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秋
(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長春 130021)
陳獨秀論五四道德革命的必要性
李彥秋
(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長春 130021)
五四道德革命是進步思想界對現實政治深層次思考的選擇。宗旨是改善國民的行為,通過人的革新,實現社會改造。
陳獨秀;道德革命
上世紀末,對五四道德革命是否必要,曾有過討論。本文擬通過剖析陳獨秀的觀點,進一步探討這一問題。
五四思想家清楚地認識到:“倫理思想,影響于政治,各國皆然,吾華尤甚?!雹僖蚨?他們認為政治問題的解決,需要國人的倫理覺悟。陳獨秀是其中的代表。
陳獨秀指出:“三年以來,吾人于共和國體之下,備受專制政治之苦。自經此次之實驗,國中賢者,寶愛共和之心,因以勃發(fā);厭棄專制之心,因以明確?!钡?怎樣才能使共和政體鞏固無虞、立憲政治施行無阻?他說:“此等政治根本解決問題,猶待吾人最后之覺悟?!雹?/p>
陳獨秀所說的吾人最后之覺悟,首先是強調“多數國民”的覺悟。他指出:
“今之所謂共和、所謂立憲者,乃少數政黨之主張,多數國民不見有若何切身利害之感而有所取舍也。蓋多數人之覺悟,少數人可為先導,而不可為代庖。共和立憲之大業(yè),少數人可主張,而未可實現?!?/p>
“是以立憲政治而不出于多數國民之自覺多數國民之自動,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賢人政治,其卑屈陋劣,與奴隸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賢相施行仁政,無以異也?!谝怨埠蛻椪?非政府所能賜予,非一黨一派人所能主持,更非一二偉人大老所能負之而趨。共和立憲而不出于多數國民之自覺與自動,皆偽共和也,偽立憲也,政治之裝飾品也,與歐美各國之共和立憲絕非一物?!雹?/p>
陳獨秀把實現多數國民的覺悟看成是“新舊思潮之大激戰(zhàn)”,是一場改變“多數國民之思想人格”的“戰(zhàn)役”,既不可消極等待國民覺悟,也不可懷樂觀而簡單從事,必須以積極的態(tài)度,通過倫理革命,使人們擺脫置身政治之外,惟官令是從的傳統(tǒng)的政治觀念,自覺地居于“主人的主動地位”;必須使人們擺脫綱常名教的束縛,擺脫傳統(tǒng)的尊卑貴賤的倫理觀念,以自由、平等、獨立的新的倫理道德觀念參與社會生活和國家政治生活,從而才能達到鞏固和發(fā)展共和的目的。所以,陳獨秀視“倫理的覺悟,為吾人最后覺悟之最后覺悟”,認為只有倫理的覺悟,才能喚起“多數國民之自覺與自動”,④從根本上解決政治問題。
陳獨秀曾反復論述道德革命的必要性,迫切性。
袁世凱死后,帝制暗流涌動,陳獨秀發(fā)表《袁世凱復活》一文。文章說,袁世凱雖死,但袁世凱二世正在步袁世凱后塵,“欲祭天尊孔以愚民”,“主張復古,提倡禮教國粹”,“重尊卑階級,疾視平等人權、平民政治”,“主張小學讀經,以維持舊思想”,企圖制造新的專制帝王。他指出,袁世凱廢共和復帝制,乃惡果非惡因”,“若夫別尊卑,重階級,主張人治,反對民權之思想之學說,實為制造專制帝王之根本惡因。吾國思想界不將此根本惡因鏟除凈盡,則有因必有果,無數廢共和復帝制之袁世凱,當然接踵應運而生,毫不足輕?!彼员仨殞⒋藧阂颉扮P除凈盡”,才能“導吾可憐之同胞出黑暗而入光明”。⑤
一九一七年初,陳獨秀發(fā)表《文學革命論》,進一步闡述了政治與道德的關系,認為政治革命必須有道德革命的配合,才能成功,否則“單獨政治革命”,不會有預期的社會效果。他說:
“歐洲……自文藝復興以來,政治界有革命,宗教界亦有革命,倫理道德亦有革命,文學藝術亦莫不有革命,莫不因革命而新興而進化。近代歐洲文明史,直可謂之革命史。故曰,今日莊嚴燦爛之歐洲,乃革命之賜也”。
