,導致學生的學習成績下降,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狀況也感到“心中沒底”。
四是“觀念問題”——許多老師習慣了“動口”和“拿來”,不習慣“動腦”和“創(chuàng)新”,教師獨霸課堂的現(xiàn)象較為普遍,導學案的內容與課堂教學活動不匹配,導學案成為了應付檢查時的一種“擺設”,而常態(tài)下的教學還是老樣子。
1.明確導學案的作用,切實提高編寫水平
導學案是整個課堂教學活動的“靈魂”,是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導火線”,這里失靈了就導致了整個環(huán)節(jié)的“啞火”。因此,導學案一定要根據(jù)學生的已有知識和體驗、根據(jù)教材的特點、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結合課堂教學的環(huán)節(jié),緊扣課本和教學內容將知識問題化(避免死記硬背、增強思考性和引導性)、問題層次化(把綜合性問題分解成幾個小問題——問題鏈,使學生挑一挑就能摘到)、層次具體化(問題指向性明確,尋求答案有落腳點)。要留有適當?shù)目瞻鬃寣W生書面回答。
2.教師應該加強自身素質建設,提高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
(1)教師應該通讀初高中所有化學課本,明確教材體系和內容。要加強對蘇教版教材的研究,盡快把握蘇教版的特色。備課前,要把相關知識點在教材前后出現(xiàn)的情況弄清楚,把蘇教版的配套練習先做仔細,把教參解讀透,定準教材的重難點,提高“問”的水平。
(2)教師要加強合作,與備課組成員密切合作,在備教材、備考綱、備學生、備教學策略的基礎上。集思廣益,共同制定出合乎本校學生實際和“口味”的導學案,使學生能自學下去,并且通過課堂的展示和強化,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愿意學下去、會學下去,形成良性循環(huán)。
(3)教師還要加強學習和交流。備課組成員要加強議課、磨課、聽課、評課等項活動。積極參加各級各類的教研培訓活動、送教下鄉(xiāng)活動、基地展示課活動等,提高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
3.確保學生廣泛的參與度,提高教學活動的深刻度
課堂教學要體現(xiàn)“三讓”,既:一讓學生為主體、二讓問題來引領、三讓活動為中心。一般步驟是:
(1)研讀本課時的對應教參、課本、習題,找準方向。
(2)結合學生的反饋信息(綜合性學案的自學情況,一定要堅持先做后批),以學定教。
(3)將本節(jié)課的內容劃分成幾個環(huán)節(jié),把各個環(huán)節(jié)上的要點設計成問題呈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自學質疑”、“交流展示”、“合作探究”,然后教師“精講點撥”、師生共同進行“歸納與總結”,最后是反饋矯正、鞏固提升。在對學生“口味”的前提下加大檢查導學案完成情況的力度,在課堂教學中要密切關注學生的行為,調控課堂氣氛,確保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度和效率。
以蘇教版《化學反應原理》專題3第三單元《鹽類的水解反應》為例。
注:我們要求每課時的導學案設置六個欄目,篇幅為A4紙2頁。
【目標詮釋】——我來認識
認識鹽類水解的現(xiàn)象和實質,能運用鹽類水解的規(guī)律判斷鹽溶液的酸堿性,會書寫鹽類水解的離子方程式。
注:要用簡練的語言概括該課時的知識要點、學習方法等,搞繁雜了學生易產(chǎn)生厭煩情緒。
【導學菜單】——我來預習
1.列舉常見的強酸、強堿和弱酸、弱堿的實例,并根據(jù)中和反應生成鹽的酸和堿的強弱,鹽可分為哪幾類?請對下列鹽進行分類。
_鹽_ _NaCl_ __KNO3___ _Na2CO3_ __NH4Cl_ ___________ ______CH3COONaAlCl3類別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顧所學的強酸、弱酸、強堿、弱堿。并從酸和堿反應生成鹽的角度出發(fā)認識鹽的四種類型,為繼續(xù)學習打下基礎。
實施方法:小組討論、競答、補充、課件展示。
2.通過預習課本P79,你能總結出鹽的組成與鹽溶液酸堿性的關系嗎?你想知道為什么嗎?
設計意圖:(1)檢測學生自學課本的情況。(2)培養(yǎng)學生歸納能力。(3)激發(fā)學生求知欲。
實施方法:小組合作、競答,并提出可能的解釋。
注:課堂教學中轉入“我來探究”的實驗欄目。
3.NH4Cl溶液中存在哪些電離?請寫出有關電離方程式;溶液中的離子哪些之間能結合?離子間的結合對水的電離平衡有何影響?溶液中c(H+)和c(OH-)的相對大小有何變化?你能用離子方程式把這個過程表示出來嗎?
