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玲瓏
(廣東松山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廣東韶關(guān) 512126)
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言語交際
——服飾
歐陽玲瓏
(廣東松山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廣東韶關(guān) 512126)
非言語交際在跨文化交流中有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非言語交際中,服飾的影響力不可謂不大。本文試通過展示古代、近代、現(xiàn)代社會的跨文化交流實例,主要說明服飾——這種非言語交際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同時,也將探討在跨文化交流中注意服飾選擇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流;非言語交際;服飾
在跨文化交流中語言無疑是最重要的工具,但它并非唯一的交際工具,非言語交際在其中有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們通常把非言語交際稱為無聲的語言。非言語交際的涵蓋范圍比較廣,關(guān)于它的分類,,有各個不同的角度。畢繼萬①將其分為四類進行介紹:“1)體態(tài)語 ( Body Language);2)副語言 (Paralanguage);3)客體語 ( Object Language);4)環(huán)境語 (Environmental Language)?!鼻皟深惙Q為非語言行為,后兩類稱為非語言手段,它們都對非語言跨文化交際有著重大的影響。其中非語言手段里的客體語包括物質(zhì)的一切有意和無意的展示,可以包括化妝品、修飾物、服飾、個人用品、家具和車輛等提供的交際信息??腕w語既具有實用性又具有交際性。
在幾乎所有的文明社會中,服飾都可以被看成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服飾本身可以透露出非常豐富的文化信息:有時,它是文明程度的體現(xiàn),有時它也是一種區(qū)別社會等級和社會階層的符號。美國著名學(xué)者Wilber Schramm曾指出,“服裝也能說話”。②
服飾不僅具有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而且它還是一種交際工具。人們通過服飾可傳遞信息,交流情感。服飾是影響交際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人們在觀察他人時,有“80%到90%的注意力集中在服飾方面”。③本文試通過展示古代、近代、現(xiàn)代社會的跨文化交流實例,主要說明服飾——這種非言語交際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同時,也將探討在跨文化交流中注意服飾選擇的重要性。
1、古代服飾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利瑪竇易僧袍為儒服
400多年前,利瑪竇乘一葉扁舟,遠航“九萬里”,歷經(jīng)磨難來到中國。歐洲文藝復(fù)興時期的科學(xué)技術(shù)與人文知識由其帶入中國,使國人眼界大開;同時他又將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與感受記錄下來,撰寫《中國札記》,使歐洲人得以更多地了解真實的中國??墒钱斔醯街袊鴤鹘虝r卻因為服飾沒有得到中國士大夫的認同與接受。
服飾在古代中國是識別社會身份的重要標志,各朝各代對于服飾衣著幾乎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以利瑪竇為代表的諸多耶穌會士來華傳播基督教是從明萬歷年間開始的。明皇室對社會各階層的著裝同樣有不厭其煩的規(guī)定。利瑪竇等耶穌會士一開始是剃了光頭、穿著和尚的法衣進入中國的。因為他們以為當時中國的主流文化是佛教。然而佛教在那時雖然已被中國認可,佛教文化也已經(jīng)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合,但佛教徒在當時中國社會的地位并不高,甚至很低;其時,中國的主流文化為儒教。后來在利瑪竇的一個中國學(xué)生瞿太素的幫助下,他們改將儒冠儒服 (即讀書人的服飾)作為日常的服裝。再加上利瑪竇用中文著書立說,跟士大夫們論道交友,逐漸被中國上層社會接納。
這種對包含豐富文化和社會內(nèi)涵的中國服飾的認同,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西方傳教士和中國士大夫之間的距離;同時,這也說明了服飾這一非言語交際形式在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
2、近代服飾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中國留美幼童易長衫為西服