但在中國雖經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討袁之役而黑暗未嘗稍減?!捌湓蛑〔糠?則為三次革命,皆虎頭蛇尾,未能充分以鮮血洗凈舊污;其大部分,則為盤踞吾人精神界根深底固之倫理、道德、文學、藝術諸端,莫不黑幕層張,垢污深積,并此虎頭蛇尾之革命而未有焉。此單獨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會,不生若何變化,不收若何效果也。推其總因,乃在吾人疾視革命,不知其為開發(fā)文明之利器故?!雹?/p>
同年五月一日,陳獨秀在北京神州學會發(fā)表演講,再一次強調鞏固共和,防止帝制復辟,實行道德革命的必要性。他說:
“袁氏病歿,帝制取消,在尋常道理上看起來,大家都覺得中國以后帝制應該不再發(fā)生,共和國體算得安穩(wěn)了,鄙人卻又不以為然……只因為此時,我們中國多數國民口里雖然是不反對共和,腦子里實在裝滿了帝制時代的舊思想,歐美社會國家的文明制度,連影兒也沒有,所以口一張,手一伸,不知不覺都帶君主專制臭味。因而袁世凱要做皇帝,也不是妄想,他實在見得多數民意相信帝制,不相信共和,就是反對帝制的人,大半是反對袁世凱做皇帝,不是真心從根本上反對帝制?!艾F在袁世凱雖然死了,袁世凱所利用的傾向君主專制的舊思想,依然如故。要帝制不再發(fā)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穩(wěn),我看比登天還難!”⑦
他還列舉了社會生活中存在的許多舊思想殘余:
分明掛了共和招牌,而政府考試文官,居然用“上天下譯,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百姓足,君熟與不足”,和“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為題。
分明掛了共和招牌,而國會議員居然大聲疾呼尊重孔教,主張孔教加入憲法。
分明掛了共和招牌,而一般社會應用文字仍然是君主時代的惡習,不少城里人家大門對聯(lián),還是“恩承北闕”、“皇恩浩蕩”的字樣,鄉(xiāng)里人家廳上照例供一座“天地君親師”的牌位。
他說:“現在中華民國的政治人心,就是這種現象”。因而,他得出結論說:“如今要鞏固共和,非先將國民腦子里所有反對共和的舊思想一一洗刷干凈不可”;“我們要誠心鞏固共和國體,非將這班反對共和的倫理文學等等舊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凈凈不可。否則不但共和政治不能進行,就是這塊共和招牌,也是掛不住的?!雹?/p>
在陳獨秀看來,實行道德革命提升國民道德水準,不僅是鞏固共和的需要,也是御悔救亡的需要。他認為:“集人成國,個人之人格高,斯國家之人格亦高;個人之權鞏固,斯國家之權亦鞏固?!雹帷爸袊?固以迫于獨夫與強敵,而所以迫于獨夫與強敵者,乃民族之公德私德之墮落有以召之耳?!敝袊M?“亡之者雖將為強敵,為獨夫,而所以使之亡者,乃其國民之行為與性質”。因而,“欲根本之救亡”,最重要,最迫切的是“國民性質行為之改善”。⑩從以上的敘述中,可以看出兩個問題。
第一、道德革命的提出,是五四思想家對現實政治問題深層次思考的結果。
辛亥革命,創(chuàng)立共和,一些人以為大功告成,轉而為建立政黨政治、議會政治熱情奔走。但是,袁世凱破壞共和,不僅廢棄《臨時約法》,解散國會,甚至公然復辟帝制。因而,怎樣建設真正的共和政治,防止獨裁,防止帝制復活,自然成為思想界、理論界關注的熱點。人們或著眼于執(zhí)政者的個人品質,或著眼于具體的政治制度,有過各種各樣的討論。陳獨秀等則從文化層面,從倫理道德上思考這一問題,認為封建的倫理道德是支撐專制秩序的思想基礎,舊倫理、舊道德同專制政治是一體的,只有摧毀舊的倫理道德,才能從根本上動搖專制政治,否則,專制政治縱一時被推翻,尚可再生。
陳獨秀等人正是看到了這一點,“認識到封建主義倫理道德對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所起的重大作用,因而主張進行倫理革命,以新倫理、新道德反擊舊倫理、舊道德?!?可見,五四道德革命,是先進思想家對辛亥革命后的社會現實理性思考的必然結果,“是他們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