設計意圖:學生學習鹽類水解的最大困難是弄不清楚溶液中存在哪些電離以及離子間哪些能結合。而這個問題鏈能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鹽類水解的過程,即:離、合、促、果。離:在NH4Cl溶液中存在水的微弱電離和NH4Cl的完全電離;合:溶液中產(chǎn)生了NH4++OH-?NH3·H2O,新的平衡體系;促:這樣就促進了水的電離;果:使溶液中的c(H+)>c(OH-);故溶液顯酸性。
實施方法:學生討論、板演、競答。教師點評、多媒體課件展示四過程。
4.什么是鹽類水解?鹽類水解的實質、規(guī)律和特點各是什么?你能寫出CH3COONa水解的離子方程式嗎?如何用離子方程式表示鹽類水解的過程?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由個別到一般的概括歸納能力、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能力、理解離子方程式和正確書寫的書面表達能力。
實施方法:學生思考、搶答、補充、書寫;教師點評、多媒體課件展示正確的答案和過程。
【感悟平臺】——我來探究
請用pH試紙測定表中各溶液pH(相同溫度和物質的量濃度),并思考有關問題。
鹽____ NaCl KNO3Na2CO3NaHCO3N____H4Cl類別__ 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 ___ CH3COONa AlCl3溶液pH 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 ___
(1)鹽溶液都顯中性嗎?鹽溶液呈現(xiàn)酸堿性的規(guī)律是什么?(2)在相同條件下,為什么Na2CO3溶液的堿性大于NaHCO3和CH3COONa?而AlCl3溶液酸性強于NH4Cl?
設計意圖:將課本上的定性實驗改為定量實驗,使學生不僅知道了“弱者水解、強者定性”,還能知道“對應的酸越弱的離子(酸根離子)對水的電離平衡破壞力越大,越促進水解”、“多元弱酸根離子以第一級水解為主”,如在相同條件下,CO32-的水解遠大于HCO3-;為以后學習溶液中“離子濃度大小比較”這一難點打下了伏筆。
實施方法:學生分組實驗并將有關內容填寫上表。教師巡視和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實驗操作。實驗完成后學生分組匯報實驗現(xiàn)象和結論并作出可能的解釋,教師點評并通過板書和多媒體課件展示有關內容,給學生清晰的認識。
【困惑掃描】——我來質疑
注:該欄目留有空白。分為課前預習的困惑和課后復習的再困惑兩方面。為教師的課前備課和課后反思以及校正教學提供信息。
【建立網(wǎng)絡】——我來歸納
注:該欄目留有空白。在新授內容結束后,讓學生通過交流展示等途徑,明確本課時的知識要點、規(guī)律等,并當堂完成(要求不僅會說而且還要會寫)。
【過關窗口】——我來練習
所選習題要有明顯的層次性和檢測性,通常包括5-8個小題目,一般可分為三個層次:
(1)直接引用型(照葫蘆畫葫蘆型),題型為選擇和填空。使課前預習的學生能根據(jù)課本和學案內容就能完成,產(chǎn)生預習的成就感。
(2)簡單模仿型(照葫蘆畫瓢型),題型為簡答和計算等,使課前預習的學生能根據(jù)相關例題就能模仿出來。
(3)理解運用型(想葫蘆畫瓢型),課前少數(shù)同學能解答全部或者部分問題。
相關習題的檢測穿插在課堂教學相應的內容中完成(本課時的習題略)。
課后反思:
1.課堂上不僅活動的參與度較高,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刻度,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較好的體現(xiàn)和培養(yǎng)。再加上適時的檢測和變式訓練,使得有效度得到了充分的保證。
2.以問題貫穿和引領課堂,寓方法于過程中,寓知能目標達成于問題解決中,教師是向導、主持人、指揮家,教師悠閑自得。學生團結協(xié)作,奮勇爭先,收獲了成功的喜悅。
3.體會到了“舍”與“得”的辯證關系,由于過去存在“求全求完美”的心理,導致了課堂面面俱到,課堂環(huán)節(jié)顯得很“臃腫”,甚至在聽到下課鈴聲后才“靈魂附體”,未盡事宜只能草草了事。而本節(jié)課進行了有效“瘦身”,舍棄或者簡化了學生“能學、會學、學會”的內容,保證了對重難點知識的突出和突破的時間,使“好鋼用在了刀刃上”。
1008-0546(2012)02-0035-02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2.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