中國留美幼童指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xué)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間,由容閎倡議,在曾國藩、李鴻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學(xué)生赴美國留學(xué)。這批學(xué)生出洋時的平均年齡只有十二歲。為熟悉當?shù)厣鐣?學(xué)好英文,這些留學(xué)生被分別安置在當?shù)孛绹彝?在美國友人的精心培育下,逐步融入美國社會,長進很快。博得美國朋友的好評,使一些一向歧視中國人民的美國人也開始改變了他們的看法。
中國留美幼童以驚人的速度越過了語言障礙,成為他們就讀的各個學(xué)校成績優(yōu)異的學(xué)生。1876年,中國幼童在美國參觀費城世界博覽會時,他們“于千萬人中言動自如,無畏怯態(tài)。裝束若西人,而外罩短褂,仍近華式。”④李圭(中國第一個受官方委派、官方出資訪問世博會的代表)當時與幾位年紀較長的留學(xué)生敘談,問:“何以著洋人裝束?”答:“不改裝有時不方便,我儕規(guī)矩,惟不去發(fā)辮,不入禮拜堂 (這里是指清廷不許留美幼童受洗入教)兩事耳。”而若干年后,他們脫去長衫,穿上運動裝,甚至剪去辮子,和美國孩子一起在運動場上追逐,完全融入了美國社會。試想,如果他們一直身著長袍厚靴,保持在國內(nèi)的作派,只怕很難與美國文化融合并學(xué)好“西語”,更遑論日后進入哈佛大學(xué)、耶魯大學(xué)、哥倫比亞大學(xué)、麻省理工學(xué)院等美國著名學(xué)府深造。他們當中,包括后來回國后成為我國自主興建鐵路的第一位總工程師詹天佑,民國首任總理唐紹儀,創(chuàng)辦清華大學(xué)的校長唐國安,創(chuàng)辦北洋大學(xué)的校長蔡紹基等。
在中國古代和近代,中西交流還不是很多。但從以上兩例中已然看出服飾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20世紀以來,中西方交流的廣度和深度都擴大了,服裝文化也在趨同。在中國,我們能看到西裝、牛仔褲的普及,對超短裙、露背裝的認可。在西方,我們也能看到中國的旗袍和唐裝。但中西民俗文化各異,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服飾的民族特色,順應(yīng)并尊重各國服飾的風(fēng)俗,對于交往大有裨益。以下分別從色彩、式樣、穿著場合等方面闡述服飾選擇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人們在觀察物體的時候,色彩感覺約占80%”。
色彩作為一種非言語交際手段往往被賦予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同一種色彩,有的民族認為它象征著吉祥喜慶,而有的民族則視之為禁忌色。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必須準確把握不同文化背景下色彩的文化內(nèi)涵并正確使用它,才能消除隔閡、避免誤會,使交際順利進行。
中國紅可謂是中國獨有的。2001年APEC在上海舉行,江澤民主席選擇了中式紅色錦緞唐裝作為此屆APEC會議的領(lǐng)袖服裝,用紅色來象征熱情好客的中國人民。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法國用一抹中國紅表達了自己對于東道主的敬意,那束在女運動員腰間的紅腰帶,是力與美完美的展現(xiàn)。而伊朗外長莫塔基在埃及出席宴會時,卻因為在座一位俄國女小提琴家身穿紅色衣服,憤而離席。因為伊朗是回教國家,對女人服裝有嚴格要求,莫塔基認為這名俄國人服裝太暴露,顏色太鮮艷,他無法忍受,因此離席而去。
代表著明快、高貴、成熟、祥和的黃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尊貴的色彩,是封建帝王的專用色。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訪問中國時,穿的是西服套裝,正黃色的帽子。其實,女王本人喜歡紅色和天藍色,很少穿黃色服裝。女王來中國訪問穿正黃色,既表示尊重中國的傳統(tǒng)習(xí)俗,又顯示了她作為一國君主的高貴身份。
我們在觀察他人的時候,有80%到90%的注意力集中在對方的服飾上,所以服飾與外貌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恰當合宜的著裝可以為你的外貌加分,俗語“人靠衣裝,佛靠金裝”。人們的衣著也會提供大量非語言信息,便于我們了解其隱藏的價值觀。有時利用民族服飾的特點可以成功地塑造令人難忘的形象。最佳的代表莫過于被譽為巴勒斯坦民族之魂的阿拉法特,一提到他,人們腦海中馬上就會浮現(xiàn)出一個常年頭戴阿拉伯黑白方格頭巾,身穿墨綠色軍服的戰(zhàn)士形象。再比如被香港人譽為“煲呔曾”的平民特首曾蔭權(quán)。“煲呔”是蝶形領(lǐng)結(jié) (英文為Bow-tie)的廣東話音譯。在香港民望甚高的曾蔭權(quán)出席各種場合時,頸間總是系著不同款式的“煲呔”,因而在香港媒體上獲得“煲呔曾”的雅號。如果能夠很好地利用民族服裝,的確可以為自己增色不少。