第二、道德革命的宗旨是改變“國民之思想人格”,實現“國民性質行為之改善”,是人的現代化。
改造國民性,是一個老話題。嚴復、梁啟超都提出過新民德的主張。梁啟超在《新民說》中就指出,國民文明程度同國家的政治進步關系密切,同時認為只有提高國民道德素質,才能抵制列強侵略,并且論及“公德”、“權利思想”、“自由”、“進步”等新的道德觀念。但是,嚴復、梁啟超等都沒能有效地實踐新民德的理論。應當說,五四思想家的道德革命思想,即是對辛亥革命后社會現實思考的結果,也是對戊戌時期進步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不過,五四思想家比戊戌思想家對這一問題的理解更深刻、更具體。
陳獨秀所說的改變國民的思想人格,首先是改變國民的政治觀念。中國人傳統(tǒng)的政治觀是不聞政治,國家之事,委諸朝廷,委諸政府。道德革命就是要促進國民的政治覺悟,使其充分認識國家之事與自身利害休戚相關,從而擺脫置身政治之外的舊觀念,自覺地居于主人地位,參與政治生活,使“千年相傳的專制個人政治”,變?yōu)椤白杂傻?自治的國民政治”。?其次,改變國人的社會角色。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以綱常名教為核心的傳統(tǒng)道德規(guī)定了每個人固定的社會地位,天下男女,為臣,為子,為妻,無一不從屬于君、父、夫,無一不是以己屬人的奴隸。道德革命就是要使國人“脫離此附屬品之地位”,?實現人權平等,人格獨立,思想自由。再次,改變國民的封建意識。由于戊戌辛亥時期沒有在思想文化領域對封建主義進行全面深入地批判和清算,辛亥革命后,封建意識,“君主專制的舊思想,依然如故”,國民腦子里依然“裝滿了帝制時代的舊思想”。?道德革命,就是要把國民腦子里的這些舊思想“洗刷干凈”,使他們從封建意識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走入現代生活。所有這些,都表明五四道德革命的真實主題和真正的意義,“在于呼吁中國人的現代化”,“在于通過人的革新,來實現中國的社會改造”。?
注 釋:
①②③④《吾人最后之覺悟》.《陳獨秀文章選編》(上).三聯(lián)書店,1984(6):108,106, 107-108,108-109.
⑤《袁世凱復活》.《陳獨秀文章選編》 (上),第158 -160頁.
⑥《文學革命論》.《陳獨秀文章選編》 (上),第172頁.
⑦《舊思想與國體問題—在北京神州學會講演》.《陳獨秀文章選編》(上),第205頁.
⑧《舊思想于國體問題—在北京神州學會講演》.《陳獨秀文章選編》(上),第206-207頁.
⑨《一九一六》.《陳獨秀文章選編》(上),第103頁.
⑩《我之愛國主義》.《陳獨秀文章選編》 (上),第131,132頁.
?張豈之,陳國慶.《近代倫理思想的變遷》,第384頁.
?張豈之,陳國慶.《近代倫理思想的變遷》,第386頁.
?《吾人最后之覺悟》.《陳獨秀文章選編》(上),第107頁.
?《一九一六年》.《陳獨秀文章選編》(上),第103頁.
?《舊思想與國體問題—在北京神州學會講演》.《陳獨秀文章選編》(上),第205-206頁.
?王章維.《五四與中國的現代化》.轉自彭明.《五四運動與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五四運動與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北京大學紀念五四運動8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5):29.
D651.4
A
1008-7508(2012)05-0094-03
2012-03-30
李彥秋 (1970~),女,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在讀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