同樣在北京奧運會上,瑞典奧運代表團特意身著設(shè)計師特別設(shè)計的“漢化”隊服。瑞典奧委會主席林德貝里認為,用中國服裝設(shè)計理念為他們的代表團制作隊服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他希望服裝的融合能增進中瑞兩國之間的友誼。
服飾要因時間、地點、場合或目的的變化而相應(yīng)變化。目前,國際上公認的著裝原則是 TPO原則。在跨文化交流中,也應(yīng)該注意對這一原則的遵守。其中,T,即 time/時間,P,即place/地點,O,即object/目的,也有觀點認為O代表的是occasion/場合。在每年召開一次的亞太經(jīng)合組織領(lǐng)導(dǎo)人非正式會議上,多數(shù)東道主國家為與會人員贈送的民族服裝都極好地體現(xiàn)了 TPO的原則。
隨時間變化是指衣著要順應(yīng)時間、季節(jié)、時令、時代,就比如一年中分冬裝、春裝、夏裝和秋裝,不能不顧及社會規(guī)范過分強調(diào)個性,標新立異?,F(xiàn)在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在參加涉外活動時在服飾上都日趨融合。西裝已經(jīng)成為國際通用標準男式常禮服的標準樣式,能在較多禮儀場合穿著。其穿著有著相當規(guī)范的方式。如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應(yīng)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nèi)穿白襯衫,打領(lǐng)帶。一般穿黑色的皮鞋。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
服飾要適應(yīng)地區(qū)和場合的要求或習(xí)慣,不分地點和場合就會違反社會規(guī)范。置身室內(nèi)或室外,國內(nèi)或國外,身處單位或家中,隨著這些地點的變化,著裝的款式理當有所不同,切不可以不變應(yīng)萬變。在非正式場合,衣著可以比較隨便。在涉外活動中,組織者所發(fā)請柬上有時專門注有著裝要求,參加者就應(yīng)按規(guī)定著裝。
O,即object/目的,也有觀點認為O代表的是occasion/場合,其實二者都強調(diào)人們著裝應(yīng)適合自己當時所扮演的社會角色。
非言語行為與文化有著非常密切的關(guān)系,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體現(xiàn)了人們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不僅要求語言得體,而且要求非言語行為的得體,以達到正常的交際目的。服飾作為一種非言語行為,對人的影響力絕不亞于語言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超過語言。服飾往往反映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習(xí)慣,在跨文化的交往中,不僅自己要學(xué)會選擇恰當?shù)姆?也應(yīng)學(xué)會以交際方的文化去解讀他們身上的服飾,以實現(xiàn)交際的順利進行。
注 釋:
①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 [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98:4.
②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xué)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448-450.
③李杰群.非言語交際概論 [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2:230,1-19.
④鐘叔河.走向世界叢書 [M].長沙:岳麓書社, 2008:45-47.
[1] http://wenku. baidu. com/view/ f84a3b1cc5da50e2524d7f1b.htm l,利瑪竇與中國,2011-03-27(上傳),2011-05-06(下載).
[2]http://zh.w ikipedia.org/wiki/%E4%B8% AD%E5%9B%BD%E7%95%99%E7%BE%8E%E5%B9% BC%E7%AB%A5,中國留美幼童,2011-11-25(上傳),2011-11-30(下載).
[3]楊丹妮,何浩然,楊眉.行禮如儀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2-46.
G112
A
1008-7508(2012)05-0104-03
2012-03-02
歐陽玲瓏 (1972~),女,湖南婁底人,廣東松山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外語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應(yīng)用語言學(xué),英語教學(xué)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